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蒙俄貿易現狀及其潛力分析

2016-12-23 20:31丁廣偉
西伯利亞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蒙古中國貿易

丁廣偉

摘要: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與沿線國家貿易現狀及潛力對經濟走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二元邊際分析方法,將我國對蒙古、俄羅斯2005—2014年出口貨物的HS-6位數據進行二元邊際分解,可以發現我國對蒙、俄的貨物出口主要沿著集約邊際增長,十年間集約邊際對出口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92%以上。利用我國19個重要貿易伙伴2005—2014年的貿易面板數據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可對影響我國與蒙古、俄羅斯貿易的因素及其貿易潛力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國對蒙古的出口及雙邊貿易效率較高,效率均值都在0.94以上,而中俄間效率則處于較低水平。為挖掘中蒙俄間貿易潛力應采取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自貿區談判等措施。

關鍵詞: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貿易;中國;蒙古;俄羅斯

中圖分類號:F752;F753.11;F75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6)05—0045—09

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經濟發展格局產生深刻影響。2014年9月11日,中、蒙、俄三國領導人達成共識,愿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戰略進行對接,共同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2015年7月9日,三國共同簽署了《關于編制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的諒解備忘錄》,明確了三方聯合編制的《規劃綱要》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不僅深化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略伙伴關系,而且將互利共贏的周邊外交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戰略規劃納入一個整體地區發展框架中。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蒙俄睦鄰友好伙伴關系日益密切,彼此間經貿往來也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對蒙古和俄羅斯的貨物出口額從2005年的3.19億美元、132.11億美元分別增長到2014年的22.16億美元和536.77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為24.04%和16.86%。因此,了解當前我國對蒙古、俄羅斯出口貿易現狀、動力機制、影響因素及雙邊貿易潛力等問題將豐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內涵,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很多學者已多維度地對中蒙俄經貿進行了大量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關于中國與蒙古、俄羅斯的貿易合作現狀,能源合作機制及其限制因素、戰略意義;(二)關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三)關于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李俊江、宋博認為中蒙貿易以垂直的產業分工為基礎,中國出口到蒙古的產品主要為工業制成品,自蒙進口的主要是礦產品和畜產品等。張猛通過研究發現中俄貿易集中度較高,礦產品、機電產品、賤金屬是中俄最主要的貿易商品。張磊概述了能源合作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產業合作、區域經濟和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關聯,歸納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能源合作的重大戰略意義。郝宇彪分析了影響中俄貿易的主要因素,認為俄羅斯的經濟規模、中俄雙方直接投資規模及俄羅斯對外開放度等因素影響著中俄貿易發展。于洪洋、歐德卡和巴殿君認為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既可以改善民生、調整經濟結構、豐富國際能源進口渠道,又可以推動歐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張磊對中蒙俄經濟走廊作了路線界定,認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路線主要是:(1)京津冀—二連浩特—蒙古烏蘭巴托—俄東部鐵路網;(2)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滿洲里—俄羅斯的赤塔等。

從研究方法來看:石艾馨、李嬌主要運用TCD、RTA指數分析了中俄貿易結構及發展趨勢。張英運用1989—2010年中俄貿易數據構建引力模型,分析其影響因素及潛力問題。胡瑋薇、梁丹輝、李志強和李婷婷運用三元邊際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國對俄羅斯水果出口貿易。關于中蒙俄經貿的研究主要是運用TCD指數、RCA指數、RTA指數、貿易引力模型、三元邊際分析等方法。

從現有研究來看,鮮有對我國出口到蒙古、俄羅斯的貨物進行結構性分解,這也就不能透徹分析我國對蒙、俄出口現狀及出口增長動力。另外,關于我國與蒙古、俄羅斯的貿易效率及潛力的研究也比較少。

新一新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出口貿易的增長主要沿著兩條路徑實現,即集約的貿易邊際和擴展的貿易邊際。集約的貿易增長是指出口貿易增長主要依賴于現有出口企業及出口產品在單一方向上量的增加。擴展的貿易增長是指一國出口增長依賴于新的企業出口以及出口產品種類的擴張;若出口主要依賴擴展邊際的增長,則出口增長的質量相對較好。關于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研究主要有集中在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結構分析以及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等方面。K·康通過對中國臺灣與韓國的貿易數據分析,發現二者在促進出口動力方面擴展邊際的作用要遠大于集約邊際。阿米提和弗羅因德運用1992年以來HS-10標準下的中國對美國出口數據,經過二元邊際分析發現,中國對美國出口主要是依賴集約邊際。帕切科和波羅拉通過研究發現出口增長主要源自集約的邊際(86%),但在發展中國家,擴展的邊際正在提升。錢學峰、熊平分析了1995—2005年中國出口數據,發現中國出口主要沿著集約邊際進行增長,并進而分析了其影響因素。

