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死亡教育基本問題研究

2017-01-14 01:48王曼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內涵意義內容

摘 要 面對前所未有的身心、環境、生死考驗,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對待和珍惜生命、如何使青少年直面死亡成為關鍵問題,青少年死亡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而要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本文認為必須對其內涵、內容、方式及其意義等基本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此為基礎,借鑒國內外經驗,方能破解難題,推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死亡教育 內涵 內容 方式 意義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青少年災難教育的客觀考量與制度設計研究”(項目編號:BEA100035);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青少年災難教育體系的建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4MS130)。

作者簡介:王曼,定州實驗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9

當代風險社會危機四伏,各種類型的巨大風險和災難隨時可能發生,汶川大地震六萬余人罹難,五千余名青少年學生遇難,尼泊爾地震約9000人死亡……死亡帶來的身體、心靈創傷和恐懼、悲痛突兀的展現在我們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面前,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廣泛、最深刻、最沉重的死亡教育課。同時,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逐漸上升,殺人傷人現象也日益增多。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對待和珍惜生命、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死亡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教育在其中責任重大,面對死亡的教育令人震撼、發人深省。而要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就需要對其內涵、內容、方式及其意義開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經驗,方能推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發展。

一、死亡教育的內涵

(一)死亡教育的概念

目前,國內外諸多學者已對死亡教育的概念進行了解讀,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死亡教育是探討生死關系的一個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探討,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并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行為中。

2.死亡教育是一個促進人們意識到死亡就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歷程,它提供架構幫助學生審視與死亡有關的事實,并將它們整合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3.死亡教育是一種預防性教學,它從不同層面(如心理、精神、經濟、法律等)增進人們對死亡的認識,旨在減少各種因死亡而引起的問題并進一步促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

4.死亡教育是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瀕死、喪坳主題與現象,促使人們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關系,從而能夠認識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是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超越死亡、省思生命, 使人們能體會謙卑與珍愛,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

5.死亡教育是將有關死亡與瀕臨死亡及其生活相關的知識傳遞給人與社會的一個教學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從醫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等不同方面幫助人們深入思考死亡的價值、意義,增進人們對死亡及瀕死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人們的生命生活質量。

雖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重點來定義死亡教育,但基本上都認為死亡教育是通過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認識了解死亡的現象和本質,樹立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幫助受教育者深入思考死亡的價值、意義,解決因死亡產生的種種問題,促進對生命的欣賞,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教育。

(二)死亡教育與相關概念辨析

1. 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生、死是人生的兩端,有生就有死,無死則無生,而死亡又是對生的終極否定。同時,死和生可以相互轉化,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如何實現生命價值。從生死的辯證關系可見,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從教育理念來看,死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在于“死”,而在于“生”,由死觀生,通過死亡彰顯生命價值,方顯生命之珍貴。而這正是生命教育的內容展現,兩者內容相互呼應。

2. 死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從教育目的來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思想道德素質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雙重提升,而死亡教育的目的恰是提升人生意義、價值、心理素質及生命質量。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所表征的,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由此死亡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有了充分的依據。

就教育內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含世界觀、人生觀的內容,而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則談生,追尋生命的目的、價值和意義,是人生觀教育的內在要求,由此可見兩者的教育內容是一致的,死亡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死亡教育的內容

對青少年開展死亡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

1.死亡常識教育。主要包括死亡的內涵、特點、方式、意義、死亡心理調適、死亡教育的目的與內容等。它是死亡教育的基本內容。

2.死亡權利教育。主要包含珍惜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兩部分內容,一般而言,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人們沒有任何權利處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在特殊情況下,行使死亡權利正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

3.死亡心理教育。主要指對死亡的態度、緩解死亡焦慮和恐懼、臨終關懷教育、家屬居喪悲傷與輔導等。

4.死亡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中西方的死亡文化,介紹儒家、道家、佛家及西方不同學派對死亡的各種態度。

5.死亡應對技巧教育。主要通過避免不必要死亡、處理不同情緒反應、不同的應對技巧、消除死亡恐懼的方法、死亡預防等方法開展死亡應對技巧教育。

6.危機干預性教育。它是指危機發生后針對人們出現的應激性障礙(如絕望、焦慮、人格異常、自殺等)而進行的干預治療和教育支持。

7.英雄和英雄主義教育。主要包括介紹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名言、民族氣節和英雄主義精神,重視英雄的死亡價值和意義,但不是盲目的英雄主義,不是教人在非死不可時也堅決赴死。

