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價值觀教育的理念革新

2017-01-09 22:32陳化水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關鍵詞:價值觀教育自媒體

陳化水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進一步深化了以信息高技術為信息方式的傳媒形態的革命,在當代媒介大眾化、日?;c多元化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時代特征,具體表現為公共信息創造的私人化、語言構型的平民化、人際交往互動的去中心化。這對當代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改變了人們價值觀的塑造方式。為了有效地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需要革新當前價值觀教育的理念。這一革新應以本體層面為基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價值觀教育主體的革新,從單一主體向交互主體轉變;價值觀教育的目的革新,從倫理實體之觀念培育向個體之價值認同位移。

關鍵詞:自媒體;價值觀教育;理念革新

一、新“信息方式”下自媒體的媒介自性

自媒體是在信息高技術發展平臺上新興的媒介方式,借助于互聯網絡特別是“拇指傳媒”(手機)的流行與普及,延伸而出的新媒體樣態。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了專門針對自媒體的研究報告,研究者對自媒體的定義是“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1]。國內學者也給“自媒體”作出不同定義或概括。于建嶸認為:“自媒體是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方式,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源,同時也是信息的接收源,網民通過微博、論壇、貼吧、博客等現代網絡傳播方式,從不同層面來記述與評判社會事件?!盵2]彭小毛則認為自媒體是“一種以個人為信息發布主題,以分享為信息發布目的,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信息傳播平臺,以個人電腦和手機作為信息發送和接受終端的新型數字媒體”[3]。因此,自媒體從它的傳播主體來說也可以稱作“公民媒體”或“個體媒體”,其英文名“we media”或者“self-media”非常形象地表明了作為第一人稱的“我們”或者“我”——即每個人才是自媒體的主體。從表現形式而言,自媒體的類型也很豐富,國外以Facebook、Twitter等為代表,國內則以QQ、博客、微博、微信等為代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符合自媒體內涵的互聯網應用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平臺,因此各類網絡論壇、貼吧,甚至電子郵件都可以是自媒體的傳播途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自媒體的發展愈加迅速。根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且我國手機網民規模亦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手機持續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首要設備。而這其中,使用包含QQ、微信等在內的即時通訊工具的網民達6.24億,使用包含社交網站和微博等社交應用的網民亦達5.30億。[4]這也就意味著,今天幾乎每一個手機或電腦用戶都擁有至少一種自媒體,自媒體的時代已然來臨。

相比于傳統的電視報刊媒介與以互聯網網頁為主的新媒體,自媒體更為廣泛地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每一空間每一時刻,它的內容包羅萬象且貼近社會現實,它吸引了普通大眾更為普遍積極的主動參與,它是我們現時代不可回避的熱點話題。自媒體的特性使得它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與思維習慣,尤其對公眾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自媒體群體的廣泛性與普遍性是傳統媒介難以比擬的,而它所提供的信息渠道與內容又極大地拓寬了傳統媒體的新聞來源,豐富與多樣化了新聞本身,從更寬廣的視角上看,它還有力推動了現代社會觀念與價值的多元化。

