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村鎮加強普法的必要性及措施

2017-01-14 01:34徐福山鄭澤南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法治化必要性

徐福山+鄭澤南

摘 要 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村鎮普法教育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村鎮普法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法治基礎,現今,我國村鎮法治化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村鎮法治化進程推進緩慢,地方政府對村鎮普法教育不夠重視。本文通過討論村鎮加強普法的意義,結合現今我國村鎮法治化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尋求促進村鎮普法教育發展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 村鎮普法 法治化 必要性

作者簡介:徐福山,中共長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學;鄭澤南,長春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01

隨著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被寫入憲法,法治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著力點。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建設逐步推進。但是作為法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村鎮的法治建設相對比較緩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村鎮的普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村鎮普法建設是中國法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經階段,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村鎮普法建設的意義

(一)村鎮普法建設大力開展,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必要條件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構建法治社會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是民主平等的重要途徑。而普法則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手段,只有全民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面法律意識,才能構建和諧的法治社會。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村鎮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重要比例,因此,村鎮普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面構建法治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加強村鎮普法建設,能夠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提高村鎮人口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學習、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并且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指導自身實踐,能夠減少村鎮人民因為不懂法律而忽視法律、逃避法律、觸犯法律的行為,弄夠改變村鎮人口權利意識高于法律意識的錯誤思想,減少因為無知而造成的犯罪現象,有利于農村社會穩定,家庭和諧。而穩定的社會秩序能夠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社會進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三)加強村鎮普法教育,能夠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減少城鄉差距,解決三農問題

搞好村鎮普法教育,促進村鎮法治化建設,可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減少城鄉矛盾,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四)加強村鎮普法建設,能夠維護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在我國人口比例中,村鎮人口占據大部分比例。而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利益,極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或者不公正待遇,普法教育能夠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能夠讓農民群眾這些弱勢群體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而不是投訴無門,在絕望中痛苦生活。只有農民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二、我國村鎮普法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我國村鎮普法建設雖然不斷發展,但是法治化水平仍然較低,存在很多不足,這也對加強村鎮普法建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村鎮法治建設不平衡,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明顯

我國法治建設水平不均衡,存在非常大的地域性差別。同城市相比,農村的法治建設明顯處于落后水平,農村城市差異巨大。而村鎮之間橫向比較,不同的村鎮的法治水平也是不同的,基本取決于當地的經濟水平。越是偏僻的鄉村地區,其信息傳播方式越少,信息傳播速度越慢,廣播、電視、網絡的普及程度都不高,人們的文化水平也相對較低,獲取信息的渠道受到阻礙。人們花費大量時間用來賺取收入維持生存,對于提高自身法律知識的興趣不大。因此,普法建設的前提是經濟建設,只有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品,才可以更好的推進法治建設。

(二)村鎮居民法律意識淡薄,文化水平偏低,普法教育推進困難

農村經濟水平不發達,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大部分農民還徘徊在生存線上,更關心如何脫貧致富,養育兒女,對法律之類的內容無暇顧及。同時,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反而依靠長期形成的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來約束日常生活,認為法律是對自己生活的破壞,而傳統和道德則是維持生活秩序的必要。人們將打官司看成是非必要的麻煩,對法律的認識是排斥且片面的,對于損害自身利益的事情很少采用正常的法律途徑去維權。這造成了普法教育難以深入推進。

(三)政府普法意識不高,思想不重視,普法水平較低

農村基層政府的普法意識不端正,普法工作只是走過場,并未引起真正重視?;鶎诱笱芰耸卢F象嚴重,沒有將普法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普法工作在總體行政考核中占比較低,對于基層政府沒有約束力,因此很多普法機構形同虛設,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鶎诱旧硭刭|不高,缺乏相應的法治觀念,對依法行政不夠重視,行政水平較低,用權力代替法治。新農村建設火熱發展,基層政府直接和村民打交道,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正是因為有一批法治觀念淡薄的基層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脫離法治,損害人民利益,導致人民群眾對法治失去信心,嚴重影響了普法工作的開展。

(四)普法形式單一,普法方式落后,普法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政府采用的普法方式較為落后,宣傳載體較為落后,仍然是傳統的黑板報、墻體廣告、條幅等低端的宣傳方式,并沒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的需求,篩選相關法律內容,開展深入民心的宣傳活動。普法活動沒有根據新時代的發展,結合日新月異的傳播方式進行創新,像網絡等宣傳方式在農村普法教育中不能普及。正因為宣傳方式單一,普法教學內容無趣,簡單的說教無法引起人民群眾的學習激情,人們機械接受法律內容之后也無法轉換成可以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普法工作推進困難。

(五)農民學法積極性不高,參與機制不夠成熟,缺乏專業人員推動村鎮普法事業發展

農村的普法教育缺乏長期有效的機制,多方參與的機制也沒有形成。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活水平相對較差,專業的法律人員和工作者不愿進入農村進行普法工作。而農村現有的法律工作人員的素質又相對較低,造成普法活動難以持續、有效的進行。

