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CI的科技創新領域文獻同被引分析

2016-12-15 12:36郭彬楊振中
現代情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因子分析科技創新

郭彬+楊振中

〔摘要〕本文以2010-2014年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開發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為數據源,以“科技創新”作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共收集445篇文獻。通過應用文獻同被引分析、統計分析的方法對科技創新前沿的文章進行了描述及研究,揭示了這5年科技創新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產品績效的影響因素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關系,科技創新商業化,創新戰略的選擇,開放式創新下的知識管理,新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對創新的影響等方面。

〔關鍵詞〕SCI;科技創新;同被引分析;因子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1.016.10.08

〔中圖分類號〕G3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1(016)10-0164-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st five years from 2010-2014,the paper took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develop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s the data source,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s the theme for literature search.The paper collected 445 documents from the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 methods forefro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 description of knowledge articles and research,it outline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following area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strategy choice,knowledge management under the open innovation,new product development,the influe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Key words〕SCI;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citation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無窮創造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特別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正在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提出的。熊彼德認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創新,缺乏創新是引起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的主要動力,創新通過推動新產業引領經濟增長。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必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這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這種新常態下,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確實難以為繼,市場變化逼著我們必須告別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進入到創新驅動;必須摒棄以往過度依賴于消耗資源能源、不惜環境惡化的增長方式,開啟靠質量提升型的發展新階段。因此,只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才能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同被引(Co-citation)又稱同引,共引,是引文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同被引的概念起源于蘇聯情報學家IVMarshakova和美國情報學家HSmall于1973年分別提出的文獻同被引的概念。文獻同被引的概念為,如果兩篇論文A和B同時被后來的一篇或多篇論文所引用,則認為文獻A和B具有同引關系,同時引用A和B的論文數量稱為同引度。同引度越大,文獻A和B之間的關系越密切,或者說文獻A和B越相關。

由于同被引分析方法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特點,其分析對象已經從論文延伸到著者、學科(專業)和期刊,分別對應論文同被引、著者同被引、學科(專業)同被引和期刊同被引,這3種同被引都是建立在論文同被引的基礎上的。同被引是通過對規定范圍內重要文獻的共引數據,從引文相關性的數量特征入手,借助于一定的統計分析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將眾多的分析對象進行聚類處理、分析,揭示出文獻間的內在聯系。本文正是基于文獻同被分析,借助一定的統計分析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對科技創新進行分析,探索科技創新研究的子域特點及構成。

11文章檢索及數據準備

本文將“科技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作為關鍵詞在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進行搜索,選擇了2010-2014年的文獻來分析研究趨勢。為了精煉搜索結果,只有屬于經濟以及運營管理的文章才被選中。符合篩選條件的文獻有445篇,具體數據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最近幾年文章發表的數量基本都在100篇左右,研究的熱度較平穩。從表文獻的期刊來源統計表上可以看到TECH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這3個期刊在該研究領域中排名前3,在這445篇文獻中該期刊發表文獻的比重分別為1888%,1618%,1034%,均達到10%以上。表1文章數量統計結果表由表5可知:30篇文獻可以提取出7個因子,第一個因子具有對總體變異37111%的解釋度,7個因子一起可以解釋總體變異的81648%。由表6可以看出:在因子1下有10 篇文獻,因子2下有6篇文獻,因子3下有5篇文獻,因子4下有2篇文獻,因子5下有3篇文獻,因子6中有2篇文獻,因子7下有1篇文獻。