現有文獻關于貿易潛力、效率等問題的研究大多是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李豫新、楊萍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新疆與周邊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及效率。譚秀杰、周茂榮通過運用13個國家2005—2013年的面板數據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潛力及影響因素。

本文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首先依據新—新貿易理論,將我國對蒙古、俄羅斯2005—2014年出口貨物的HS-6位數據進行二元邊際分解,得出我國對二者出口的現狀及增長路徑;然后,選取我國19個重要貿易伙伴國2005—2014年的貿易面板數據,構建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分析影響中蒙俄貿易的因素,以及雙邊貿易潛力和效率等問題,進而提出關于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相關建議。

二、理論模型及數據來源

(一)理論模型

1.二元邊際模型

本文研究主要借鑒胡默爾斯(Hummels)和克列諾(Klenow)的方法,根據企業異質性理論,構建集約邊際(IM)和擴展邊際(EM)。針對本文具體研究,考慮中國(j)對目標國(m)出口時,以K國(指整個世界)為參考國。

集約邊際(IM)計算公式如下:

2.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科普曼斯(Koopmans)最早提出技術效率這一概念。法雷爾(Farrell)(1957年)在研究有效性問題時,開創性地提出前沿生產函數。艾格納(Aigner)、洛弗爾(Lovell)和施密特(Schmidt)(1977年)還有米尤瑟(Meeusen)和伯洛克(Bro-eck)(1977年)分別提出生產函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然而,早期的隨機前沿估計方法只能得到樣本的平均技術效率或時間不變的樣本技術效率。巴特斯(Battese)科埃利(Coelli)(1992年)提出的時變衰減模型(TVD)解決了樣本技術效率時間變化問題。米尤瑟(Meeusen)和伯洛克(Bro-eck)(1997年)將生產函數中隨機誤差項分解為隨機誤差項v和非負的技術無效項u,用于分析生產函數中的技術效率問題。其中,v用于估計生產過程的外界隨機沖擊,u用于估計其他不可觀測的非效率因素。貿易規??煽醋魇菄议g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地理距離等變量的函數,因此也可以用隨機前沿方法分析貿易潛力。

隨機前沿模型具體表達式:

在設定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時,本文借鑒阿姆斯特朗(Armstrong)(2007年)做法,引力模型中僅包含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地理距離、語言、邊界等短期不易改變因素,而將自貿協定、經濟自由度、匯率制度、外商投資等人為因素作為非效率模型內容。本文模型形式如下:

(二)數據來源及變量說明

1.數據來源

關于我國對蒙古、俄羅斯貨物出口的二元邊際分析,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2005—2014年間中國向蒙、俄出口貨物的HS-6位貿易數據,共計18萬余條數據。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數據主要選自四大洲的19個國家,分別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智利,歐洲的俄羅斯、德國、法國;非洲的南非,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伊朗、土耳其。選取上述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根據近年我國貨物出口增速在國別上的排名。(2)依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3)鑒于研究對象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在貿易國選取上也對其他五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加以考慮。時間跨度為2005—2014年。

2.變量說明

經濟規模(LNGDP)。一國的GDP反映其經濟規模,當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時,其對外貿易量也隨之提高。在此我們利用外國GDP與我國GDP的比值表示經濟規模,這樣更能反映國家間的經濟規模。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

人口規模(LNPEO)。人口規模對國際貿易具有雙面影響:一方面,一國人口增加將會細化國內分工,國際貿易減少;另一方面,隨著一國人口增加,對產品需求將會上升,增加國際貿易。在此我們用我國人口數量與外國人口數量之比反映人口規模。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

地理距離(LNDIS)。隨著地理距離的增加,兩國間的貿易成本將會上升,兩國間國際貿易將會減少。本文將目標國首都與北京的空間距離定義為地理距離。數據來源于CEPILL BACI國際貿易數據庫。

語言、邊界(BAN、LANG)。兩國相鄰、語言相通可促進國際貿易。在此引入共同邊界、共同語言兩個虛擬變量,若兩國有共同邊界取值為1,否則為0,用BAN表示。若兩國有共同語言取值為1,否則為0,用LAN表示。數據來源為CEPI-LL BACI國際貿易數據庫