我們借鑒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概念分析自媒體的特性。波斯特根據每個時代所采用的符號交換形式包含的不同意義結構,提出了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不同的“信息方式”階段:“面對面的口頭媒介交換;印刷的書寫媒介交換;以及電子媒介的交換。若說第一階段是符號的互應,而第二階段是意符的再現,那么第三階段的特點則是信息的模擬?!盵5]我們正處在第三階段的深化發展之中,當前的電子媒介交換正以電腦互聯網與手機互聯網為主,自媒體不過是借助于電腦與手機平臺創生出新興的信息制造與傳播方式,它延續了電子傳媒大眾化、平民化的主體特征,信息內容的日常相關性以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特征。從其“信息方式”的內涵來看,信息虛擬所形成的持續的不穩定性則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與多元化,它不僅是一種媒介形態,隨著它對社會生活的廣泛介入,同時也成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與文明/文化形態,因而它同時具有改變現實與影響觀念的雙重作用,總體來看它的以下特征尤其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第一,公共信息創造的私人化。這意味著所有社會群體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的創造與傳播中來,諸如社會階層、性別、年齡等的差異對自媒體使用都只有較小影響,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相比而言,傳統的媒介就不能達到這一廣度。我們知道,報刊媒介有特定的閱讀群體,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與社會身份,不同的報刊進入不同人群的閱讀視野,即便是最為市民化的都市晚報,其閱讀群體也有限,它受制于報刊的購買與新聞內容的時效性。電視媒體除了對經濟條件的要求之外,節目的設置與新聞的內容都不同程度地預設了接收群體的區分,財經節目、娛樂節目、國際新聞以及農業節目等,已然將受眾群體分化為不同的群體結構。報刊與電視不僅對受眾群體有限制,而且它的內容創造同樣需要一定的條件維持。自媒體的信息創造就非常不同,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制造新聞,新聞制造之后也不是僅供自身消費,而是面向他者,面向公眾。

自媒體的這一特性有兩個重要的基礎,首先是其載體的個體化。一臺電腦一部手機足以承載我們現在所有的自媒體類型,便于受眾隨身攜帶,隨時查閱,因而任何一個新聞都能在第一時間不受地點限制被閱讀與評論。其次,它的另一基礎是新聞創造本身的私人化,但它天然具有面向公共的性質。自媒體新聞內容被創造于受眾,受眾是新聞創造的主體,它不僅貼近大眾的生活實際,多以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面貌出現,而且其創造出來后被接收帶有“強制性”,人際之間的流轉與不同自媒體平臺之間的流動迅速而廣泛,大眾總能在某一個自媒體,在某一時空點上看到。以微博為例,韓寒在《平凡之路》上映之前在微博轉發女兒照片,短時間內的轉發與評論超過百萬記,并創造出了“國民岳父”的專門討論,成功地為電影作了前期宣傳。再如Papi醬,本名姜逸磊,其為中央戲劇學院在讀研究生,她通過私人化的視頻創造對當前時事與價值觀念發表評論,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觀看量驚人,又獲得1200萬投資和1.2億估值,顯然成為了一個社會公共事件。

第二,語言構型的平民化。新聞內容都可轉化為語言的表達,無論是文字、音頻還是視頻、圖畫等,都是一種語言的構型方式。平民化意味著記錄或描述每個個體的生活存在狀態成為了新聞的本質工作。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新聞”在自媒體中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媒介正是發揮著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盵6]誰掌握著媒介,誰就是新聞的來源主體,自媒體掌握在大眾手上,普通大眾成為了新聞的主要來源,而這一來源體現為大眾對生活的感知與思想的表達。以微信朋友圈為例,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個人生活與思想感悟,朋友能夠在第一時間閱讀評論,涉及到對公共事件的評論與探討,還會引起更為廣泛的傳播。再以微信公眾號為例,雖然眾多的微信公號背后都有運營的個人或團體,但它的語言指向卻是平民化的大眾,以一種可被大眾接受與廣泛傳播的方式制造新聞、發表評論、表達思想,因而其結果往往是不斷地再傳播,再創造,引發輿論熱潮。這就是為什么將自媒體也稱作“公民媒體”的原因。任何一個個體都可以申請成立公眾號,雖“個人公號”的說法看似矛盾,但它卻反映了自媒體的典型特征,同時其文章以豐富多樣的語言形式受到難以計數的大眾的喜愛。

第三,人際交往互動的去中心化。在自媒體中價值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多種價值并存。一元價值的“一言堂”取決于群體構成與成員交往互動的單一性,他們處在可直接把控的范圍內,而電子媒介下的人際交往既不是面對面的實際接觸,也不是在報刊電視等媒介中的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互動,而是多對多的虛擬交往,這決定了其人際交往互動沒有中心,信息制造者、信息閱讀者與信息傳播者都是隱匿地存在著,同時他們相互交互、彼此關聯,難以對其作出明確的區分。在自媒體中社會大眾相互之間的交往互動同樣難分主次,可以說他們都處于中心地位,也都遠離中心地位。當我們以主體概念去圈定自媒體的時候,很難尋找到確切的對象,它的主體是交互性的,交互主體所形成的復雜社會互動網絡才是自媒體的真正主體。同時,自媒體的主體由于去中心化,他們在彼此交互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反思性,而不是僅僅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

