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畢淑敏小說創作精神論

2017-01-31 02:45曲芷萱
山西青年 2017年8期
關鍵詞:畢淑敏悲劇人性

曲芷萱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淺析畢淑敏小說創作精神論

曲芷萱*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在現當代作家中,畢淑敏有著不同于常人的生活體驗。她不僅是內科醫生,心理醫生,更有著在高原當兵的經歷和感悟,一方面她成長于那個政治、經濟、文化都激烈動蕩的年代,一方面她又在現在看似安定卻又繁雜的社會中尋找精神寄托。所以,她的小說更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不僅題材豐富,內容全面,更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寫作,作品中無不透露出悲憫意識和人文關懷,最重要的是她的寫作不只是感性的情感流露,更是在理性的角度上思考人生,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她的小說中不管是對女性意識,悲劇意識,還是生命意識都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思考,從一種簡單的思考上升到對人性的探討,對整個社會人情冷暖的個性體驗。

一、畢淑敏小說中的悲劇意識

悲劇,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熱點話題。究竟什么是悲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而在畢淑敏的小說中,悲劇意識卻體現在方方面面,既有在社會中生活的悲劇,又有在自然之中生存的悲劇,更表現出了人性的一些弱點悲劇。她把悲劇上升為一種對人性的思考,以此來探索人生存在的真正意義。

(一)人在社會中的生活悲劇

1.個人功名榮譽的追求與生命本質的沖突

我們的時代顯示出寬容、自由,卻又隨波逐流的特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人都在極力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祿,如果沒有這一驅動,每個人只安于現狀,滿足于普通的生活,好像一切都會失去光彩。

生活中的悲劇不僅是在社會中人們追求功名利祿與自身狀況的矛盾,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如在畢淑敏小說《女心理師》中,賀頓之前不叫賀頓,而是柴絳香?!安窠{香”的名字首次現在讀者面前是賀頓給周團團做咨詢之時。周團團的表現使賀頓想起了的童年那個沒有娃娃,并只有有關“柴絳香”的記憶的生活。

絳香從小就委曲求全,面臨生存與尊嚴之間的不和諧。為了生活,絳香的媽媽以出賣肉體來換取食物。但是絳香是敏感的人,小時候就從別人嫌惡的眼光中猜出了這一切。但是所有的目光最終都比不過饑餓的力量,在那時絳香就知道,活著比什么都重要。繼父的性侵更加導致了絳香下半身冰冷。帶著身心的痛苦,絳香進城了。她急需要一個忘記自己的機會,“柴絳香”這個名字從此就成為了一個符號標簽,深扎在賀頓心中,封住了其對以前不幸童年的記憶。

2.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生活悲劇

在中國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里,女性始終被視為下等動物。而男性一直處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這種不平等的對待造成了很多女性的社會悲劇。

畢淑敏小說《血玲瓏》中的卜秀文,為了讓自己身患重病的女兒夏早早痊愈,不惜冒著高齡產婦有生命危險的代價來實行鐘百行先生制定的“血玲瓏”計劃。她打算再生一個和夏早早基因一樣的孩子,抽取孩子的骨髓移植到早早的身上救她。她當時四十二歲,放棄了她正在上升的事業,一心撲在女兒身上,在身上所有器官都走向衰竭的情況下,鋌而走險,再次懷孕,她當時暗下決心:“如果一家注定有一個人要下地獄,就讓我承受吧!”誰知,造化弄人,夏早早居然不是卜秀文和自己的丈夫所生,而是十三年前的一場意外。然而在命運的打擊下,她并沒有放棄救助自己的女兒,幾經波折,她終于找到了夏早早的親生父親,居然是自己的職場對手匡宗元。但是為自己的女兒著想,她放下了尊嚴,毅然決定懷上和早早有相同基因的孩子??墒?,同樣作為孩子父母的夏踐石,看著自己在病痛中的女兒,卻把所有的重擔都扔給了一個女人,自己在家庭危難的時候沒有做主心骨,更沒有擔當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

(二)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悲劇

人,無時無刻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尤其在惡劣的環境下,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悲劇尤為明顯。