經濟自由度(LNFREE)。國際貿易易受多邊體制和雙邊協定中非關稅壁壘、國內行政干預等的影響,在此引入傳統基金會出版的經濟自由度指標,該指標涵蓋了一國或地區的金融自由、商務自由、政府規模、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貨幣自由、知識產權和腐敗等9個方面的綜合得分。運用目標國與我國經濟自由度得分之比衡量經濟自由度,用FREE來表示。

匯率變動(LNRATE)。一國貨幣貶值將有利于促進出口,限制其進口。2005年以來,我國匯率制度經過多次改革,人民幣不斷升值,并且近年國際金融持續動蕩,匯率變動較大。因此,有必要將匯率變動納入考慮范圍。原始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由直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度均值與間接標價法下的目標國貨幣對美元的年度均值相乘,得到人民幣對目標國貨幣的匯率,用RATE表示。

對外投資(LNFDI)。依據小島清的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替代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豐富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加工貿易,外貿出口迅速增長。因此加入外國在華投資變量,用FDI表示,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

自貿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有利于雙方貿易自由化,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彼此間國際貿易。因此,引入自貿協定這一虛擬變量,若雙方已簽訂自貿協定則為1,否則為0,數據來源于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用FTA表示。

外部沖擊(SHOCK)。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外貿出口下降16%。因此,有必要引人外部沖擊這一虛擬變量。在2005—2014年間,中國外貿受外部沖擊較大的主要是2008年金融危機。由于影響具有時滯性,因此規定,若年份為2009年,則為1,否則為0。用SHOCK表示。

三、實證分析

(一)中蒙俄經貿現狀

1.中國對蒙、俄出口概述

我國已連續多年為蒙古、俄羅斯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同時俄羅斯也是蒙古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中蒙俄已互為彼此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近年來,我國同蒙古、俄羅斯間的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由表1可知,中國對蒙、俄的出口額從2005年的3.19億美元、132.11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22.16億美元和536.7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4.04%和16.86%,遠高于同期全國13.24%的年均增長率。但從出口增速來看,中俄貿易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俄貿易沖擊嚴重,2009年增速同比下降47.04%,之后雖略有回升,但又受近年俄羅斯盧布貶值影響,出口貿易條件惡化,增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中蒙貿易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增速于2011年達到最高值的88.4%。受蒙古經濟形勢下行影響,我國對蒙古出口已連續三年下滑。我國對蒙俄出口產品的種類也呈上升趨勢。其中,對蒙古出口產品種類從2005年的1765類,到2011年達到階段最高值的2192類,2014年回落到2178類。對俄羅斯出口貨物種類從2005年的3320類,增長到2014年的3718類,增速達11.2%,但產品種類增速遠低于出口額增速。

2.基于胡默爾斯(Hummels)和克列諾(Kle-now)(2005年)的二元邊際分解

結合2005—2014年我國對蒙、俄貨物出口的HS-6位數據,利用上述二元邊際分解方法,對出口增長數據進行邊際分解,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2005—2014年我國對蒙古、俄羅斯的出口來自于二元邊際的共同作用,集約邊際的貢獻度遠大于擴展邊際。其中,二者集約邊際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度均達90%以上,而擴展邊際的貢獻度則相對較低,說明在此期間我國對二者的出口多依賴于現有出口產品在數量上的擴張。另外,2014年我對蒙古、俄羅斯貨物出口的擴展邊際分別為0.9148和0.8758,說明出口產品的多樣性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其增長屬于小幅波動性增長,而集約邊際則呈現出整體穩步快速增長。其中,十年間我國對蒙古、俄羅斯出口的擴展邊際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279%和1.566%.而集約邊際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3.486%和8.589%。從增長速度角度來分析,集約邊際的增長速度也遠高于擴展邊際。從上述分析可知,近年來中蒙俄經貿往來取得長足發展,經貿合作日益緊密。但從出口動力來看,我國對其出口主要沿著集約邊際增長,而出口產品種類擴展范圍有限?;诋愘|性企業理論角度分析可知,我國對其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于現有出口企業對其出口產品數量的增加,而非新企業、新產品進入該市場。

(二)中蒙俄經貿潛力與效率分析

本文利用軟件Frontier4.1,對19個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2005—2014年的進出口和出口的面板數據分別進行估計,以得出相應結果。

在進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之前,首先要利用最大似然比LR進行檢驗,以判別模型的適用性以及模型的具體形式。LR=2*[LN(H0)-LN(H1)],其中,LN(H0)和LN(H1)分別表示有約束條件下最大對數似然函數值與無約束條件下最大對數似然函數值。檢驗過程為:首先,先得出有約束條件與無約束條件的最大似然函數值,根據LR計算公式得出最大似然比,令LR值與混合卡方臨界值比較,得出相應結論。