綜上所述,自媒體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廣泛參與的新聞主體,多樣形態的新聞客體,多元價值觀念表達的新聞內涵,“多”取代了“一”的統一敘事,觀念的漂流性取代了單一固化的意識形態。雖然暫時無法對其好壞作評價性的結論,但是就其作為客觀事實來看,多元化的時代已是我們要面對的思想前提。正如鮑曼所認為的,我們都生活在后現代的破碎之中,而自媒體在價值觀上深化了這種破碎感,“破碎作為不確定性的存在,每種行為都努力逃避這種不確定性,然而每種行為只是成功地加深了它”[7]。

二、自媒體對當下價值觀教育的多重沖擊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潮流,它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與人們價值觀的塑造方式,人際之間的面對面交流轉向了虛擬空間的隱匿模式,價值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在自媒體中尋求多元化的關照與探尋。相應的,價值觀教育的話題不可避免地被帶入到了自媒體的場域。當下在自媒體的諸多載體中,人們討論價值觀,分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看法,甚至大眾已經悄然將學校與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話題自然帶入各種自媒體之中。

誠然,當下可以選擇繼續以傳統媒介方式作為價值觀教育的手段,繼續堅守著學校的價值觀灌輸與借助于傳統報刊電視的宣傳,這無可厚非也確實不能放棄。但如果不重視自媒體帶來的重大轉變,就將失去價值觀教育最應該重視的空間與受眾最多的場域,而將價值觀討論交由多個主體之間無休止爭論,最終將難以有效地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而,必須認真反思自媒體是如何影響當下的價值觀教育的,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應對措施。當前自媒體對價值觀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媒體的私人化與平民化改變了價值觀教育的時空限制,將價值觀教育從有形場域帶入無形場域,將價值觀教育從時間的標準化管理轉換為無時無刻的時間虛化。傳統的價值觀教育主要的空間是學校課堂與報刊電視的宣傳,通過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價值觀的觀念輸送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以大學為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主要通過課程設置的政治課與學??臻g內的宣傳活動為主,從空間的范圍與時間的跨度廣泛來說都比較局限,而且考試的結束即意味著這一教育的過程的結束。報刊電視宣傳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大眾,但對于不經常接觸這些媒介的人群來說,價值觀教育是缺失的。時間上,學校教育與傳統媒介宣傳的時間具有固定性、間斷性,難以長期有效地進行。自媒體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關注與對價值觀的討論從課堂與傳統媒介轉入虛擬空間,從固定的時間變為隨時隨刻的介入,這是自媒體的媒介自性決定的,人們通過自媒體的媒介本質,自覺地改變著價值觀流動的時空性質。

第二,自媒體主體的去中心化帶來的普及效應深刻改變了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從自上而下的價值觀灌輸改變為平等場域內的主體互動。由于自媒體時代價值觀的時空性質,在這一時空之內通過虛擬場域的對話模式,改變了傳統價值觀教育的輸送方式。無論是學校還是傳統媒介,價值觀教育的主體都是掌握著價值觀話語的人,以自上而下的灌輸模式力圖使其成為教育對象的人性自覺,遵循的基本邏輯是從主體到客體,從自我到對象,遵循的教育線路是自上層到大眾,自實體到個體。然而自媒體從根本上解構了這一傳統定式,價值觀作為對象成為虛擬空間內被討論、被不斷反思的存在,人們作為價值觀接收的主體同時也是宣傳價值觀、傳播價值觀的主體,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被自媒體空間內的平行傳播取代,以國家、學?;騿蝹€個人作為主體的價值觀教育不復存在了,即便是以傳統主體的方式介入到自媒體之中,也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自媒體的大眾是隱匿的、不被直接控制的受眾,他們可以通過自由的討論與爭辯來瓦解傳統模式下價值觀教育的權威,因而價值觀教育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價值觀形成方式的去意識形態化、去直線性的“輸送-反饋”化成為了自媒體時代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性變化。我們不得不轉換價值觀教育的方式來應對這一變化,否則就無法在自媒體時代仍占據價值觀的中心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發展為人們自覺的價值選擇。

