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參與式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

2017-01-14 01:42程舫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

摘 要 參與式教學法相較傳統教學法具有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被較廣泛的運用,但在運用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參與式教學流于形式化,參與環節設計不夠完善,對學生參與度欠缺檢測評價機制等等。本文立足于法學教學的實踐圍繞課前的教學參與、課中的教學參與、課后的教學參與環節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法 參與環節 參與形式

作者簡介:程舫,四川省內江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1

受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很多高校法學教學采取的都是單一的理論灌輸法,教師在講臺上完成任務式地講,學生懨懨欲睡地在下面學,除了偶爾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之外,學生基本無任何參與教學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無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很難培養出具有較強實務能力的法學人才?,F在我們的教育界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正在轉變觀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主要舉措是通過在日常教學中引入參與式教學法,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參與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平等參與” 。筆者認為,在教學的不同環節,參與式教學法均應有所體現,所以我們探討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環節的教學參與,而應全方位地覆蓋學生課前、課堂及課后三個時段的教學參與。

一、課前的教學參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好的教育必須因人而異,教育要講求針對性的深刻道理。教育是一門藝術,任何一門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情了解環節必不可少。學生是教學內容的能動接受者,教師如果不了解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就很難進行相匹配的教學設計,內容過深或過淺,教學方式方法不對路都很容易造成教學的失敗。過去在教學探索中我們比較重視課堂教學參與這一塊,而對課前教學參與這一塊涉獵不多,下面筆者談一下個人看法。筆者認為課前教學參與的主要方式應是問卷調查或進行學業方面的測試。如在法學教學中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設計下列問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姓名、層次(本科還是??疲?、性別、一般通過哪些途徑獲取相關知識,最期待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對本門課程哪些內容最感興趣,對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的了解情況,對本學科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可設計一些選擇題),希望通過學習達到怎樣的效果,對教師有哪些建議等等。

二、課中的教學參與

課堂上的教學參與方式有很多,諸如提問、 小組討論、小作業或匯報、角色扮演、場景演繹等等。在法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有兩種:案例討論法和多媒體演示法。雖然這兩種方式的運用率較高,但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也并非易事。

(一)案例討論法的運用

案例討論法是法學教學過程中較常運用的一種方式,要組織好一次有效討論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學生緊密配合。在實作過程中,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每章重難點有精準的把握。在明確重難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案例進行篩選。選好案例后,教師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可先將學生根據實際人數進行分組,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在正式討論時,由教師先拋出問題,學生來進行表達與辯護并概括出自己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凸顯矛盾,然后由本組的同學進行補充說明或換由別組的同學表達觀點,注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無事可干,在聽取同學們意見的同時,教師要進行巧妙地引導,深入地點評,在適當時機,也可拋出新的問題,幫助大家拓展思維,進行深度思考,最后教師還要進行總結點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發散、求異、逆向、知識遷移、聯想和想象、分析、綜合等思維訓練,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必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案例討論法若運用得宜,教學效果不言而喻,若運用不得法,將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在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第一,探論的案例不夠典型且過于復雜,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二,放羊式討論,教師不能有效組織課堂。所謂放羊式討論,就是教師在展示案例并提出問題后,放任學生自己討論,教師不加任何干預,既無提示也不從中適當引導,更無課堂紀律制約機制,只在即將下課的時候講一下答案了事。當然學生沒有了紀律的制約,在所謂的討論時間要么看別的書,要么在擺龍門陣或翻看手機,更有百無聊賴者在課堂上公然睡覺。第三,檢測手段欠缺,學生沒有緊迫感,參與度不高。在討論過程中,由于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積極參與發言的同學沒有獎勵,不發言的同學也沒有任何損失,導致每次發言的都是少數幾個同學,絕大多數同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沒得到任何改觀。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首先應嚴格要求自己,精心設計討論環節。在討論過程中,應加強調控,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建立起必要的考評機制,如要求每個同學寫一段發言稿總結自己的觀點,同學之間可互評并打分,然后由小組推舉代表總結本組所有同學觀點并發言,所有參與者的參與情況在平時成績上均應有所體現。對爭議較大的案例可分組表達不同觀點,增強組與組之間的對抗度,對獲勝組在平時成績上適當傾斜等等。

