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體現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制度

2016-12-12 05:15張賢
科教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邏輯起點高等教育

張賢

摘 要 大學從產生之初就是進行高深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場所,而其前提和本質在于學術自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大學的辦學靈魂在眾多誘惑前消失殆盡。如何挽救這一現狀,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自身共同努力,建構體現著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制度,為大學提供一個學術自由的環境。

關鍵詞 高等教育 邏輯起點 學術自由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02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beginning is the place to carry on the high knowledge teaching and the study activity, but its premise and the essence lies in the academic freedom.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the soul of the many temptations before the temptation to disappear. How to sa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itsel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embodies the spirit of academic freedom, to provid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cademic freedom

1 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何以確定?檢驗邏輯起點是否科學,必須滿足以下三個基本條件:(1)邏輯起點必須是研究對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2)邏輯起點必須與歷史的起點相一致。(3)邏輯起點必須蘊涵著整個體系發展過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①

何為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我們暫且先沿著高等學校的職能和任務的歷史變遷來找尋一下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產生于中世紀的歐洲,自大學產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培養人才的使命,因此,人才培養職能是大學的第一項職能和任務,也即最基本的職能和任務。

直到19世紀初德國的威廉·洪堡以“教學與科研統一”原則創辦舉世聞名的柏林大學起,大學的職能開始發生了第一次的歷史性轉變——科研職能逐漸開始成為大學的第二項職能。此時的西方大學紛紛掀起了學習柏林模式的高潮,大學教授的主要任務不再僅僅是“教”,大學學生的任務也不再是單純的被動的“學”,他們之間圍繞“研究”形成另一種互動關系:大學學生需要在大學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去獨立地進行“研究”。②

1904年,“威斯康星計劃”被提出,這項計劃描繪成“把整個州交給大學”使威斯康星大學成為了“任何人可以學習任何東西的地方”,③這一計劃的問世使美國的大學和社會之間建立了有機的聯系,高等教育社會服務和國家發展服務職能得以確立,大學邊緣化狀態得到緩解,并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心。至此,大學的職能發生了第二次的歷史性轉變——服務社會職能成為了大學的第三項職能,大學主要進行的是知識的推廣活動,逐漸將高深知識應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顯而易見,大學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高深知識”展開的。而最先進行的是圍繞高深知識展開的教與學活動,那么我們姑且先假設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是“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然后再來檢驗這一假設是否符合前述的三個基本條件。

首先,看其是否能夠反映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與特征??疾鞖v史亦或是認清現實,無論哪一所大學,教與學活動都是核心任務,且圍繞“高深知識”展開。由此可見,“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毫無例外地見諸任何辦學形式、任何水平層次的高等學府??梢缘贸觥案呱钪R的教與學活動”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符合第一個條件。

其次,看其是否與高等教育的歷史起點相一致。如前所述,中世紀大學被視為近代意義上的大學的歷史起點,當時大學的組織形式是師生群體以一定的方式聯結在一起,集體探討高深知識的行會,是仿照工商業行會組織形式而建立的學術團體。④故不難得出,高等學校是以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作為其最普遍、最基本的現象誕生。尋覓其歷史軌跡,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還是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所變化發展,但事實是:貫穿高等學校發展始終的是專門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高等教育學的這個邏輯起點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滿足第二個條件。

最后,檢驗其是否蘊涵著整個體系發展過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矛盾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矛盾;第二類是高等學校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矛盾。⑤而這兩類矛盾中所蘊含的高等教育的各類問題,如:如何提高辦學質量?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如何保持與政府的平衡?都需要學生和老師在高深知識教與學活動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解決。由此可以得出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是高等教育一切矛盾的“胚芽”。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是“高深知識的教與學活動”。

2 我國大學辦學靈魂缺失之現狀

2.1 大學管理行政化、機構設置等級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一直呼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一直致力于此。然而,事實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形式上學術管理森嚴的中國大學在實質上變得行政化、等級化,支配大學運轉的不是學術權力,而是行政權力,官本位現象愈演愈烈:大學的重要決策采取下級聽從上級的命令;原本應成為大學學術民主管理代表的學術委員會等機構被架空;⑥大型的學術會議,紛紛竟相熱衷于請官員與會,而且,官銜級別的高低決定了“分量”的大小,而不在乎這位官員是否有與會議相關的學術水平。這些例子只是滄海一粟,如此嚴重的趨勢也使得大學行政化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2 學術研究功利化、知識教學商業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崇尚經濟利益的氛圍在高等教育界迅速彌漫且遲遲無法消散。至此,阻礙學術自由和學術創新的另一桎梏——學術造假、急功近利、知識商業化也由此產生并越發的嚴重。不論是大學還是學者們開始不再以學術研究為根本,一方面,千方百計甚至不惜采取違法手段騙取國家的科研經費和科研獎勵;另一方面,學術研究越來越與企業掛鉤,選取一些沒什么學術價值,卻能迅速掙錢的項目。⑦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大學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紛紛喊出了在多少年內要將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并傾盡全力致力于此項目標,最終在這股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2.3 人才培養數量化、大學評價片面化