第三,自媒體中價值的多元化對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產生巨大影響,加之其對象的平民化,要求從其嚴肅性中抽離,帶有更多的活潑性與趣味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何種方式進行,這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何種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深入人們的心中,也從效果上表現為人們是否接受這種方式并將價值觀內化為主體的價值認同。傳統的價值觀教育方式具有嚴肅性,嚴肅性中又帶著強制性,這在傳統的媒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報刊文章和電視媒介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闡述與宣傳,并不是以一種貼近生活貼近人性的方式出現在他們的思想系統之中,這對普通大眾來說較為遙遠與疏離。自媒體媒介的內容大多是非嚴肅性的生活化表述,其內容也與大眾休戚相關。如果自媒體內的價值觀教育與人們所關注的話題所能接受的內容與形式脫離,價值觀教育就將難以真正進入大眾的內心,這就反過來要求自媒體時代的價值觀教育要具有活潑性與趣味性,以大眾的需要為轉移,將自媒體空間之內的人作為考慮的出發點,將自媒體的媒介自性作為教育方式的著眼點。這不僅是對自媒體的有效適應,同時也是對自媒體的有效利用。將自媒體不僅作為媒介,也將其作為價值觀本身來對待,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體現了我們價值觀教育的與時俱進,也體現了價值觀教育本身的適應性。中國傳統有“禮以時大”之說,講的是我們的禮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損益發揮,如果以傳統禮儀為古代社會的價值觀的話,我們也應該讓價值觀教育“以時為大”,在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之下,將具有活潑性與趣味性的價值觀內容帶入自媒體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實踐智慧,實踐智慧要求我們“能將普遍原則正確地應用于個別行為上”[8],這是一種手段與方法的與時俱進,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因此,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我們價值觀教育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這要求價值觀教育本身必須從傳統的模式中走出來,創造出更為新穎的與自媒體時代相互融洽的教育模式?!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這為“革新”觀念提供了價值依據。革新并不是顛倒與推翻,而是重構與損益。只要我們通過恰當的方式,借助于自媒體時代的媒體工具,將社會主義價值觀有效地內化為公民個體的價值認同,就是實現了目的善,而手段的有效更新,“以時為大”的務實精神,則是一種手段善或過程的善。

三、本體革新:自媒體時代價值觀教育重構的理念基礎

自媒體對當下價值觀教育的沖擊要求我們從根本上轉換價值觀教育的思路,通過有效的思維轉換將價值觀教育從傳統模式引入到當代模式,使自媒體成為一個完成這一過程的契機與工具。轉變的具體細節有很多,但從根本上來說首先要轉變的是價值觀教育的本體預設。價值觀教育的對象是中國社會大眾,是每一個公民,教育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都不需要改變,而我們真正要轉變的是教育的理念。