在自然環境中人除了承受著生理方面的痛苦,還要承受精神方面的痛苦。在畢淑敏的小說《阿里》中的游星,是一個感性豐富,對愛情有著強烈渴望的女孩,面對著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她內心的熱情始終壓抑著,她不想因為環境的壓抑而丟失了自己的個性,更不想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消磨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她冒著被處罰的危險和心上人去約會了。但是,命運捉弄被別人發現,為了保住自己和父親的名譽,洗清不白之怨,游星選擇用自己的生命去向所有人證明自己沒有做錯。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游星沒有辦法選擇正常渠道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愛情,更沒有辦法去向別人證明什么,只有以死亡來證明自己,來證明自己那顆熾熱的心!

二、畢淑敏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在畢淑敏的小說中,女性意識更多地表現在對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對兩性和諧的追求。中國傳統封建制度實行了幾千年,這幾千年中女性的地位一直處于一種很卑微的地位,女性在男權社會的壓力下,完全忘卻了爭取自己的合法地位,更忽視了自己的個性解放。所以,畢淑敏力求從個性解放出發,發出“女性,究竟為什么而活”的感慨。

(一)苦難情節

1.地位的不平等對待

從古代的一夫多妾、窯子買賣到現在的職場性別歧視一脈相承,由此可見一斑,男女不平等現象極其嚴重,尤其在中國這種深受封建傳統制度毒害的國家,以至于女性不可能完全與男人平等。

在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中,女主人公賀頓,是一個嘗遍人情冷暖,但是骨子里依舊倔強的女孩,她有夢想,堅強,勇敢,努力拼搏……然而,即使是這樣優秀的一個女孩,想在現在的社會謀取自己的一小塊安家之處也是如此的困難。為了給自己的心理課攢錢,賣毒化妝品時她不惜用自己的臉做實驗,在迫不得已的時候,甚至給陌生人出賣自己的肉體。為了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所,她以身體為代價,對自己的情人進行敲詐,甚至為了得到情人錢財方面對自己事業的支持,她結婚后依舊和他保持肉體接觸。同時,為了有個安家之處,為了房子,她不惜下嫁給了自己完全不喜歡的房東的殘疾兒子。她的種種不合常理的做法,我們不能說是絕對的對和錯,因為從人性上來說,賀頓是值得同情的。雖然她的曾經充滿了骯臟,但是我們又可以看出她的勤奮和可憐。同樣是為自己的事業拼搏奮斗,而貌似女性往往會付出比男性更加慘痛的代價,更加不被社會所接受,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更加無力的是,還要被這個社會所詬病,所不接受,要承擔讓人更加痛苦的精神壓力。從對事業的追求上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現代如此開明的時代,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對待依舊是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2.艱苦條件下無法改變的生理特征

畢淑敏是一個深度挖掘人的本性的作家,但是同時,她也是一個女性。同樣作為女性,她比一般女性更能理解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帶來的痛苦,因為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昆侖那座冰冷的雪山,在那里,她承受了女性不該承受的痛苦,尤其是生理特征帶給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女性因為自己特有的生理特征而承受的痛苦和悲劇,這些悲劇深深地刺痛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二)對女權意識的思考

1.我是女性——我很重要

中國深受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的毒害,在這當中,我覺得受毒害最深的就數女性了。在封建傳統制度的壓抑下,女性漸漸沒有了自我意識,甚至在骨子里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男性的奴隸。

反觀在現代社會里,女性的一些基本權利都得到了恢復。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她們開始思考一些屬于自己的問題:女人,究竟應該為誰而活?應該怎么活?現代女性學會了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和空間,學會了珍愛自我,充實內心,這無疑是現代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在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當中,女主人公賀頓就是一個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代表,在賀頓身上,女性意識覺醒主要體現在自我救贖和不斷地去拼搏奮斗的精神上。這打破了以往女性對自己的定義,女性也開始意識到自我的重要性。

2.偉大母性——無條件的付出意識

同樣作為父母,女性往往比男性承受了更加大的苦難。她們懷胎十月,忍受了十月的艱辛,更承受了分娩時的痛苦,所以,她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更加明白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個過程,也就更有付出意識。同時,女性往往也會有超乎想象的生命力,看似嬌弱的女性,其實在承擔自己母親的責任的時候,卻有著驚呼常人的勇氣和力量!

