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研究

2016-12-12 01:35李子云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職教育基礎

李子云

摘 要: 我國經濟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存在外部有利條件保障和內在需求動力,在政府和高職院校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在滿足區域產業價值訴求的前提條件下,雙方在人才培養、生產與應用、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協同創新。

關鍵詞: 高職教育;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基礎;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6)05-0009-04

進入“十三五”,我國經濟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粗放型、散亂型向創新型、集約型轉變,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加入其中,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及技術和管理升級,應對國內外日趨激烈的競爭。但當前存在諸多制約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因素:一是世界經濟與我國經濟融合度更高,世界宏觀經濟形勢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二是我國產業大都處于低端,產業能耗值大,結構又不合理,與世界產業發展協同能力差;三是我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引進國外的核心技術。協同創新是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與矛盾的重要方式,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認為協同是系統在外部參量驅動及內部子系統相互作用下,以自組織方式形成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條件、特點,使系統各要素從無序變為有序,形成1+1>2的協同效應[1]。

自“2011計劃”提出后,高校與產業協同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逐步深化,出現數量不菲的論文和專著,其中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圍繞區域產業發展高職教育的理念逐級被高職院校接受,整合高職院校、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要素與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仍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擬從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基礎與路徑做一研究,以期為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開展協同創新提供參考。

一、 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基礎

(一)協同創新的外部有利條件

1.行政隸屬關系有利于開展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多元主體打破各自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和技術等要素的活力而開展深度融合[2]。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有打破壁壘的天然優勢,高職院校主要是地方各級政府主辦,隸屬關系為各級廳、局、委,相應的高職院校的財政投入也是各級廳、局、委。區域產業部門也是各級廳、局、委管轄,也就是說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有并行關系。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職責是協同各種要素發展社會經濟,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促進就業和社會穩定,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實現這些職責,各級政府有意愿和行為能力協同行政隸屬范圍的要素產生交集,使各要素主體互相支持通力合作發揮最大效益,這種行政隸屬關系有利于開展協同創新。

2.“城鎮化”的國家戰略有利于開展協同創新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本屆政府實施的一項戰略?!俺擎偦笔紫仁侨说某擎偦?,特別是農民進城,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適應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對城鎮化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通過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成為產業技術工人,滿足中小微企業和新興產業的需要。隨著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土地廠房價格等上漲,迫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改變生產方式和技術,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企業轉變,企業必須重視員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或招聘技術技能人才,這為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提供了的契機。

3.“雙創”活動蓬勃發展有利于開展協同創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業”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雙創”活動激發了高職院校學子參與的熱情,但由于缺乏技術、人才、資源、信息、資本的整合與運行平臺,“雙創”變得艱難,大學生創辦的企業基本上是門檻低、技術含量低的“雙低”企業,抗風險的能力羸弱,企業的發展乏力?!安莞彪p創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協同創新資源,建立共享機制。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搭建“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如建立校內校外“雙創”培育基地(創客空間、模擬實驗室、信息共享平臺),共同培養“雙創”人才,以實現成功的愿望。

(二)協同創新的內在需求

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等”與“職業”雙重屬性,“高等”是層次屬性,“職業”是類型屬性,其中“職業”具有跨界特征,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是其本質要求。首先,從培養目標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技能人才,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為區域產業培養服務、生產、管理的技術人員,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培養學生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應然訴求;其次,從生存發展看,高職教育是普及教育、就業教育,生源危機、生存危機、人才質量、社會聲譽使得高職教育失去了光環和吸引力,學生的選擇變得理性和多樣。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就像德國的應用技術學院一樣辦出特色,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穩定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質量,是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三,從區域產業看,區域產業與高職院校協同創新存在必然性。一是區域產業可以利用高職院校教師的技術和研發,改善產品,創新產品,提高生產水平,降低管理與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二是企業參與培養學生,可以為自己建立穩定的人才進口通道,縮短畢業生在企業工作的適應期,減少再次培訓和管理的成本;三是高職院校全方位對接并服務于區域產業,對接產業設置專業,提升傳統專業,設置新興專業,建設品牌專業,保持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實現對產業的貢獻力和品牌效應,高職院校必然會贏得產業關注和支持。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滿足雙方內在需求,促進雙方持續發展。

二、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實現路徑

(一)政策建議

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內外基礎具備,然而協同創新的現實狀況是:產教冷熱不均,院校熱產業冷,尤其是技術含量高、商業機密嚴的產業表現得冷漠。究其原因,產業參與協同創新的價值訴求得不到充分滿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產業首要目標和價值觀,也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高職院校尊重產業的價值追求,為了持續發展,政府和高職院校應該調研產業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3]。

1.政府層面

政府在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實踐中更可有所作為,政府在滿足產業價值主張的同時,更應該引導產業承擔社會責任。政府的頂層設計起著關鍵作用,制定、修改相應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文本明確規定產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責任和義務。1996年頒布沿用至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沒有明確規定,導致企業辦職業教育缺乏強制約束力,這也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沒有積極性的原因。隨后各級政府頒布配套的系列文件,都是指導性文件,缺乏強制性和可操作性,也缺乏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獎懲措施和補償措施。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應及早出臺詳細可操作性的政策來規范引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并強化監督和管理。在精神層面,企業承擔職業教育部分的社會責任,體現社會價值,政府給予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榮譽和地位,企業獲得相應的榮譽和地位,也樹立了正面的、積極的企業形象,對企業樹立品牌效應起到重要的放大作用。在物質層面,政府制定財政支持、稅收減免、土地廠房租金減免等優惠政策,保障產業的物質利益的價值訴求,夯實產業持久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基礎。