價值觀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活動,同樣具有本體論的指向。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多觀點肯定了教育的去私解蔽的作用,如《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則提到:“去私莫如強恕,解蔽莫如學”。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則認為:“教育的絕對規定就是解放以達到更高解放的工作中……正是通過這種教育工作,主觀意志才在它自身中獲得客觀性?!盵9]同時他還認為:“國家是客觀精神,所以個人本身只有成為客觀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倫理性?!盵10]也就是說,黑格爾將教育視為解放人的工作,而且這種解放在于培養有良好教養的國家公民。樊浩肯定了黑格爾的觀點,對此認為“教育是對人的多樣性個性的尊重和培育”這一觀點“似是而非”,并且“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是培養個性,而是使人的主觀性獲得普遍的性質,在特殊中體現普遍”[11]。馬克思也認為對于解放出來的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2]?;蛟S有人會認為自媒體使得個體(學生或大眾)從傳統教育、官方傳媒的約束中解放出來,使得信息的傳播具有自主、自由,個人也獲得了話語權,這對主流意識形態和政府所欲表達的集體意志造成了沖擊,也就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傳播和確立。但僅僅如此片面地將自媒體與教育相對立的觀點則是錯誤的。此處的“解放”一詞并不是教育意義上對人的“解放”,其含義僅僅為指向一種個體性的無序表達。如果將該解放理解為褒義的話,那么自媒體中信息的非真化、碎片化、娛樂化、低俗化和無序化等消極性特點就無需面對而任由發展了。因此,嚴格地說,自媒體與教育的本質并不沖突,因為教育本身也是一種解放人的活動。教育的本質是“解放”,準確地說是倫理的解放,而解放的結果就是造就“有教養的人”?!叭恕笔莾r值觀教育的本體支點,“人的解放”是價值觀教育的目的。這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是適用于所有教育情景的,因此也能體現在自媒體的發展中,對自媒體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規約而不會否定其自身的內涵。相應于自媒體的特點和上述教育的本質,我們所說的價值觀教育的本體論革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價值觀教育主體從單個主體向交互主體轉變,完成對“人”的本體支點的重新表述;價值觀教育的目的不再以倫理實體優先,而讓位于個體的價值認同,對教育目的的優先性革新,以更為切近的手段實現教育中“人的解放”的終極目標。

首先,從本體的角度來看,自媒體時代給價值觀教育帶來的最根本的變化是教育主體的變化。一方面,這是自媒體發展產生的影響之一;另一方面,它也恰恰是我們借用應對自媒體沖擊并根本改造、創新價值觀教育模式的契機與資源。教育主體是教育的發出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承擔者與組織者。價值觀教育的客體不會隨著媒介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其客體都是每一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公民,是每一個普通人。傳統媒介中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既有個體也有以實體型方式存在的主體,主要是國家、社會與家庭。國家負責制定與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再通過行政的方式在全社會組織開展價值觀教育。雖然承擔具體的價值觀教育往往是基層的學校、社區、街道、鄉村等,但是其背后的組織者與承擔者都是以國家的面貌象征性存在,體現了一種國家的道德管理理性。如果將國家作為一個主體來看,其體現為作為實體性存在的主體。教師群體作為價值觀教育的實際實施者,是以單個個體的方式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凝結了相關領域學者的心血,同時在社會教育層面上又進一步依靠高校教師的闡釋與傳播,在這一過程中使得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不斷得以完善與豐富。無論是象征性的國家還是實踐領域內的教師,都是單個個體的存在,通過他們價值觀教育才得以落實。然而,自媒體時代帶來的改變是媒介場域內的去國家化與去身份化,國家無法再以實體的面貌出現在自媒體中,微信、微博等都是個人化的存在,以國家等實體面貌存在的自媒體往往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不利于價值觀教育的開展。去身份化體現在自媒體的虛擬場域身份本身是未知數,也不是最重要的,因而繼續以固化的身份存在于自媒體之中。它不僅難以得到普遍的信任,同時也會形成群體偏見,在自媒體中的表達由于局限于某一個群體圈子而失去廣泛性。以近年來的公共知識分子為例,這一群體不僅出現了巨大的信任危機,而且公知群體在這一危機的過程中其身份來源逐漸向多元化傾斜,任何的職業群體只要有公共的理性表達都可以被界定為公知群體。自媒體內的主體是個人,個人身上的階層、職業、觀念標簽是無法看見的,因為作為主體來說,他們既具有抽象的本質性,又具有多元化的來源預設。

