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2017-01-17 13:45羅建平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數學文化滲透數學教學

羅建平

摘要:數學文化包括數學史、數學家、數學思想、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數學方法等。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在過去和現在都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思想解放,沒有現代的數學就不會有現代的文化。本文就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數學文化內涵往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文化觀滲透在里面,讓學生感悟到這種“看不見的文化”,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一.努力營造“數學文化”氛圍

創設什么樣的數學育人環境,實施什么樣的數學環境影響,讓我們校園處處有數學,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為此,筆者充分利用學校網站、本人的“數海泛花”博客及班級博客、校圖書館、圖書角、紅領巾廣播站、黑板報等,以學生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數學文化”知識作為內容,主動傳播,形成強有力的視覺和聽覺的“數學文化”磁場,耳濡目染,讓學生時刻感受“數學文化”。日常教學中,筆者也有意滲透數學史料,這樣既增加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情趣性,又讓學生了解了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學習了“年、月、日”之后,筆者可以利用課后的數學文化,讓學生在了解天文知識的基礎上知道“年、月、日”的來歷,弄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是遠離生活實際,純粹抽象的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是我們可以看得見,摸的著的。再如:學習了“24時計時法”后,筆者利用課后的數學文化向同學們展示計時方法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知道,我們今天雖然是從鐘表上看時間,但之前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古人最初計時是用立竿測影的方法,后來是用日晷、滴漏等計時工具,讓學生體驗到這個演變過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聰明才智,匯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勞動,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文化的熱情。由此可見,數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既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開展多樣性的“數學文化”活動

數學文化和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對于教學效果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我們數學教學探索的一個方向。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例1、普及活動:八個“一”數學體驗活動即:看一冊數學讀物;做一個數學游戲;講(聽)一個數學家故事;編一張數學小報;解一道數學趣味題;玩一玩魔方;找一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寫一篇數學小論文。

例2、技能類比賽系列:(1)口算王挑戰賽。內容及要求:各年級根據教材內容,設置10分鐘的口算題量(估計100題左右,16K一面)。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競賽,同時挑選出部分學生參加學校的口算王挑戰賽。(適用年級:一~六年級)。(2)解題王挑戰賽。內容及要求:各年級根據教材內容,設置40分鐘的題量,題型都為解決實際問題(估計20題左右,8K一面)。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競賽,分別評選出10%的金獎,10%銀獎,20%銅獎,學校頒發獲獎證書。

(適用年級:三~六年級)。(3)巧算“24點”挑戰賽。內容及要求:計算24點能考查學生計算的速度,對運算順序的掌握情況。設置20分鐘的題量(估計20題左右,16K一面)。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競賽,同時挑選出部分學生參加學校的巧算“24點”挑戰賽。(適用年級:三~六年級)。

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利用數學史料進行數學思想滲透

數學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需要教師的文化底蘊作保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數學的理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都反映了教師的文化素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活動中,也就受到了教師的潛移默化。當我們的數學課,不再僅將所謂的知識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全部,當我們的數學教師,努力演繹數學文化的厚重與繽紛,用信息的傳遞數學文化的睿智與豁達,當數學文化的魅力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時,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史料的文化功能,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引發學生在文化張力的影響下綻放數學思考的理性之美。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例如研討圓的特征時,華老師出示“圓,一中同長也”。在引導學生解釋意思后,他反問:“難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它們不是“一中同長”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多媒體顯示的中心到各頂點的連線更是誘導著不少學生站到“是”的立場上,然而馬上有學生站起來反對,教師則扮演成不知道“正確”答案的人,表現出好奇和疑惑,不斷地向學生提問,刺激并促成他們思考。正是在這樣的激烈交鋒中,“一中同長”作為圓區別于其他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得以凸顯和內化,而“沒有角”、“曲線圖形”、“只有一條邊”等學生認同的特征則在與橢圓的比對中消解為非本質屬性。接下來的從中心到圖形上相等的線段條數的討論,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多邊形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比較、辨析中促成了學生對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的深層次認同。多媒體演示的依次漸變圖形,從正六邊形一直到正819邊形,更是架起了多邊形與圓之間的橋梁,難怪學生驚呼:“圓是一個正無數邊形!”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辯證統一,有限與無限、量變與質變等思想“潤物細無聲”地進入了學生的心田。在課堂教學中,華應龍老師既有知識的滲透,又有方法的指導,更有思想的啟迪。對“沒有規矩,能否畫圓”的追問,讓學生對“規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并最終認同圓的“規矩”就是確定圓心、半徑的工具。教師的評價———“這樣畫遵照了畫圓的規矩??磥?,圓有圓的規矩,方有方的規矩,做人有做人的規矩,研究問題有研究問題的規定”更是彰顯了數學多層面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發掘出蘊藏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與統一,進而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我們將數學文化“潤無細無聲”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浸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切實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從而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提高數學文化素養。

猜你喜歡
數學文化滲透數學教學
數學文化融入高?,F代數學教育
數學課堂中的文化滋潤策略
如何構建有文化的數學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成就精彩小學數學課堂
對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
基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的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數學學習廣度和深度探討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