2.學校層面

一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制定鼓勵和獎勵制度,支持教師與產業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在產生社會技術服務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和高職院校的聲譽。二是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獎學金、助學金和榮譽與學生學業成績掛鉤的制度,促進教風與學風根本性的好轉。三是建立補償制度,比如學生在企業實習和科研院所參與科研獲得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學??梢栽谏鐣帐杖胫邪幢壤a充給企業,體現企業的價值。

(二)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在于強化操作性和應用性實踐技能的掌握,弱化系統性和學科性的理論知識學習。高職教育重視實踐技能培養的理論依據之一就是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劃分[4],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一定符碼系統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如用數學、公式圖表、手勢語、語音等表達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指難以言述心里又清楚的知識。隱性知識又分為技能和認知兩種形態,技能形態的隱性知識是指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方面的知識,認知形態的隱性知識是指直覺、感悟、洞察、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價值觀和組織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隱性知識具有默會性和個體性特征。高職教育實踐教學實踐技能屬于隱性知識范疇,即使將技能解構為步驟,學生也無法完全領會和熟練應用,只有采取“工學結合”、“ 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才能建構顯性理論知識和隱性實踐技能知識學習,教學過程就是在課堂學完必要的顯性理論知識后,再到企業的生產或應用現場學習實踐技能的隱性知識,或者在企業或學校生產或應用現場將顯性理論知識和隱性實踐技能知識融為一體教學。觀察和模仿“師傅”的操作過程,復雜的動作反復操作直到嫻熟,體驗操作過程中動作的組合,并總結技巧,總結出技巧才能達到嫻熟,這一過程具有默會性和個體性特征,同時在企業或學校生產或應用現場體察感悟產業文化中的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價值觀和組織文化,以及體會標準意識和規范意識,學習“師傅”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認真、踏實、正確、吃苦的工作態度,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產業要求的無縫對接,縮短技術技能人才轉化為員工的適應期,以節約人才培養的成本,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利益最大化。

(三)生產與應用層面的協同創新

知識經濟特征就是科技創新導致新舊產業更替加快,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的進步。知識經濟是以高校與產業協同創新為前提,兩者的協同創新的開展首先是構建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人才和資源相互交流共享的平臺,人才交流的平臺以生產與應用為目的,可從如下方面構建:

(1)企業利用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強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快的優勢,提供培訓員工技能和新知識的繼續教育服務。高職院校教師為企業在產品開發、工藝流程改進、營銷策劃、企業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幫助企業提高管理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利潤。高職院校教師利用寒暑假或全職到企業鍛煉,以項目為載體參與產業的技術研發,達到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拓展教師社會技術服務能力,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2)企業接受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可以增加挑選未來員工的幾率,學生變成員工,身份的轉換對企業認同度、歸屬感和忠誠度很快內化完成,降低了企業招聘員工的難度和培訓的成本。

(3)高職院校大力聘用企業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兼職教學,對教師和學生起到傳、幫、帶的師傅作用,技術人員指導教師和學生生產或實訓,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辦學實際問題,為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編寫起到關鍵指導作用。

(四)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創新

高職教育育人的本質是文化育人,高職教育根植于產業,產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產業文化素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和要求,是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實然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85%以上來自農村及城市條件差的家庭,對產業文化缺乏感知和體驗,高職教育有責任通過校園文化培養他們遵紀守法、誠信守時、團隊合作、責任擔當、尊重勞動、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成為區域產業不僅具有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又具有產業素養的產業大軍。產教協同育人可以通過滲透、嵌入和熏陶等方式將產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5],具體做法:一是產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產教雙方要平衡兩種文化,尋找相同的文化價值基礎,實現兩種文化的協同創新,比如,對學生不能只進行技能培訓,而應該有校園文化和產業文化的學習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二是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把產業文化作為重要的培訓內容之一,使教師了解產業文化,理解產業文化,并能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三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滲透產業文化,培養學生的產業文化素養。四是通過養成教育嵌入產業文化的敬業愛崗、團隊合作、責任擔當、尊重勞動、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使學生逐漸建立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五是組織學生參觀產業博物館、產業園、生產流水線,邀請產業專家和管理人員開展講座,介紹產業文化,通過體驗和熏陶,感受產業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創新是產教雙方建立長期穩定實質融合的機制保障及精神保障。

[參考文獻]

[1]曹青林.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18.

[2]陳 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3]李玉萍.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互融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13):20-24.

[4] 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許澤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5]祝 蕾,任君慶.高職院校產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模式選擇與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29):81-84.

Abstract: Fundament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economic form in our country, which provide favorabl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he power of internal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effectiv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jointly develop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prerequisite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value dem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be achieved in talent cultivation,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gional industr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oundation;path

猜你喜歡
協同創新高職教育基礎
“不等式”基礎鞏固
“整式”基礎鞏固
“防”“治”并舉 筑牢基礎
云服務環境下的高校協同創新研究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微商思維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高校腦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