1.模型適用性檢驗

若γ趨近于0,則表示實際貿易額與前沿貿易額之間的差距主要來源于隨機性因素,當γ=0時,即可用OLS方法進行估計。若γ趨近與1,則表示實際貿易額與前沿貿易額之間的差距主要來源于人為的非效率性因素。

由表3可知,模型檢驗分別拒絕了原假設,說明可以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進行估計。具體估計結果見表4。

從上述回歸結果可知:

(1)出口模型與進出口模型中的γ都顯著不為0,分別為0.57與0.89。兩個模型中γ都趨近于1,表明適合使用隨機前沿方法分析非效率因素,且意味著人為非效率因素嚴重阻礙著貿易增長,這也是我國之所以提倡“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原因之一。而出口模型中的γ值為0.57,表明其他隨機因素也占很大比重。

(2)出口模型與進出口模型中變量LNGDP的系數分別為0.89、0.85,且都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由于此處經濟規模(LNGDP)變量為目標國GDP與我國GDP之比,故表明出口規模、雙邊貿易與目標國經濟規模呈正相關。

(3)出口模型中變量LNPEO的系數為-0.06,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進出口模型系數為-0.22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即表明出口規模、雙邊貿易規模與目標國人口呈正相關,但影響程度不是很明顯。

(4)兩個模型中的距離指標(LNDIS)均為負值,且都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表明隨著兩國距離增加,經貿往來下降。出口模型的距離系數為-0.34,影響程度略大于進出口模型的-0.32,表明距離每增加1%,出口則減少0.34%,出口易受距離因素影響。因此,縮短距離可有效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可能性,具體可通過優化基礎設施、改善交通工具、提高通關效率等措施實現。

(5)兩個模型的語言因素(LNLANG)系數均為正值,其中,出口模型為1.06,進出口模型為0.28,共同語言因素對促進貿易增長效果顯著。隨著教育發展,我國外貿人員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方便了與歐美國家的貿易。在與我國周邊國家,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貿易時,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相通優勢明顯。表明有共同語言便于文化往來、信息溝通、民心相通等,減少貿易障礙,促進彼此間經貿往來。因此,今后應繼續加強語言方面的人才培養,以促進相關貿易。

(6)共同邊界因素在出口模型中系數為0.15,而在進出口模型中為-0.34,整體而言,共同邊界對外貿的影響程度都相對較小。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多處于亞歐內陸,邊境地區地理條件惡劣,且這些國家與我國的貿易結構相對單一,貿易的產品易受自然條件影響,如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石油、天然氣貿易所占比重較大,而能源貿易則易受地理環境影響。中蒙兩國擁有471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口岸個數有13個,且其中7個為季節性開放口岸,因此共同邊界在雙邊貿易中并沒有很好發揮作用。

(7)外商直接投資(LNFDI)在出口非效率模型中系數為0.08,在進出口非效率模型中系數為-0.0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外資。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貿易互補效應、貿易替代效應和順差轉移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對增加雙邊貿易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8)匯率變動(LNRATE)在兩個非效率模型中的系數分別為-0.11和-0.29,且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說明匯率變動因素在兩個模型中均可降低非效率的影響,其中對雙邊貿易模型效果較為明顯。自2005年我國推行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一方面逼迫著我國出口企業進行結構升級、轉變出口方式,另一方面降低進口企業成本,整體而言,促進了雙邊貿易。

(9)經濟自由度(LNFREE)與貿易非效率模型呈顯著負相關,說明經濟自由度是促進貿易的因素,可以抵消貿易非效率的影響。在出口非效率模型和進出口非效率模型中的系數分別為-2.31和-1.42,表明經濟自由度因素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經濟自由度指標每上升1%,出口與雙邊貿易分別增加2.31%和1.42%。經濟自由度是兩國金融自由、商務自由、政府規模、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貨幣自由、知識產權和腐敗等指標綜合得分之比,故貿易雙方在上述方面努力可有效促進雙邊貿易往來。

(10)自貿協定(LNFTA)在兩個非效率模型中的系數分別為-0.95和-1.8,且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自貿協定的簽訂可有效降低非效率因素的影響,進而促進雙邊貿易發展。與蒙古、俄羅斯貿易比重較大的東北地區,近年受產業結構影響,經濟增長乏力。若在東北地區建立中蒙俄自貿區,一方面對調整國內經濟結構、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貿易成本、促進雙邊貿易,對構建經濟走廊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應積極進行自貿區建設。

