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文化形成的最初模式——自然風物的擬人化

2016-12-21 13:56謝雨芯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自然模式文化

謝雨芯

【摘要】本文著重探討了文化形成的第一個模式即自然風物的擬人化,這有助于對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文化;形成;模式;自然

自然風物的擬人化——文化形成的最初模式。

圍繞文化的性質、形態等涂爾干、列維、本尼迪克等人都給出過文化的定義。但是從歷史形成的角度來探討文化的概念的似乎并不多。文化最初的出現一如人類早期的出現一樣,其主要面對的就是大自然。也就是說自然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個對象,而且是唯一的對象。文化的初始也是一樣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個認知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才產生文化的。文化與人的關系密切相關,文化最早的起源應該是人類出現以后的事情。據說在研究化石時,地質學和考古學出現了如下分野:研究人類出現以前的化石被稱之為地質學;而之后則可稱為考古學;考古學屬人文科學,而地質學則被看作自然科學。人類出現以后面對的是如何與大自然打交道,并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爭取到生存的機會,由此人確立了與自然的關系,文化也就在人類征服或敬畏大自然過程中出現了。因此文化形成的第一步應該是將自然風物加以擬人化。

大凡文化的創造者,都不是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從納音取象、結繩記事、立功立德立言,到各種風尚潮流的形成,真正的文化創造,莫不始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由生活感受、體驗、觀察,進而求索、反思、建構,終至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這種“神明之德”、“萬物之情”,即是人類成為萬物之靈,賴以文而化之的精神支柱。

在西方有人認為文化是與自然相對而言來進行定義,即為文化者便不是自然;為自然者就不是文化,從而把文化與自然對立起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伊格爾頓就反駁說文化本來就是源自自然,是從自然派生而來的。我國學者也認為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所謂文化,就是作為社會個體而存在的現實主體,在其具體進行的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在其基本物質性生存需要得到相對滿足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和享受更加高級、完滿的精神性自由,而以其作為飽含情感的感性符號而存在的“文”來化“物”的過程和結果。無論上述觀點如何,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擬人化(借用了修辭學的這個概念,但稍作了一些修改,以合此文)在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存在,即把自然形成的風物賦予人的情態、情愫和情緒。大自然產生的事物與人本是沒有任何聯系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物體是自然化的產物,文化是人文化的產物。人首先將自然界中的物進行人文化,使大自然中的物具有了人的形態、情感與內涵。人們將許多自己的情感賦予了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一草一木、風花雪月,從而使這些大自然的風物草木具有了人的情態、情愫和思想內涵,也會像人一樣思考掂量、亦悲亦喜、如泣如訴。

文化源自自然,卻有別于自然。自然風物在經過了擬人化以后,就變成了主觀化以后的客觀存在,而早已不是以前的客觀存在了。事實上,自從有了人,客觀的存在都是被主觀化了的世界,很難想象沒有經過主觀化了的客觀存在。這可能就是古希臘典籍中所謂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無論是從詞匯的角度還是任何的文學典籍和作品,人們不難發現這種以人化物的描述。我們也不難發現文化這種源于自然,卻又化為人文的特征。在漢語中,《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中的“文”、“質”的關系指的就是以“人文”來使人脫離野蠻和自然的狀態。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如《禮記·中庸》中“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便是此意。在西文中,culture的詞源來自于耕種這種較為自然化的行為;在其演變過程中,逐漸引申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化等意思。

有人針對科學文化,即制度文化或者工藝文化,提出質疑,即科學文化是否也能夠在本文的理念中得到解釋。實際上,我們不能否認文化是一個民族群體在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中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正如Harris所說的那樣,人類“生物適應的基本模式屬于文化學,而不是解剖學”??茖W文化自然是這些行為和思維模式的產物,而且源自這種科學文化所帶來的技術發展也是一個擬人化的過程。人類之所以發展了技術是因為有些工作人靠人本身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但通過這些技術便可以實現這些無法完成的目標,于是便賦予了這些技術人的功能,當然也隨之賦予了人的情感。某種意義上,科學技術是人類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延伸到了物上面,并通過這種延伸實現了擬人的過程。人們通過自身的想象發明了技術,而技術則成為達到人類目的的手段,這其中包含著人的情感和對技術的要求,包含著人的元素,也因而成為擬人的一個部分,當然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了。因此人類擬人化是文化形成的最初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敏中. 文化學學、文化學及文化觀念[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 張岱年, 方克立, 編. 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 霍桂恒. 文化哲學:是什么和為什么[N]. 光明日報, 2011-08-03.

[4] 伊格爾頓. 方 ?杰, 譯. 文化的觀念[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5] Harris, M. Cows, Pigs, Wars and Witches: the Riddles of Culture[M]. NY: Random House, 1974.

猜你喜歡
自然模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永續債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中學數學創造性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