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呼喚“心常態”

2017-01-10 12:39曹義恒沈建波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文明

曹義恒+沈建波

摘要: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內涵式發展注入了富含社會主義現代化氣息的“思想靈魂”。在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只有保持“平和心態”發展的戰略定力,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深化綠色城鎮化的發展理念與保持“心常態”(社會心態的優化)密切相關,與“中國夢”實踐對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要求(綠色新型城鎮化)內涵是一致的。只有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新常態,保持穩中求進與健康發展的“心常態”,才能使頂層設計在綠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更加趨向于科學合理,從而最大地釋放改革紅利。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綠色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17

當前,全球市場經濟發展不景氣,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缺乏相應的內生動力,然而,新興城市群①和綠色新型城鎮化②發展模式將刺激中國經濟形成新的增長極。因此,綠色城鎮化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一場深刻變革。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而“十三五”規劃賦予了這一關鍵時期以全新的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其必將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階段的深刻變革。五大發展理念更加突出內涵式發展,也彰顯了“中國夢”實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主導原則,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思維引領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勢必帶來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符合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盵1]

一、運用改革思維助推新型綠色城鎮化發展

(一)新興城市群背景下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生發展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處于經濟下行的“疲軟期”,但是潛在增速將打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上行通道。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欲速則不達”,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綠色新型城鎮化之路正是在適應這種新常態經濟氣候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是全球先進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生態文明是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提出的,是人類文明進步與全球化進程中的一種高級的新穎形態,強調以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協調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推動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既是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的必然邏輯。

(二)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矛盾,宏觀政策出現了新的變化,不再是一味刺激至強復蘇,也不是強力擠壓,而是采取定向、迅速的刺激政策,短期企穩后又開始去杠桿,讓市場下行壓力與政府向上托力之間形成穩態均衡?!盵2]3作為引領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抓手和主陣地,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由之路,是尊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選擇。

(三)綠色新型城鎮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

生態文明城鎮化建設必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全社會樹立綠色城鎮化的思想觀念,努力推動自然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只有運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指導綠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踐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才能真正彰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綠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的總抓手和切入點,提出符合全球新技術及產業革命的戰略規劃,通過人口等各種社會要素及資源的合理規劃,科學解決中國人口城鎮化這一特殊因素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帶來的滯后性問題,走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二、鞏固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需要保持“心常態”

(一)建構“心常態”機制,鞏固新常態背景下的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

鞏固綠色城鎮化發展理念需要將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與社會心態的優化密切聯系起來,加大對綠色城鎮化發展理念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對該理念的認知與知曉率,健全綠色城鎮化相關的體制機制,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綠色城鎮化給其生活帶來的改變。比如,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更高,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等等,這些都關系到能否更好地鞏固綠色城鎮化發展理念。只有更好地優化社會心態,建構新常態下的“心常態”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自覺參與到推動綠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去,更好地鼓勵城市群及各地方政府推動綠色城鎮化發展的積極性,從而使綠色新型城鎮化整合城市群土地、空間、產業等公共資源,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協同作戰的目的,整體推進綠色新型城鎮化系統工程。

(二)優化社會心態,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可持續發展

“中國夢”實踐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文明實踐與“中國夢”實踐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生態文明實踐是“中國夢”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實踐主張用一種全新的生態思維去重新審視與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指引人類遵循社會與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采取和諧友好的方式對待自然和社會?!爸袊鴫簟睂嵺`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與自然作斗爭、野蠻對待自然的不良社會心態,轉變認識,樹立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心態?!耙_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盵3]209 因此,要矯正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為主的社會心態,確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心態,增強“中國夢”實踐在生態文明層面的發展后勁。同時,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從生態文明層面優化“中國夢”實踐背景下的社會心態,用全面深化改革等實際行動去踐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最后一公里”。