(11)外部沖擊(LNSHOCK)在兩個非效率模型中均為正值,系數分別為0.5和0.8。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極大增加了貿易的非效率因素,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及雙邊貿易增長。因此,在今后的經濟活動中,應完善經濟監管、防范風險,盡可能減少類似沖擊。

(三)中蒙俄貿易效率分析

根據前文構建的非效率模型,通過Fron-tier4.1軟件進行回歸,可得出我國對蒙、俄出口貿易效率及雙邊貿易效率值,時間跨度為2005—2014年,具體結果見表5。其中TE∈(0,1],當TE值趨近于1時,表明雙方貿易效率在上升,反之,則意味著貿易潛力在增加。

由表5可知,我國對蒙貿易效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我國對蒙出口貿易效率及雙邊貿易效率十年間均值都在0.94以上,且排名經常在第1位,表明我國與蒙古的非效率因素對貿易影響較小,雙邊貿易正在穩步發展。十年間,我國對俄出口貿易效率長期維持在0.39—0.59之間,排名長期處于底部,表明我國對俄出口的非效率阻力較大,嚴重限制了我國對俄出口。這與我國向俄出口時通關不暢、國際列車換軌等現象有關。在雙邊貿易方面,略好于我國對其出口的貿易效率,其效率值處于0.56和0.82之間,不過排名卻呈下降趨勢,由最初的第7名,降到現在的第11名左右。表明雙邊貿易條件相對于我國與其他的貿易伙伴關系惡化,這就需要雙方加強合作交流、消除貿易非效率因素,以充分挖掘雙邊貿易潛力。

四、主要結論與建議

(一)相關結論

本文結合“一帶一路”框架下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大背景,根據新—新貿易理論、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等知識,對我國與蒙古、俄羅斯的出口現狀、限制因素及潛力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通過對中蒙、中俄的雙邊貿易數據的二元邊際分析發現:2005—2014年間,中國對蒙古、俄羅斯的出口主要是沿著集約邊際增長,集約邊際對出口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95.35%和92.9%。說明中國對蒙俄兩國貿易結構比較單一,出口增長實質是“以量取勝”,貿易條件持續惡化。

2.通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我國19個貿易伙伴的貿易面板數據分析發現:目標國經濟規模、目標國人口數量、共同語言、共同邊界、匯率變動、經濟自由度和自貿協定與我國出口為正相關關系,而距離、外商投資、外部沖擊與出口為負相關關系。在進出口模型中,除共同邊界、外商投資與出口模型中相反,其余指標關系相同。

3.通過非效率模型得出:我國對蒙古的出口及雙邊貿易效率都處于較高水平,十年間效率均值都在0.94以上,排名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與雙邊貿易效率雖取得一定改善,但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均值分別為0.465和0.683,且雙邊貿易效率排名呈下降趨勢,雙邊貿易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相應建議

為更好促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針對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貿易結構,創新產業合作。積極在境外建立工業園,帶動境內貿易轉型升級。我們應結合國內供給側改革,利用國內完整的產業結構及技術等優勢,結合境外資源優勢,積極在經濟走廊沿線建設工業園,以投資促貿易,進而優化貿易結構,擴展出口產品種類。

另外,政府應積極引導出口企業向擴展出口產品種類和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以轉變出口沿著集約邊際的方式增長。如對初次向蒙、俄市場出口產品的企業人員進行相關的法律培訓、對高技術附加產品的出口給予補貼等。

2.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貿易通道的通暢。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兩條線路主要為:(1)京津冀—二連浩特—蒙古烏蘭巴托—俄羅斯東部鐵路網;(2)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滿洲里—俄羅斯的赤塔。推動具體的跨境鐵路、公路建設,以保證貿易通道的通暢。

3.針對雙邊人為非效率因素較多,為充分挖掘貿易潛力,建議積極推進中蒙俄自貿區建設,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其中,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和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對外貿易基礎較好,交通道路優勢明顯,可作為自貿區主體承載區。加強各級政府間交流溝通,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法律方面,完善關于投資、外貿等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投資自由、提高通關效率等。金融方面,拓寬人民幣結算范圍,完善人民幣清算系統,以應對匯率波動、降低貿易成本等。加強金融合作與監管,以應對外部沖擊影響。教育方面,加強相關人才培養,如語言、法律等方面人才,為雙邊貿易開展提供人才支持。

[責任編輯:王超]

猜你喜歡
蒙古中國貿易
中日韓貿易數據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蒙古靴
中日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
中日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
中美今日重開貿易磋商
蒙古正式廢除死刑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