(二)多媒體演示法的運用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多數學校和教師的選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優勢:如展示案例生動直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容量大,能顯著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把教師從課堂板書中解放出來等等。但同時也應看到,多媒體演示并非萬能,如何使其功效最大化,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實踐中,多媒體演示教學容易陷入下列誤區:一是PPT文字比例過多,沒有動畫、圖表、視頻、音頻等技術的運用;二是全程音像化教學,學生零參與、零思維。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解放思想,培養教師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環境與過去相比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著名學習軟件設計家馬克· 普林斯基 (Marc Prensky ) 于2001年提出了“數字原生代” 和“數字移民”的概念,以體現當代人與其前人在數字化技術方面的巨大差異。數字原生代定義為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習慣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喜歡多任務同時進行、愿意先圖表后文字、喜歡隨機獲取信息、喜歡玩游戲而不是嚴肅的工作、在與人合作時表現最好、在即時滿足和頻繁獎勵中成長。數字原生代喜歡的特點是即時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和控制性 。面對新的受眾群體,教師應在教學觀念上有所轉變。第二,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所謂合理,就是使多媒體技術在授課中的效能最大化,同時避免走極端。PPT全由文字組成或全程音像化教學兩種常見錯誤都是必須予以避免的。教師制作的PPT若滿屏都是文字,既無圖表,也無音頻、視頻或動畫,學生看久了不僅會產生視覺疲勞,而且也很容易走神。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全程音像化教學,學生零參與,零思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好多媒體演示的度,合理安排好教學時間。多媒體技術充其量是為教學服務的工具,它應該服務于教師講授的內容,但不能全然代替教師的講解,教師決不能在實踐中本末倒置,使技術展示凌駕于教學內容之上。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講授必要的理論,組織學生通過發言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的教學參與

課后教學參與環節相較課堂教學參與環節最大的區別在于課后可供學生支配的時間更充分,學生發揮的自由度更大,在課后的教學參與中更強調學生的實作和反饋總結。在此環節中,學生的主導性地位更為突出,教師退居幕后不再系統地傳道授業,只起組織、點撥、指引和交流的作用。

(一)庭審觀摩

在學生的法學實踐中,庭審觀摩是最直接生動感知法律的一種方式。平時學院應加強和本地司法機關的聯系,根據法院和學生排課的具體情況,由主講教師帶隊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觀摩。實踐流程可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學院與法院取得聯系,確定觀摩的案件以及旁聽的時間、地點。第二,明確庭審觀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組織學生溫習庭審流程、查閱相關資料;第三,旁聽庭審并提交庭審觀摩心得體會;最后一步是進行成績評定。實踐成績評定應根據學生上交的心得體會,準備資料和參與庭審觀摩的表現等情況來確定。其中,心得體會是評價學生參與度的最重要依據,可由案情介紹、法理分析、總結反思三個部分組成,通過提交心得體會也可為學生日后參與模擬法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模擬法庭

通過模擬法庭的舉辦,擬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庭審流程,固化所學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對于增強各專業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法學專業師生的凝聚力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模擬法庭的籌備組織工作大體包括:首先,由教師精心選擇案例素材以供學生熟悉和討論,然后進行分組,確定指導教師,進行課堂輔導(指導教師介紹模擬法庭的時間安排、程序和規則;分析案情,梳理思路;確定模擬法庭參與人員,確定各成員的任務如收集證據、撰寫起訴書、公訴詞、代理詞、辯護詞、判決書等),最后,學生分工查閱資料形成相關文稿并及時就遇到的問題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指導教師還可進行開庭前個別輔導(明確中心觀點,指導控辯技巧,提出改進意見),正式開庭程中,指導教師需到現場組織活動并可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對整個庭審過程進行點評。點評側重于對案件中涉及的法學概念、法學原理、法條規定進梳理,對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評議并可介紹相關的學術前沿、學術動態,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學生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庭審結束后同樣應要求學生撰寫心得體會,總結收獲,反思不足。

(三)診所式教學

診所式教學原產自美國,它強調從實踐中學習,通過真實案件代理真實客戶,使學生對法學理論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法學院建立“法律診所”,使學生在法律診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當事人的委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替他們進行診斷,開出“處方”,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在實踐中學習律師職業技巧 。如果說庭審觀摩、模擬法庭側重于培養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所需的職業技能的話,那么診所式教學更多地培養的是律師的執業技巧。目前診所式教學已在一些具備條件的法學院校進行了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要在普通高校全面推廣,還有以下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解決:第一,資金欠缺問題。辦案需要經費,對于毫無收入的學生而言,這是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第二,師資缺口問題。開展診所式教學需要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進行專項指導。在我國高校的教學實踐中,理論性教師并不匱乏,“雙師型”教師近年來雖有所增多,但很多忙于自己的私活分身乏術,很難抽出時間來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這需要學校出臺激勵機制,鼓勵有能力的教師積極參與實踐教學。同時也可在社會上聘任專業人士來指導學生的實踐。診所式教學的發展雖任重道遠,但由于其獨到的價值必將成為我國法學教學改革今后關注的重點內容。

時代在進步,教學方式方法也應不斷革新。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參與式教學必將獲得更蓬勃的發展。

注釋:

王愛蘭、姚曉燕、王曉麗.參與式教學活動實施中的教師因素研究——來自參與式教師培訓效果的調查.遼寧教育研究.2007(12).75.

黎靜.在線教育來潮:教師的困境與出路.高教探索.2013(5).152-153.

胡日亮、徐曉玲.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本土化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6).237.

猜你喜歡
參與式教學法
“參與式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高校大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方法
淺析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
廣告學專業《社會學概論》教學研究
參與式教學法在“自動控制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