(三)培育適應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積極社會心態

推動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需要保持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健康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們崇尚綠色和健康的社會心態,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錯位往往會導致資源浪費,比如在征地拆遷的舊城改造過程中,頂層設計者的心態良好與否,資源和空間分配在決策中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城市空間規劃是否會給城市帶來擁堵,影響人們內心對綠色新型城鎮化的固有的期望值。迎合發展新經濟增長極的新常態,要求新興城市群各地區決策部門保持“心常態”并作出心態上的調適,特別是決策者將心態調整到平常狀態,頂層設計必須在新常態下保持平常心,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才能適應當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因此,在推進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將面臨諸多矛盾和現實問題,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統籌協調解決。比如,對于空間緊湊度與城市多樣性、宜居性之間的矛盾,其解決路徑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性的基礎之上,將人民群眾追求綠色健康的社會心態與頂層設計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鎮化發展理念密切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好綠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問題,真正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環境下提高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的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深層次突破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發展困境。

(四)“心常態”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是和諧統一的關系

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層面來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其“實踐”意蘊在于更加強調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反對以人為中心,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爸袊鴫簟睂嵺`必須在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時牢牢抓住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本質屬性,而不是目光短淺地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進而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是在“中國夢”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心態,已經大大突破了傳統的發展觀的束縛與局限,看到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注意到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性,開始關注人與自然的公平與和諧,提出了保護自然和環境的主張,還關注到了發展方面的代際公平問題。這種社會心態是“中國夢”實踐所需要的社會心態,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更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再來認識與之相反的社會心態,即資本主義制度背景下的社會心態:正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種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心態,驅動著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市場的需求。這樣就造成了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導致了人的異化和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引起了生態危機。比較“中國夢”實踐背景下的社會心態與資本主義制度背景下的社會心態,對于我們認識“中國夢”實踐和現時代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并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有著重大意義。因此,只有在生態文明層面優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反過來,人與自然和諧又會促進“中國夢”實踐背景下社會心態的穩定性和良性發展。

三、綠色新型城鎮化的生態思維反映了“中國夢”實踐背景下的“心常態”

(一)綠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維是當前觸及改革開放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方法論,是新常態下激發經濟增長潛力的關鍵要素,是經濟新常態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更是“中國夢”實踐背景下所需要的社會心態。在“中國夢”實踐的背景之下,中國已經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資源短缺仍然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共同面臨的難題。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復雜的社會形勢,我國既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等多重任務需要同時推進,包括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信息化、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還要在“中國夢”實踐進程中樹立“生態思維”。如此艱巨的任務,必須有適應“中國夢”實踐的社會心態才能推動并完成。

(二)保持“心常態”與優化社會心態是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先決條件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正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匡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航標,科學規劃了“中國夢”實踐的戰略步驟,從而得以更好地優化“中國夢”實踐背景下的社會心態。但是,“中國夢”實踐畢竟是一次探索性的人類實踐,其中必然還有許多不足和問題,出現一些夾雜著負能量的社會心態,如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等只追求眼前利益的社會心態,當前仍然存在嚴重的空氣污染、水質破壞以及資源被過度開采等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亂象,正因為如此,也大大降低了人民群眾生活的“安全感”指數,使人們生活在“無法預知明天”的風險社會里,對人自身安全的威脅也將不斷加大,社會發展的成果受到生態環境污染破壞的制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這給“中國夢”實踐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粗放地只追求GDP的增長,而要注重把握“中國夢”實踐進程中社會心態的發展走勢,尤其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注重從生態文明的層面去優化“中國夢”實踐的社會心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三)“中國夢”實踐必須直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層面對社會心態的影響

“中國夢”實踐無法回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層面對社會心態的影響,必須正視生態文明制度層面存在的深層次社會問題。比如,中國環保部最近對幾個省市的主要領導及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其原因就是這些地方環保不達標,而且排污、排廢氣的工業企業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環保部也因此下達了限期整改通知,并且從全面依法治國的角度,將環??己酥笜思{入了地方主要領導的升任提拔的主要考核指標,并列入地方政績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盵4]“中國夢”實踐在生態文明建設層面必須樹立理性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這才是“中國夢”實踐背景下所需要的社會心態?!爸袊洕牡诙笤鲩L點就是已有生產能力的綠化和升級。中國的制造業從生產能力和產出量上講已經名列前茅,但是各種生產設備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把這樣的產能升級為現代化、有效率的產能,需要投資,這個投資的過程將長期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盵2]91綜上所述,“中國夢”實踐對負面社會心態的遏制和對良性社會心態的生成與壯大,主要是借助于特定的社會心理機制,通過對人們價值觀念的扭轉與重塑、對人們社會認知和社會感受體悟的改變與改善,及對社會共識的提煉與凝聚等來實現的。