8.臨終關懷。主要指對臨終病人生理照護、生活照護、心理照護以及臨終病人家屬照護的教育。

三、死亡教育的方式

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多種方式,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依據教育主體不同,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學校、家庭、社會死亡教育,學校死亡教育方式以開設相關課程、體驗參觀、主題教育活動、講座、研討會等方式為主,家庭死亡教育方式以情感表達、互動、體驗參觀等方式為主,社會死亡教育以媒體宣傳、營造氛圍、主題活動、培訓與模擬演練等方式為主。

依據教育內容不同,青少年死亡教育方式分為知識為主型、活動為主型。知識為主型以語言教育、形象化教育、網絡教育、綜合教育為主,活動為主型以經驗、情緒分享方式為主。

依據專業特點,青少年死亡教育分為專業死亡教育、普及死亡教育。專業死亡教育以系統講授、專業實踐、開設專業課程等方式為主,普及死亡教育以開設通識課、實踐體驗、課外活動、媒體宣傳等方式為主。

四、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意義

(一)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觀教育的內在要求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其包含生死觀、榮辱觀等內容,包含生死觀的教育亦即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人生觀教育的目標在于使青少年明白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寶貴,使他們能認識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而死亡教育從“生”出發,又著眼于“生”,以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展現生命的意義、價值,這與人生觀教育的內容指向是一致的。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推動青少年人生觀的完滿,有助于全面的認識把握自身,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長發展。忽視死亡教育,人生觀教育就不完整,它是青少年人生觀教育的內在要求。

(二)開展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和生命質量

通過死亡教育可以獲得有關死亡的各種知識,形成對死亡的正確態度,明白生死是自然規律,減少對死亡的焦慮、恐懼,進而樹立正確的死亡觀,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勇氣,使死亡認識得以強化,讓他們勇敢面對生死,以此為契機,珍愛生命,努力提高生命質量,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長遠眼光對待挫折,使其明白自身肩負的責任;可以培養青少年應對處理死亡事件的能力和技能,如自救互救技能、參與臨終關懷、對自己和他人面對死亡的情緒調適等;可以引導青少年透過死亡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三)開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面臨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當前我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緊跟時代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尚未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有效結合,忽視學生自身的生活感悟、生命體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般。面對各類突發的死亡事件,開展死亡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重新思考生活品質、生命價值,從自身、心理等多角度完善自我,提高認知水平與感知能力,才能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學生的生活、生命中,才能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四)開展死亡教育有助于營造和諧環境,推動社會進步

死亡是中國社會的禁忌話題,不突破這一觀念,死亡教育發展就寸步難行,通過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直面死亡,關注人生意義,追求生命價值,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開拓的精神推動形成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就能突破傳統觀念,營造出健康的人文環境、和諧的育人氛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發展。

五、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國內外經驗借鑒

(一)死亡教育應實事求是,從本國實際出發

西方國家死亡教育的成功開展得益于西方的死亡觀,西方文化中死亡教育資源豐富,而臺灣地區死亡教育開始之初也有傳統文化的禁忌,但通過自上而下的推動、強有力的支持、社會各界的大力宣傳推廣,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因此,死亡教育的開展應密切結合本國文化傳統的底蘊和特色,找準切入點,適當借鑒國外經驗,融入形成本國特色。

(二)編寫適合各自年齡段的本土化教材,開設相應的死亡教育課程

美國根據各年齡階段學生特點選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開設了不同階段的死亡教育課程;臺灣小學、中學采用不同的死亡教育方法、課程形式開設有針對性課程……這些都為死亡教育開展提供了經驗借鑒,死亡教育的開展應根據年齡階段學生特點合理規劃實施青少年各階段的死亡教育。

(三)學校應與社會聯合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

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都分別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開展死亡教育,如美國的“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日本的“思考生與死的研究會”、臨床死生學會都有效組織實施了青少年的死亡教育;美國波士頓的“死亡博物館”、德國參觀殯儀館等都是通過親身體驗實施死亡教育,這都是借用社會力量、與社會聯合開展死亡教育,為開展死亡教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

(四)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

美國通過滲透方法對兒童進行死亡教育,德國、英國、日本等國通過實踐體驗法對不同階段學生開展死亡教育,都達到了教育效果。死亡教育的開展應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教育方法來開展。

參考文獻:

[1]唐慶、唐澤菁.死亡教育漫談.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12).

[2]鐘義珍.基于“死本能”理論的死亡教育研究.重慶:西南大學.2011.

[3]牛國興.我國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1.

猜你喜歡
內涵意義內容
一件有意義的事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活出精致內涵
有意義的一天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生之意義
挖掘習題的內涵
主要內容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詩里有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