?

創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思考

2016-12-08 18:48姚忠偉?オ?
山東青年 2016年9期
關鍵詞:法治文化社會主義創新

姚忠偉?オ?

摘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從歷史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傳統路徑“普法宣傳”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現狀不容樂觀。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新階段,迫切需要我們創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建設路徑,推進“普法宣傳”向“法治教育”的轉變。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路徑;創新

法治文化是與人治文化相對立而存在的一種進步的文化形態,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的程度和人民對法律信仰水平的總和,其核心內容應包括人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等。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實踐的觀念形態反映與表達,根植于法治實踐又反作用于法治實踐,對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土壤,反映著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與建設法治中國相適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全體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方式,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

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全民普法不斷深入,依法治國方略逐步深入人心,整個社會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偟膩碚f,我國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建設實踐是相適應的,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

但同時要看到,我國法治文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形成的權力本位、關系本位、人情本位意識仍然濃厚,傳統人治文化對法治文化的建立和培育構成嚴重障礙。一些領導干部對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推進力度不大;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觀念不強、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的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

二、普法宣傳: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傳統路徑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類型多樣的宣傳與教育。普法宣傳是促進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從1986年開始實施五年普法規劃,至今已經完成了六個五年普法規劃,普法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寬,已經成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但是普法宣傳注重的是“法制宣傳”,作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傳統路徑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首先,普法宣傳內容相對單一。普法宣傳重視加強對法律知識、法律制度的宣傳,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重視宣傳靜態的“法制”,對宣傳動態的“法治”重視不夠。靜態的“法制”僅僅是法治建設的一個環節,掌握了法律知識、法律制度并非就能樹立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更要重視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實踐活動的宣傳和體驗,突出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培育,突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用法的能力和遵法的自覺性。

其次,普法宣傳主體存在偏差。普法宣傳實行 “誰執法、誰負責”的原則,基于我國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所有行政法規都是由政府來執行的這一現實,普法宣傳是以政府為主導,各政府執法部門是普法宣傳的主力軍,往往把群眾當作被動的客體,群眾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彰顯。

第三,普法宣傳機制不夠健全。法治文化重在建設、貴在落地,難在普及和深入?!罢l執法、誰負責”的原則致使各政府部門往往各自為戰,缺乏協調整合,難以形成工作合力。另外,落地關鍵是落到基層、落到群眾,普及和深入也主要是在群眾中普及、到基層去深入。各政府部門與基層政權和基層社區往往聯系不夠緊密,影響了普法宣傳的深入開展。

最后,普法宣傳手段落后。主要依靠法制宣傳、法律咨詢、法制講座、法制文藝匯演等傳統方式,一些地方建設了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長廊、法治宣傳櫥窗、法治宣傳隊伍、法治文化書屋等等。但總體來看存在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針對性實效性有待提升。

四、法治教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新階段,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面臨著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我們創新建設路徑,推進“普法宣傳”向“法治教育”的轉變。

如同我國“法制”至“法治”的飛躍,“法治教育”相比“普法宣傳”是一次重大轉變,無論在工作理念、工作機制,還是內容、方式方法,都是有重大變化?!胺ㄖ谓逃必瀼厣鐣髁x法治理念,以人民作為依法治國主體,把群眾當作教育的能動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客體,依靠群眾的主體力量,推動群眾在法治教育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胺ㄖ谓逃辈粌H重視法律制度的宣傳,更重視對國家法治運行各環節法律實踐活動的宣傳和體驗,注重通過基層群眾性法治實踐活動提高全體公民用法的能力和遵法的自覺性?!捌辗ㄐ麄鳌毕颉胺ㄖ谓逃钡霓D變也將帶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創新。

(一)德法相融的立法引領是前提

法律和道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約束的“他律”,道德是內在約束的“自律”,要按照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要求,以德法相融的立法來引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第一、以道德滋養法治文化。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關鍵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特別是要著眼于地方、區域文化特色,實現地方文化與法治文化的融合,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道德底蘊。

第二,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注重把道德領域的一些突出問題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深入開展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堅決糾正歪風邪氣,用良好的道德風尚引領人們履行法定義務,自覺遵紀守法,擔當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同時,在立法導向上,既要懲治惡行,又要引導向善,遵法守序者理應暢通無阻。

(二)嚴格公正的法律實施是重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養成,離不開嚴格公正的法律實施,要依法加強社會各方面的治理,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尤其是注重以下兩項工作:

一是破除法不責眾的 “羊群效應”。 “湊夠一撮人就走,與紅綠燈無關”, “行人集體闖紅燈”這種“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法不責眾的“羊群效應”。難處罰是“行人集體闖紅燈”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管與不管還是有區別的。一些地方實行 “首罰”措施,重罰 “帶頭大哥”和“領頭羊”,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僅可以解決法不責眾的問題,也會強化大家對規則的尊重。所以,必須加強對常見的交通違法行為、旅游不文明行為等的執法,來樹立大眾的法治意識。

二是打造公正執法的“名人效應”。要破除以往對名人“特事特辦”、“網開一面”的陋習,善于打造公正執法的“名人效應”,名人違法更要嚴格依法公正處理,因為名人具有的“名人效應”會產生示范作用,對廣大社會公眾的法治觀念產生影響,進而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帶動力。

(三)基層群眾性法治實踐是抓手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要積極探索社會動員機制,既要使司法、行政以及法律服務等專職人員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更要拓展社會參與途徑,鼓勵廣大群眾積極投身法治文化建設,引導各類媒體自覺承擔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設的社會責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協同配合、合力共創的生動局面。

一要確立群眾主體地位。要把群眾當作教育的能動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客體。依靠群眾的主體力量,通過多途徑多渠道組織引導群眾參與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推動群眾在法治教育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形成群眾帶動群眾、群眾影響群眾的生動局面。制定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闡釋法律制度,把生硬的法律條文和抽象的法治原則具體化、生動化,使法治教育更加貼近實際、更好地融入群眾生活。

二要緊抓基層法治實踐。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以法治實踐豐富法治文化,再以法治文化引領法治實踐,形成兩者的有效結合與相互促進,將法治文化與基層法治實踐活動相結合,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群眾性的重點工程,寓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項事業建設中,與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進。深入開展基層單位法治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地方和行業依法治理,引導廣大公民自覺參與法治實踐,不斷提升基層法治化水平。

(四)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依托

從先進法治國家的實踐來看,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嚴格公正實施法律的重要依托。要把社會各領域都納入信用體系,食品藥品安全、社會保障、金融等重點領域更要加快建設。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一要全面推進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等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要以身作則,帶頭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范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二要加強基礎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推動地方、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逐步消除“信息孤島”,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在保護涉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礎上,依法使各類社會主體的信用狀況透明、可核查,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

三要加快推動信用立法。把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作為重要基礎性工作,列入立法規劃盡快推進實施,使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宏偉的社會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事業,我們不能指望它在短期內就能形成,但也絕不能坐等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然形成,必須積極行動、多管齊下,使之盡快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為全面依法治國夯實堅實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 袁曙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綱領性文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解讀,《時事報告》,2014(12)9-17

[2] 鐘奇江:《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構建路徑》,《光明日報》, 2014年12月11日07版

[3] 李德順:《法治文化論綱》,《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6-14

[4] 龔廷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論綱》,《金陵法律評論》,2015(1):29-53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 江蘇 無錫 214000)

猜你喜歡
法治文化社會主義創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