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及習慣調查研究

2016-12-26 16:00代立菲侯晉龍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1期
關鍵詞:習慣大學生

代立菲 侯晉龍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方法,對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進行實證性研究。結果顯示:安徽省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較強,大部分學生運動習慣初步形成,而余暇時間不足、體育設施供給不暢、校園運動氛圍欠優等成為制約大學生體育鍛煉向好發展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119

1問題的提出

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水平是一國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保障和根本訴求。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以及體育事業空前發展的同時,特別是近20年來,在各種復雜原因的作用下,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水平卻出現了持續下降態勢,并由此引發國家、社會及學界的高度關注?;诖?,本文擬從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緯度出發,探尋大學生體質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破解路徑,以期為高校深化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支持。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基于研究需要,本文以安徽省南部、中部和北部為調查區域,并分別選取皖南地區的安徽工業大學、池州學院;皖中地區的安徽大學、合肥學院;皖北地區的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學院等6所高校為研究對象,綜合分析運動意識及其習慣對大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影響。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以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體育鍛煉習慣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總庫搜索核心期刊40余篇,并以相關文獻為重點參考,搜索互聯網關于大學生運動習慣的最新信息,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2.2問卷調查法

在參考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問卷設計原則對所設計問題運用特爾菲法進行篩選,制定了《大學生運動意識與運動習慣調查表》;發放問卷調查表1000份,收回問卷980份,有效率98%。

2.2.3數據統計法

運用Excel數據統計工具,對調查數據進行分類處理。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體育鍛煉意識及習慣的基本內涵

一般認為,體育鍛煉意識是體育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應,是人對體育感覺、思維和判斷的總和。就大學生群體而言,則是指其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按照個體對體育的認識,采取個人認為正確有效的方式以決定其行為的心理活動。

體育鍛煉習慣則是一種定型化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強化和積累而形成的。本文引用吳戈的定義,將體育鍛煉習慣界定為“人們為滿足自身的內在需要,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自覺養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

3.2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相關數據調查與分析

3.2.1高校體育設施及其開放程度

調查發現(見表1),安徽省高校體育設施配置相對完善。其中,完善和一般認同占比分別為35.97%和52.73%,認為其較低的占比為11.30%。從區域看,體育設施完善程度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程度最高的地區為皖中高校,認同率達62.50%,而最低的地區為皖南高校,認同率僅為7.78%。

開放程度主要反映學校體育設施的使用效率。一般而言,體育設施開放程度越高,其使用率越高。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對安徽省高校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表現出較好的認同,認為開放程度完善和一般的占比分別為36.59%和50%,認同率較低的僅為13.12%。從區域看,皖中地區高校不僅體育設施相對完善,其開放程度也同步較高,且較低認同率為零;而皖南地區高校雖然體育設施相對薄弱,但開放的充分程度相對較高。由此可以看出,一所高校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一方面取決于該校資源的擁有程度,而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的管理理念、手段的優劣程度,兩者不可偏廢。

3.2.2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動機及對其重要性認知

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動機主要來自于個體的學習強化、自我需求、成就追求、自我價值、自我效能等,其本質是學習者預期學習目標的一種激發機制。由此出發,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則是基于大學生體育需求基礎上的引導、激發機制。

調查顯示(見表2),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同度普遍較高,認為體育鍛煉對個體發展很重要和重要的占比高達96.43%,而認為體育鍛煉不重要或不太重要的為零。這充分表明,安徽省高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具有較強的認同性,這為進一步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熱情從而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提供了認知層面的保障。

表3顯示,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呈現多元化態勢,而其主要訴求分別來自于增強體質(82.14%)、減肥健美(62.14%)、情緒調節(57.14%)和休閑娛樂(4643%),傳統觀念認同的應試和技能動機占比僅為12.86%和30%。由此表明,當下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正由單純動機向多元需求轉變,而如何更好地應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轉化所帶來的運動需求變化,應然成為高校深化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動力。

3.2.3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制約因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所依賴的環境,而外部環境的變化有時對內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那么,影響大學生更好地從事體育鍛煉的外在環境因素是什么?通過調查發現,時間限制、缺少同伴、場地器材局限、興趣缺乏等成為制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表4顯示,大部分學生由于時間限制而不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其占比高達75.71%;其次是由于沒有運動同伴而覺得鍛煉無趣,占比將近58%;有近50%的同學認為受到場地、器材的局限影響;而氣候、興趣、精力等也成為制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制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外在因素呈現多元化,同時也放映出當下大學生對從事體育鍛煉的外部條件需求趨向高級化。

4對策與建議

4.1加強理論教學,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從調研情況看,雖然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認知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實踐效果并沒有得到同步響應。這一方面反映群體認知的淺薄性,另一方面則表明其體育鍛煉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而缺乏深層次的體育文化、運動價值、健康知識等體育文化理論的教育,或可是形成認知與實踐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重文輕體”客觀現實環境下,大學體育教育應由傳統的以技能傳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向技能+理論教學形態轉變,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認知水平,為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4.2完善體育設施,優化校園健身環境

對于辦學機構而言,學校體育設施完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場地器材等體育設施的局限性對大學生自主從事課外體育鍛煉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反映出新時期大學生對學校體育設施及其開放程度的高訴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從辦學機構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要更新辦學理念;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不斷加大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和制度支持水平;第三要不斷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為大學生更好地從事體育鍛煉提供優良環境。

4.3營造文化氛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

文化是一切事物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作為亞文化形態存在的運動文化具有較高的普世性,這也正是體育運動歷久彌新、持續發展的根源所在。因此,傳承、創新、發展體育運動文化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從調研的情況考察,大學生運動文化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校園運動文化氛圍的濃郁程度,對大學生運動文化的熏陶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應沿著“文化引領、興趣導向、習慣養成”的基本路徑,并通過課堂教學、體育競賽、社團活動、社會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創造優異的校園運動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吳戈.影響大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差異分析[J].學理論,2014.

猜你喜歡
習慣大學生
如何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命好不如習慣好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