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現狀及完善路徑

2017-01-14 19:04沈自友高春娣
決策與信息 2016年12期
關鍵詞:網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

沈自友+高春娣

[摘 要] 校園網絡文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是一柄“雙刃劍”,有著積極社會作用的同時也有消極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的認識比較理性,網絡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高校應針對有關問題,提出有效的、針對性強的解決方法,構建和完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網絡文化體系,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

[關鍵詞] 校園文化;網絡文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2-0161-05

隨著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依靠網絡在虛擬時空里即可完成學習、工作任務。由此一種具有時代特征、蘊涵著豐富內容的新的文化形式——網絡文化應運而生[1]。網絡不僅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為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乃至社情民意的重要平臺。網絡深刻影響了大學校園,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為此,高校要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就必須深入了解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及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現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整理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系統分析法。調查對象是高校各年級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8份,有效回收率為96%。調查問卷由受調查者個人基本情況和大學生網絡文化現狀兩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大學生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專業、政治面貌、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等。第二部分主要調查大學生的網絡文化現狀,包括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網絡使用與認知、網絡現狀評價、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幾個方面。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樣本描述

此次調查共計288人。從性別上看,男性占40.28%,女性占59.72%;從政治面貌上看,黨員占19.1%,團員占74.65%,群眾占6.25%;從受訪者年級分布上看,從大一到研三均有分布;從專業類型上看,理科類(12.15%)、工科類(44.79%)、管理類(20.83%)、藝術類(4.17%)、文科類(15.97%)以及其他(2.08%),參與者學科門類也十分齊全。從中不難看出,網絡技術上的平等與開放,造成了網絡參與主體從性別、年級、政治面貌、專業等方面雖各有差異,但都能夠通過網絡發布或獲取信息,從而體現了多元化的社會特征。參與者本身的多元化需求也要求文化產品的多元化,如調查顯示,在有興趣閱讀的校園網絡文化產品中,包括了動態信息、文藝原創、師生論著、影視作品和高教集萃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調查結果反映出的幾種傾向

1.網絡虛擬社會化現象十分突出,偏向于滿足個體的喜好與需求,呈現出生活化、休閑化、娛樂化的特點。網絡的普及大大拓展了網絡的功能,如獲取信息、購物、社交、學習等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從大學生網絡瀏覽的內容看,多功能的網絡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呈現出一定的生活化、休閑化、娛樂化傾向。統計顯示,大學生網絡瀏覽關注度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名人、明星等娛樂新聞”(59.72%)“時尚購物飲食”(55.21%)和“個人學習生活分享”(54.51%),其后是“國家時政大事”(52.78%)“社會民生問題”(46.88%)和“科技教育文化類”(54.17%)。大學生對校園網絡文化產品的興趣度也呈現多元趨勢,具體表現為動態信息(67.82%)、文藝原創(62.28%)及影視作品(54.33%),而師生論著(37.72%)、高教集萃(34.26%)的興趣度相對較低。

2.大學生對于網絡及網絡文化的認知比較理性。在網絡文化內容認知方面,大多數受訪者都能認識網絡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豐富性。關于網絡對于學習的影響,84.38%的受訪者選擇“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面”,還有的選擇“獲取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習成績得到提高”(67.36%)“認識了很多朋友,減輕心理壓力”(56.25%)。不可忽視的是,有16.67%的學生認為花費太多時間上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還有13.19%的學生認為會沉迷于網絡,無心向學。這部分群體的學生是需要特別給予關注的。大部分受訪者對于網絡語言的認知也是正向的,55.9%的受訪者認為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現實的語言文化,僅有14.93%的人認為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偟膩砜?,大學生群體對于校園網絡文化的認知和發展現狀有著較為理性和全面的了解和判斷。

3.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教育及制度建設存在較大問題,大學生網絡參與積極性和質量有待提高。網絡是提供豐富信息和交流互動的平臺,但大學生參與層次較低,更多只停留在瀏覽文章和灌灌水、湊湊熱鬧的層次(占比79.57%),僅有10.76%的受訪者表示會參與討論、發表意見,而愿意自己發文章引發討論的僅占3.13%。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對于學校官方的網絡平臺關注度不高,經常關注的僅占25.95%,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只有選課、評教的時候會關注,對于其中的原因,一半以上學生認為與自己學習生活無關和不感興趣。大學生網絡參與質量不高,由此也不難理解僅有34.72%的學生了解一些網絡方面的規章制度。當問及校園新媒體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影響作用時,給予中偏下評價(包括“沒有作用”“有些作用”“一般”)的人數比例高達86.27%;同樣,在面對問題可通過校園新媒體尋求幫助并解決的問題上,給予中偏下評價(包括“從未得到幫助”“幾乎不能得到幫助”“偶爾能得到幫助”)的人數比例為79.85%;而當受訪者被問及本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存在的不足時,排名前六位答案分別是:網絡互動平臺少(44.44%)、網絡宣傳和輿論引導隊伍不健全(37.85%)、網上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31.94%)、缺乏專業的網絡技術支持(28.82%)、網絡文化資源服務意識缺乏(22.57%)、網絡制度不健全(21.18%)。