四、社會心態的優化將最大地激發生態文明實踐的內生發展動力

(一)社會心態的優化是對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的精準概括

既然已經找到綠色城鎮化這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就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這一生態文明實踐的內生發展動力。我們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正是要將新興城市群各地區各城市、城鎮和鄉村的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從各自為戰的發展格局轉型為協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只有保持“心常態”,最大地調動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心常態”的積極因素,才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意識到改革才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以解決長遠問題的“心常態”來應對經濟新常態面臨的各種挑戰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累積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愛國主義已經內化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民族基因。在近代以來因閉關鎖國、遭受西方列強入侵而落后于世界先進文明的一百多年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夢想,一直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一方面,基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利益分化與各種失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交融與交鋒的復雜現實,“中國夢”的提出及其內涵的系列闡釋,最大限度地提煉了全體中國人的內心渴望與追求,并在此基礎上凝聚起了整個社會的最基本共識。十八屆五中全會編制了“十三五”規劃,在尊崇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共識的前提下,釋放出凝聚經濟社會發展共識的信號,即以解決長遠問題的“心常態”來應對當前新常態的各種挑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并不斷優化社會心態,最大地消解社會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連續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里就讓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時,因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迅速積累并陸續爆發,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出現了斷裂。伴隨著社會利益主體多元格局的形成,官民矛盾、城鄉矛盾日益突出,不同地區間、行業間、群體間及其內部的利益分化和斗爭日益明顯和尖銳化,整個社會的內耗不斷增加③。不少民眾,尤其是不少青年人喪失了理想、模糊了信念,金錢拜物教大行其道,整個社會的進取意識和奮斗精神有所退化④。在此背景下,“中國夢”及其豐富內涵,極為有效地調和了社會多元利益主體間的對立和紛爭,通過重新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意識來對整個社會的多元利益格局進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激發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調動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凝聚起整個社會的基本共識。從社會心理學的運作機制看,“中國夢”的概念和內涵借助于“鑲嵌化”的社會心理作用機制增強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我們感”。所謂鑲嵌化,是指“在同一組織結構中每個成員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既不是因同質而形成的類別群體,也不是其中一個成員以自己為核心對其他成員的包容,通過‘關系化來凝聚的群體,而是由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各自為實現共同目標提供必要的、獨特的貢獻而結成的共同體”[5]。 正如習近平在闡釋“中國夢”時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袊鴫魵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盵3]40 這就充分尊重了多元利益格局下不同地區、行業、群體,甚至是普通個人的主體地位及其貢獻,在淡化多元主體利益差異和對立的同時積極引導多元利益主體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也因此,“中國夢”一經提出,就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而持久的反響,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重新激發了民氣和活力、凝聚了民心和共識,強化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社會風貌和社會心態都為之一變。

(四)保持戰略上的“心常態”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以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為核心目標的各項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的有力措施陸續出臺,從而在很短的時間里遏制了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建立并鞏固了社會共識、凝聚了民心、激發了民氣,大大促進了良性社會心態的生成與壯大。此外,如果說“中國夢”的提出及其內涵闡釋在很短的時間里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體悟與認知、舒緩了消極的社會情緒及影響,那么“中國夢”實踐在各個層面的陸續展開則進一步有效遏止了不良社會心態的蔓延,促進了良性社會心態的生成和壯大。因此,保持新常態下的“心常態”已經成為決定戰略布局科學與否的關鍵要素。