3同被引結果分析

因子1是對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的探討。Spithoven(2010)指出關于開放式創新的討論表明,吸收外部知識的能力已經成為研發型密集型大型公司競爭的主要因素。然而中小企業和傳統行業公司更需要發展吸收外部知識的能力。本文強調科技中介機構可以幫助企業發展技術,通過采訪一些科技中介機構和其合作公司的負責人來研究科技中介機構對企業吸收外部知識能力的影響。Boudreau(2010)研究兩種運行模式下的技術平臺以及對創新的不同影響。一種模式是授予訪問平臺的權利來打開市場,然后開發平臺的互補組件。另一種模式是放棄對技術平臺本身的控制。相關理論和行業的論據表明這兩種技術平臺的運行模式是分別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中[2]。Petruzzelli(2011)關注的是技術的關聯性、之前的合作關系和地理距離對產學合作的影響。通過研究12個不同的歐洲國家的33所大學的796項產學聯合專利,結果表明合作伙伴的技術關聯性與創新價值呈倒U型關系。此外,之前的合作關系越密切,地理距離越短,產學合作的創新價值越高[3]。Duysters(2011)主要研究技術聯盟復雜性的決定因素以及對公司創新績效的影響。本文認為技術聯盟的成員包括不同的合作關系類型,有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大學和研究中心,研究結果表明技術聯盟的復雜性與創新績效呈倒U型關系,一方面,每個組織都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來處理復雜性;另一方面,復雜性促進學習和創新性。盡管技術聯盟組合的復雜性對企業的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但是企業對他們可以處理的聯盟復雜程度的認知有限[4]。West(2014)在文章中探討了企業如何利用外部資源進行創新。本文建立了一個四階段的線性模型,包括獲取、集成、商業化外部的創新資源以及企業和合作者的相互作用,通過對排名前25名的創新期刊的291篇文獻的研究,發現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獲取外部的創新資源,關于如何整合和利用這些創新資源的研究相對缺乏[5]。

因子2主要闡述了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以及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關系。Zeng(2010)調查了137家中國制造業的中小企業,通過結構方程建模來探討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和不同合作網絡的關系,結果顯示,在與中介組織合作,與研發機構合作和與企業合作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對企業的創新績效產生更大程度的影響[6]。Lau(2010)采用了251個香港的制造企業的數據,包括企業規模、類型和市場定位,主要研究信息共享,產品協同開發和產品創新的關系,這項研究表明企業應該將大量的精力放在集成供應商和客戶這個過程中,這樣才能促進產品的創新。Sauermarn(2010)認為企業的創新績效依賴于研發人員的動機,使用超過1 700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據,研究知識挑戰、收入和責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雖然工作時間和研發人員數量對創新績效有一定影響,研發人員的動機還是很重要的因素[8]。Raymond(2010)明確指出企業的研發和創新的區別和聯系,進一步解釋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最后表明研發在產品研發和工藝研發之間有中介作用[9]。

因子3可以概括為科技創新商業化的問題。Calantane(2010)研究的是科技創新的不確定“回報”,通過對新產品開發的創新進行薈萃分析,建立一個綜合模型,該模型包括技術動蕩,市場動蕩,客戶定位、競爭定位、組織結構、創新和新產品的性能[0]。Chinesa(2011)認為商業化是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過程。在高科技市場中,新技術的波動性、互聯性和波動性造成科技創新產業化的困難加劇,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商業化決策以避免高科技市場失靈出現的問題]。Goodale(2011)提出操作控制對科技創新商業化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177家公司的研究,從管理支持、工作自主權、獎勵、可用時間、組織邊界幾個因素來驗證得出,這些操作控制變量從風險控制和過程控制來影響科技創新的商業化程度[2]。

因子4主要概括的內容是創新戰略的選擇。Irwin(2010)指出企業的技術活動有探測、開發和分工、協作,采用位于日本、美國、歐洲的不同行業的168個研發密集型的企業的數據,研究證實企業的探測活動量和財務收入呈倒U型關系,但是公司更傾向參加探測類型的協作活動,企業協作活動的復雜性也抵消了此項活動增值的潛力。正是因為探測和協作活動的復雜性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3]。Harvey(2011)分析了在當今全球食物、能源和環境的三難困境下,生物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需求,從而提出政策上的創新戰略是農業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而不是耕地的不斷擴張,可以從農業技術創新、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農業規?;a3個方面考慮[4]。

因子5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基于開放式創新的知識管理。Allarakhia(2011)以制藥業為例,研究知識產權管理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發生的變化,并提出幫助企業有效地管理知識產權的措施,建立相關管理制度[5]。Venters(2012)主要討論云計算環境下的知識管理,在云計算的環境下,可以使用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知識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企業無需花費太多即可通過互聯網享受到云端相應的硬件、軟件等的維護和升級服務,使企業知識管理的支撐技術始終處于先進水平[6]。