當價值觀的討論進入自媒體之內,那么參與到價值觀討論的主體就是自媒體背后的一個個個體,價值觀教育的方式也只有通過這些個體的交互理性得以展現。這不僅是對傳統價值觀教育模式的顛覆,也是對價值觀教育主體的挑戰,自媒體不僅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同時也“將自己定義為公共生活的實際建構者”[13]。單一主體的傳統價值觀教育存在無法適應自媒體的媒介自性,而不得不以每一個自媒體參與者為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同時在自媒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并不意味著由分散的單一個體自足承擔起價值觀教育的功能。他們是以群體性的面貌出現的,每一次參與價值觀討論中的個體都是主體,我們可以將這一現象給一個哲學上的定義——“交互主體”。交互主體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主體或主體間性,主體是一個抽象單一的存在,而主體間性是以相互交織的他性作為主體的性質呈現的,交互主體既是主體,同時又由不同主體相互之間的交互部分呈現出來。對于價值觀教育來說,自媒體中的任何一次宣傳與討論都能創造出一個交互主體,他們借助于自媒體的媒介將對價值觀的理解表述出來,同時通過這種在時空范圍之內的相互影響而不斷地內化更新對價值觀的理解,成為自身可被接受的價值觀。我們現在要給予自媒體中價值觀教育交互主體以合法性的地位,加以合理地引導與培育,未來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貢獻良多。

其次,為了在自媒體時代重塑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必須重新思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開篇論到“一切技術,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14],目的善本身為過程善、手段善等提供了形式與質料。這一形式與質料體現在價值觀教育之中,傳統上即是傳統媒介,現在則將被自媒體所替代。相應的,只有更新目的善,才能有效地改變實現這一善的過程。傳統意義上,進行全民社會主義核心觀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和諧社會,建設成為一個德治的國家,其次才是完善個人的美德,使得每一個人成為一個有價值有道德有理想的個體。這一先后秩序也與傳統價值觀教育的方式相關,國家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其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念獲得是為了主體自身的,而在自媒體的價值觀教育中,交互主體上升至主要地位,首先面對的是他們能否成為一個道德的人,一個具有合格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個體。

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目的排斥了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德治國家的愿望,而是將個體的價值觀認同提升至更為本體的地位。這一提升即是將原來由實體價值管理優先轉變為個體認同優先。在自媒體內將價值觀的個體認同作為目的善,其所帶來的自然結果一定是一個和諧友愛、充滿道德溫情的社會。具體到操作層面上,將個體認同作為目的善,將在自媒體內更加重視個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切感知,關注與個體切身相關的道德問題,而避免空洞的宣傳與說教,將公民層面的道德要求更多地灌注到價值觀論域之內,通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要求,進而發展到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再實現實體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的時代背景深刻地影響并改變了價值觀教育的既定模式,只有作出相應的調整適應這一變化,才能為當下的價值觀教育帶來新的動力,面對新的挑戰。自媒體時代無所謂好壞,因為它無非是一個我們隨時都在經歷的時代變遷的某個時期,某種作為“社會事實”存在的理論前提。盡管在自媒體之中價值觀教育從操作上更應該講求的是實踐智慧,以各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進行價值觀教育,但是從哲學本體上的觀念革新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影響行為,往往在我們意識到抽象層面的思想變革后,相應的行為也會作出調整。自媒體時代應該是一個價值觀教育更加蓬勃興盛的時代,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浙江社會科學,2006(2):134-138.

[2]于建嶸.自媒體時代公眾參與的困境與破解路徑——以2012年重大群體性事件為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4):1-8.

[3]彭小毛.自媒體時代及其輿情應對[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8):59-62.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1月)[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01-22.

[5](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3.

[6](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4.

[7](英)齊格蒙特·鮑曼.生活在碎片中——論后現代道德[M].郁建興,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78.

[8]潘小慧.四德行論[M].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志社,2007:38.

[9][10]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02-203,254.

[11]樊浩.現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2-28.

[1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3]胡剛.自媒體時代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5(1):14-18.

[14]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

(責任編輯鐘嘉儀)

猜你喜歡
價值觀教育自媒體
高校節慶文化中的價值觀教育研究
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生態共同體的構建
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初中歷史人物教學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構建
關于初中化學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研究
淺談“英語小話劇”對學生英語學習及價值觀教育的促進作用
淺談自媒體的生存與發展
自媒體時代慕課對民辦院校高等化學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