4.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缺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并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此次調研中,受訪對象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十分了解”的僅占39.93%。這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宣傳的深度不夠,更多停留在口號上,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主動性不夠,僅有6.25%和26.74%的受訪者表示,在網上看到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會主動點擊瀏覽。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宣傳內容不貼近大學生活(47.22%)、大學生更關注自己喜歡的事情(39.58%)等。值得注意的是,還有31.6%的受訪者認為“從小接受類似教育,已經厭煩”。這些因素導致僅有23.26%的大學生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網絡文化建設的作用很大。盡管調研顯示的現實狀況不理想,但是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認同感較強,只是認為網絡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觀沒有形成有機融合。如大部分受訪者能意識到網絡文化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沖擊,認為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風氣造成了不良影響,導致各類不道德事件的出現。以“雷洋事件”“趙薇、戴立忍事件”等熱點事件為例,81.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不同程度的輿論影響,認為網絡文化對人生觀、價值觀影響較小的僅占3.82%??傮w來說,網絡作為滿足學生心理訴求,傳播、宣揚價值理念,統籌協調各種矛盾的重要媒介,對大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要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話語權,鞏固思想文化陣地、提高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做好網絡輿論引導,這正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

三、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路徑

(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個人價值觀決定了其處世態度、行事風格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于一個人追求何種目標和如何達成目標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網絡文化的多元化、價值的多向性深刻影響了社會成員的文化認同和價值選擇。為此,高校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把握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旋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而抵御敵對勢力對青年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滲透攻擊,確保文化信息的安全[2]。

網絡文化是一柄“雙刃劍”,對于大學生這一網絡文化的參與者、傳播者、建設者會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包括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

1.積極影響。大學生群體借助網絡有效改善了作為文化接受者的被動地位,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尋求自身發展的興趣及對保守權威學術觀點的批判上有了很大突破,價值理念與關注點逐漸呈現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大學生開始利用網絡平臺更多接觸和參與到學校的管理與建設中,并且依托網絡的主動性優勢開始關注社會民生和政治話題,理性地表達觀點。這不僅是對自身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鍛煉,也顯示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進步。

2.消極影響。網絡的開放性客觀導致一些不利于大學生正確樹立自身價值觀的因素滲透到高校網絡文化中。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具有較大負面影響。網絡文化消極影響存在的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不良信息難以管控;二是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特點使得他們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上存在各種矛盾,這些矛盾經過網絡的不正確解讀,容易導致大學生對社會、國家的不正確認知甚至是非理性的批判。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策略

1.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須站在發展的角度看待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問題,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這一新生事物,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過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加強高校校園網絡制度建設,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效保障。通過完善高校校園網絡管理制度,切實提升高校校園網絡管理水平,規范、監督高校校園網絡信息傳播及上網行為,及時、有效遏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傳播,避免大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3]。

2.高校必須重視并逐步提高網絡文化內涵建設,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目前,一些腐朽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文化正隨著網絡而逐步侵蝕大學生的價值觀,嚴重妨礙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素養的提高。為此,高校必須依托技術手段和規章制度對網絡文化傳播加以嚴格的甄別和管理,設置“綠色屏障”,屏蔽有害信息,建設健康綠色的校園網絡環境;針對網絡文化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掘和積極培養學生參與高校網絡建設、維護和管理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觀;加強網絡文明道德和網絡安全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參與的質量,對網絡不良信息和校園網絡文化中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問題及時預防和糾正。同時加快推出符合現代大學生需求的網絡文化產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網絡文化品牌。

3.高校要以網絡文化建設為載體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筑牢校園網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近年來,為大力推進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各高校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通過校園各專題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報等載體不斷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并要切實做到思路創新、方式創新和手段創新。思路創新,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思路上,打破對于上級下發學習文件照搬照抄照發的舊思路,要適應網絡信息宣傳簡潔化、碎片化、模塊化的特征,摒棄長篇大論,采用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漫畫、微課堂等形式展現;方式創新,就是改進原來說教的宣傳方式,更多地開展線上教育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實踐活動,如在文明素質養成教育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手段創新,就是要重視過程教育和興趣教育,放棄以強制手段,依靠分數來要求學生的方式,堅持以興趣為主導,在尊重學生興趣的情況下開展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以此達到宣傳和教育相得益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虢美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發展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2]葛晨光.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工作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9,(2).

[3]周 宴.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5,(6).

[4]吳唐風.淺議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

[責任編輯:李利林]

猜你喜歡
網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
智慧校園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應用
持續深化校園文化建設 助力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
新生態學校的校園文化
淺談當代網絡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
網絡文化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與對策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淺議網絡文化視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