因子6集中說明的是新產品開發成本和價格問題。Lee(2010)認為研發新產品是企業維持競爭優勢和獲得長期利潤的重要手段。作者構造了一個框架倆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產品設計是根據網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論對產品的工程特征的優先度進行分析和判斷。第二階段是將第一階段的結果跟新產品開發成本、可制造性進行比較。Gao(2011)指出在與快速技術創新和競爭激烈的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產業中,上游組件價格和下游產品成本隨時間顯著下降。本文中建立了針對買方和賣方的雙層定價模型,利用粒子群優化算法得出買方和賣方處于領導者的地位時,他們的利潤會增加[8]。

因子7主要闡述質量管理對創新的影響。Kim(2012)研究質量管理與5種創新類型之間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使用的實證數據來自于一些ISO9001認證的制造和服務公司。研究表明質量管理中對過程的管理對激進式創新、漸進式創新、管理創新有積極的影響。此外,單獨的質量管理活動與其他的質量管理活動有關系。因此,一項、甚至幾項質量管理活動或可能不會解決技術和創新問題[9]。

4結論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通過對2010-2014年期間,以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開發的Webof Science數據庫為數據源,“科技創新”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從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共收集445篇文獻進行同被引分析。本文通過對統計分析中因子分析的應用來概括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重點以及子域。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最近5年科技創新研究的重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領域: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產品績效的影響因素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關系,科技創新商業化,創新戰略的選擇,開放式創新下的知識管理,新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對創新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最近5年科技創新研究領域中的核心文章進行同被引分析,對科技創新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隨著同被引分析、統計分析、文獻計量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方法和技術會被用來研究各個不同領域的前言文章,通過整合多種研究方法,借助多種技術,科技創新會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Spithoven A,Clarysse B,Knockaert M.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2010,30(2):130-141.

[2]Boudreau K.Open Platform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Granting Access vsDevolving Control[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10):1849-1872.

[3]Petruzzelli A M.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prior ties,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A joint-patent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1,31(7):309-319.

[4]Duysters G,Lokshin B.Determinants of Alliance Portfolio Complexity and Its Effect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570-585.

[5]West J,Bogers M.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14-831.

[6]Zeng S X,Xie X M,Tam C M.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s[J].Technovation,2010,30(3):181-194.

Lau A K W,Tang E,Yam R C M.Effects of Supplier and Customer Integr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in Hong Kong Manufactur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1(5):761-777.

[8]Sauermann H,Cohen W M.What Makes Them Tick?Employee Motives and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12):2134-2153.

[9]Raymond L,St-Pierre J.R&D as a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MEs:An attempt at empirical clarification[J].Technovation,2010,30(1):48-56.

[0]Calantone R J,Harmancioglu N,Droge C.Inconclusive Innovation“Returns”: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7(7):1065-1081.

]Chiesa V,Frattini F.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earning from Failures in High-Tech Marke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437-454.

[2]Goodale J C,Kuratko D F,Hornsby J S,Covin J G.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perations control on the antecedent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nations Management,2011,29(1):116-127.

[3]Irwin E G,Isserman A M,Kilkenny M,Partridge M D.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SSU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92(2):522-553.

[4]Harvey M,Pilgrim S.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Food,energy,and climate change[J].Food Policy,2011,36(1):40-51.

[5]Allarakhia M,Steven W.Managing knowledge assets under conditions of radical change:The ca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Technovation,2011,31(2):105-117.

[6]Venters W,Whitley E A.A critical review of cloud computing:researching desire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27(3):179-197.

Lee A H I,Kang H Y,Yang C Y,Lin C Y.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product planning using FANP,QFD and multi-choice goal programm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13):3977-3997.

[8]Gao Y,Zhang G Q,Lu J,Wee H M.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bi-level pric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2011,51(12):245-254.

[9]Kim D Y,Kumar V,Kumar U.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30(4):295-315.

猜你喜歡
因子分析科技創新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