三、畢淑敏小說中的生命意識

人的求生欲望是不可估量的、生命的潛力是無限的,不管是在多么艱苦的自然環境下,還是在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下,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總有一種潛在的動力推著我們繼續向前、向前!

(一)人具有超常的生存欲望

畢淑敏的小說《昆侖殤》中,邊防部隊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在那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極高海拔的高原上進行拉練訓練。畢淑敏在《藏紅花——昆侖殤》中寫到:“缺氧和嚴寒就像一把張開的剪刀,懸在人們的頭頂,不定在哪個瞬間,就會永遠剎去一條生命?!睉鹗總円洑v生與死的較量,一次次地從死神手中奪回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堅苦條件下人具有超常意識的求生本能,雖然無法去抗拒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可是戰士也沒有放棄過,不管這個活下來的幾率是有多么渺小。更是在這樣一種自然環境下,才會讓人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和不容易,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對死亡的思考

1.對死亡的恐懼

說起死亡,可能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最終的生命結果,是一種無法逃避的自然規律。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死是必須經歷的??墒?,即使是這樣一種早已知曉的結果,可說起死亡還是很恐懼,對于很多人來說,只要是死亡就會是一件令人心情沉重的事情。而在畢淑敏的小說中,更是描繪了各種各樣的死亡方式。

《拯救乳房》是我國第一部心理治療的小說,畢淑敏在小說中書寫了得了乳腺癌的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和無奈心理。海外博士程遠清在制藥公司的資助下,順利成立了癌癥治療小組,一時間,社會上的各種人聚集在一起,面對人類共同的難題,共同抵抗對死亡的恐懼。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畢淑敏不僅僅寫出了乳腺患者生理上的痛苦,更進一步挖掘出他們心理的那種恐懼和自卑。也就是說,對人性的探討,人的一種生命本能,對死亡的恐懼。

2.死亡的升華——死是成長的最后階段

雖然死亡一直是中國人探討的禁區,但是自從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思想逐漸開放,東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的加深,使越來越多的作家更愿意去觸碰死亡的話題。尤其是畢淑敏,她在探討死亡話題領域頗有建樹。她總是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極力探求死亡更深層次的內涵。從此,以她開頭,一直以來困擾中國人的有關死亡的神秘面紗被徹底揭開,讓人們通過死亡認識到生命的本質,體會到生命更高的價值含義。而在畢淑敏的小說中,很難看到那種大英雄的死,很多都是小人物的死,但在這種很平凡的死亡中,卻可以體現出“人”的本質,將死亡升華到一個完美的境地。

四、結束語

在畢淑敏的作品中,不管是她所體現的悲劇意識,女性意識,還是生命意識,都是對現實社會的強烈吶喊和反思。在這個物欲橫流,思想退化的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愈顯貧乏,所以,當今文壇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建。而畢淑敏是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作家,她選用了獨特的視角,力證文學創作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重要的是呼吁人性的覺醒和精神的重建,不管時代怎么發展,歷史怎么變遷,始終用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洗滌人的心靈,剖析社會的本質,追求和鑄造美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東西。更加可貴的是,她把醫學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方面從關注女性的生命出發,升華為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思考,讓我們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她重視對女性解放的思考,追求兩性和諧發展。

總之,畢淑敏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寫出了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豐富了當今文壇的創作內涵,我相信她還會帶給我們更多心靈的震撼。

[1]張熙健.女性意識——畢淑敏的小說研究[J].文學藝術,2013(11).

[2]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曲芷萱(1995-),山東牟平人,渤海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I

A

1006-0049-(2017)08-0077-02

猜你喜歡
畢淑敏悲劇人性
偉大的悲劇
《畢淑敏心靈獨白》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善良是顆種子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畫家的悲劇
近視的悲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