(六)農村普法教育活動經費有限,導致活動效果較差

由于財政困難和對普法教育工作的不重視,農村基層的普法宣傳經費不能按時發放,影響整個普法活動的開展。在不同的鄉鎮機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挪用和侵占普法經費的現象,造成普法活動無法保質保量的進行。

三、加強村鎮普法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需要改變觀念,轉變認識,重視村鎮普法工作

樹立正確觀念,增加普法管理職能,加強對各級普法機構的考核和監督,將普法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將法治宣傳教育納入政府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加強對農村法治推進工作的規范和管理,保證農村普法工作循序漸進的發展。建立完善的普法考核制度,明確各級政府機關的工作職能,協調各個部門保證普法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注重農村經濟發展,為普法教育提供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努力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加大農村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縮小城鄉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普法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三)尊重農民在普法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農民是村鎮普法建設中的主體,因此,政府必須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使農民從中獲得切實利益。

(四)改善普法教育方式,將知識和趣味相結合

我國農村的電視、手機普及率較高,政府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采取與各電視臺、各個電信公司合作的方式,增加普法教育宣傳形式。同時,增加法制宣傳的趣味性,例如組織法治電影進村下鄉活動,將法律內容通過小品、歌曲表演等方式,通過組織小分隊進入農村演出,寓教于樂。為了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可以指定適合當地的獎勵制度,例如參加普法活動較多的農民家庭,可以給與經濟上的獎勵,或者組織法律知識搶答競賽,獲獎者可以給與獎金或者政策優惠,從而提高其參與積極性。地方性電視臺可以經常播放一些法治類節目,將普法內容拍成短視頻或者微電影,內容簡單易懂,大大提高普法效率。

(五)建立村鎮法律援助機構,加大對村鎮的法律援助力度

國家應加大普法人才方面的培養,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提高福利待遇招攬專業的法律人才,并且建立長期的培訓機制,讓普法人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訓掌握必要的知識和宣傳方法。同時,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法律援助的投入力度,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方面的幫助,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法律的公平公正。鼓勵個人和組織積極參與到農村法治建設工作中去,鼓勵專業的法律人士稱為普法志愿者。最后,改革訴訟收費制度,減少訴訟費用,讓普通村民不因無法支付訴訟費而放棄維護自己的權益。

(六)規范基層政府依法行政,加強對基層干部的行政水平教育和培訓,樹立法律權威

完善與農村相關的法律制度,使得各項行政活動有法可依。注重農村司法機構建設,加大對農村地區司法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保證農民能夠方便快捷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嚴格規范基層政府的行政作為,加強對村鎮干部的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加強農村執法監督力度,推進鄉村政務公開,增加群眾監督和反饋渠道,保證各級政府執法的公開、公平、公正。最后,加強新聞媒體對政府執法的監督,樹立法律在人民心中的權威,增加人民心中的法律信仰,從而推進普法工作。

(七)重視教育,保證鄉鎮兒童受教育權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強法治重要的時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狈ㄖ谓逃惨獜耐尥拮テ?,保證鄉鎮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提高農村兒童的文化水平,為之后的普法教育做基礎。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鄉鎮兒童是鄉鎮普法教育的未來,保證兒童的受教育權,是推進農村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政府應該對未成年人進行專門的普法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培養,讓孩子從小樹立法律意識,為今后的普法工作奠定基礎。

四、結語

鄉鎮普法建設是促進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必然要求。普法教育利國利民,對于保障農村人民的自身利益有重大意義。我國普法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普法教育水平發展緩慢,普法方式較為單一,普法經費不足。但是,通過不斷的改善,建立健全完整的普法教育機制,構建和諧的鄉鎮普法環境,改善普法形式,拓展普法手段,將普法內容和農村實際生活需求相結合,建立專業、規范的普法宣傳隊伍,提升普法宣傳水平,同時,提高基層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樹立法律在人民群眾心中的權威,將普法教育和經濟、文化發展相結合,一定能夠改善我國普法教育的現狀,促進農村經濟、文化、政治全面發展,減少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和城市協調發展。普法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努力,總結經驗教訓,整合相關資源全面推進,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建立一個穩定的農村法治社會。

參考文獻:

[1]劉文慧、宋遠軍.淺談農村普法及措施創新.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1).

[2]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先波、楊志仁.農村法治建設的困境和出路.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1).

[4]蔣元文.加強立法探索保障促進城鄉脫貨湊發展.新重慶.2007(6).

猜你喜歡
法治化必要性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幾點思考
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
養老金入市的必要性與風險分析
我國偵查法治化問題研究
信訪法治化中的權利義務配置
國企改革法治化的“知”與“行”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以權力法治化推進治理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