五、推動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前景與“中國夢”實踐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層面對社會心態的影響密切相關,反之,社會心態通過對社會人群內在的心理調適和心態優化,會進一步改變人們對生態文明發展的悲觀失望情緒,并參與努力改變現狀的社會實踐中去。綠色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命題,是對經濟轉型期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的求解,將對中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發揮重要作用。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盵6]筆者基于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試圖探討新興城市群地區綠色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

(一)保持穩中求進的 “心常態”,重塑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常態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引領綠色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心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推動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轉型升級。保持“心常態”下的戰略定力,推動綠色發展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關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廣泛贏得人心,及時回應當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的“人文困境”,解決好新興城市群地區資源共享、環境保護、開發空間等方面的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形成綠色增長和綠色轉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

(二)堅持統籌協調,實現新興城市群綠色城鎮化新型發展“區域一體化”格局

高尚全等學者認為:“改革紅利就是消除城鄉分割體制、金融機制、產權制度等體制性障礙的成果?!盵7]依據城市密度的調整策略和稅收杠桿,充分發掘土地資源在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價值,推進有增有減的結構性減稅,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優化技術、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配置,在新常態下改變城鄉結構的二元體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力,進一步發揮新興城市群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優勢。

(三)保持戰略定力,穩控新興城市群經濟發展合理速度的科學增長

在后現代化工業發展進程中,要堅持環保審批,列出負面清單,加強對工業污染、大氣污染的管控力度,扭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格局,使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經濟增長的成本內化,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生態、人口的協調發展,繼續深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從建構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的運作協調機制出發,科學謀劃好頂層設計,使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引領新興城市群“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變革,實現公共資源共享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四)強化資源整合,科學規劃新興城市群的整體發展空間

要將空間資源置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行整體研究,以國家戰略為出發點,構建新興城市群戰略協調機制。從新興城市群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架構出發,完善市場主導的資源要素配置機制,構建區域統一市場,降低要素和產品空間移動的廣義運輸成本,實現區域和城市間互聯互通,共治共享為目標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新興城市群地區城鎮和鄉村實現整體布局基礎上的統籌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上創新實踐、推動綠色發展。

(五)發揮“心常態”的戰略定力優勢,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針對新興城市群綠色新型城鎮化面臨的主要問題,謀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從頂層設計層面采取調適社會心態、整體統籌規劃、優化空間結構、節約土地資源等一系列改革創新的有效舉措,來刺激新興城市群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釋放改革紅利?!耙ㄟ^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改革,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入挖掘城鎮化發展紅利,助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盵8]

注釋:

①新興城市群在文中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中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城市之間相互聯系的發展共同體。

②綠色新型城鎮化在本文中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③衡量社會內耗程度可以從兩個重要的方面加以觀察:一是國家每年維穩經費支出的數量及其在全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法院每年受理各類案件,尤其是經濟類案件和行政類案件的數量。筆者通過對近年來這兩個方面相關數據的研究的初步梳理發現,這兩個方面的費用支出、案件數量等都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這也與人們的經驗觀察和感受保持一致。

④胡錦濤在201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四大危險,即“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胡錦濤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這四大危險,實質上更是對當代中國社會所存在問題的高度凝練。參見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0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 創新思路統籌兼顧 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和諧穩定[N].人民日報,2014-05-11(01).

[2]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4]習近平、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分別參加全國兩會一些團組審議討論[N].人民日報,2015-03-07(01).

[5]楊宜音,張曙光.在多元一體中尋找“我們”:從社會心理學看共識的建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7):26.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

[7]高尚全.親歷思想解放:高尚全談改革[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8]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48-54.

(責任編輯 文 格)

Abstract:the Partys “much starker choices-and graver consequences-in planning proposal of the” big five “development idea” to realiz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jected with rich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breath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under the “soul” thou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only to maintain “calm ment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ncentration, can we truly realize perso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promoting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green concept and keep the mind “normal”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psychology (optimization), and the “Chinese dream” practice the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green) is the same. Only adapt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decisive phase of the new normal, seek improvement in stabi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ormal” heart, to make the top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green tend to b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o as to maximize the release of reform of dividends.

Key words:the f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ecological civilization;Green new urbanization

猜你喜歡
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文明
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新理念開啟新征程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