“據報道,截至2005年底,中國高等學校有2300余所,在校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300萬人,高等學校的總體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提高到21%,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雹嗳欢?,我國高等教育“數量”與“質量”之間還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前,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大學培養的人才的創新能力、科研開發水平、動手實踐能力等都是相當欠缺的,導致從大學走出來的人才的社會服務效果大打折扣。同樣,大學評價也存在只看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問題?!翱茖W研究”、“人才培養”、“學術聲譽”是目前國內比較普遍且權威的大學評價標準及維度,且以“數量”、“規?!?、“效率”等作為衡量大學發展的尺度?!边@一評價導向催生國內各大學在外在形式上的競爭而忽略了內在實質性的發展。⑨

3 建構體現著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制度

3.1 尊重歷史

談及改革,回顧歷史,自然深知一方面在“覬覦”西方高等教育成功經驗的同時,絕不能夠盲目套用其改革模式。單純擴大自主權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環境所不允許的,結果只會造成大學濫用主權,因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籠罩著“行政力量”的陰霾下發展,本身是缺乏自律的學術精神和學術監督機制的。⑩否決“單純擴大自主權”的基本前提已確定的基礎上,我國高等教育應當建立學術自由取向的大學制度。

3.2 外在的支撐

所謂“外在”主要是指政府以及社會。作為政府,需要做的是通過完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行政法律手段來保護學術自由。在制度改革方面,當前的突破口有三方面:第一,“簡政放權”是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轉變管理職能,為學術自由與自主辦學權提供政治環境保障;第二,“教授治?!笔锹淠_點,在試點與推行聘任制條件下的教授終身制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在大學內部的學術事務較為廣泛意義上的“教授治?!?;第三,“制度監督”是保障。逐步構建公正、公平、公開的學術誠信系統和學術規范體系,并引進學術中介機構參與學術事務,當然同樣需在制度上規范其權責。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完善憲法來保障學術自由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雖然,我國現行的憲法中已經多多少少體現了學術自由的精神,但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學術自由,仍必須制定具體的保護公民學術自由的單行條例。

就社會而言,如何與學術自由“求同存異”?愛因斯坦曾提到學術自由需要兩種外在的自由,第一種外在的自由便是“這樣一種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到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 目前,當代民主社會的寬容程度基本可以實現學者不會因發表學術觀點而獲罪或者受到政治迫害。然而,止步于此遠遠不夠,大學對社會少一分真理苛求,社會對大學少一分功利需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求同存異”。

3.3 內在的保護

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且需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術自由的丟失,大學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的問責于政府,問責于社會,那么可曾問責過自身?大學用“自由”這一尺度衡量并要求獲得相應學術外部環境的同時更應以相同或更高的標準考察自身的內部世界。

首先,大學作為一個組織本身應當建立并完善維護學術自由權的制度。根據德國、美國和英國的經驗,這些制度應該包括教授終身制、較高和穩定的工資制度、獨立的教師協會制度以及相關的學術管理制度等等。 其次,作為在大學內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教授、學者本身應培養學術獨立意識?!爸粏柛?,不問收獲,只知是非,不計利害,應是學術界占主流地位的精神氣質與價值取向” 學者們要意識到學術活動本身的獨立性,不盲目崇拜于權威,屈從于權力,更不能以商業價值來作為評判學術成果的標準。

只有當大學自身去做出更多的努力時,我們才有理由去期待中國的大學能夠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④⑤薛天翔,尹麗.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育學活動——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J].上海高教研究,1997(3):10-15.

②③張國祥.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6):107-110.

⑥ 辛增平.學術自由與創新:大學學術管理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江西教育科研,2007(9):68-70.

⑦ 李荷.學術自由、知識與社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6):56-63.

⑧ 張立軍,謝紅雨.從思想獨立到學術自由看中國現代大學辦學靈魂之缺失[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6):134-136.

⑨ 康翠萍,孫景濤.學術自由:評價大學發展的一種新框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23-27.

⑩ 茹寧.從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的關系看我國大學“去行政化”改革[J].高教探索,2011(2):14-18.

王全林.學術自由與行政效率的雙贏——大學制度變革的價值目標[J].教育發展研究,2005(2):38-40.

周光禮.學術自由的實現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3(1):62-66.

冒榮,趙群.學術自由的內涵與邊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16.

張楚廷.學術自由的自我丟失[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5.

黃明東,馮惠敏.學術自由制度構建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比較研究——一種制度視角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8):30-37.

猜你喜歡
邏輯起點高等教育
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探析
紅色基因融入精準扶貧工作的價值研究
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發展演變
以新審計職能觀為邏輯起點的審計理論結構構建
基于貨幣視角的“經濟生活”的邏輯分析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