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元經濟轉化背景下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模式構建

2017-01-31 02:45程慧姬
山西青年 2017年8期
關鍵詞:監護人格城鄉

程慧姬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

二元經濟轉化背景下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模式構建

程慧姬*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一、引言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城鎮一體化發展的產物,是由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因為戶籍制度和二元經濟制度的影響,父母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教育學習而只能寄托給祖輩或者親戚教育,從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經濟發展利弊共存,父母本著為家庭創造更好生活的初衷在外奔波打工,但留守兒童因為不能享受家庭的正常關愛和教育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心理、學業、人格的建立,甚至影響家庭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目前,深入揭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教育問題提出一系列的策略方案,對政府、學校、家庭進行深刻倡導是我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深刻體現,同時對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的革新需要倍加重視。本文以二元經濟背景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為研究基礎,對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進行深刻分析,構建二元經濟下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實現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共同發展。

二、二元經濟背景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成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熱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有:一是經濟形勢的區別,城市主要是大工業生產,農村是小型農業生產;二是政策體制的區別,農村與城市實行不同的政策,戶籍差異讓兩者之間的不平衡發展難以抵消;三是發展水平的區別,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形勢存在明顯差異,兩者的教育、道路、通信、醫療等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高低差別也是相當明顯,城市的消費水平也是遠遠高于農村。

我國在1958年將城鄉戶籍政策作為法律規定,將二元經濟更深的推入到城鄉發展問題中,城鄉戶籍制度對應的城鄉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自由權利以及農村與城市的經濟發展連接,形成了不平等的權利體制,造成農民因為農村戶口而無法在城市享受現代化文明及其成果。這種政策下,城鄉二元經濟差異也越發明顯,同時也造成了城鄉的文化差異。教育政策下,農民工進城工作,而其子女卻不得不留在農村接受教育,從而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又因為農村的各方面設備都落后于城市,導致留守兒童在離開父母照顧的同時教育水平也跟不上來,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越發突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也因為城鄉差距、父母遠離而形成。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表現形式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子女接受學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相當于終身教育,它存在于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但是,針對目前的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農村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各方面原因,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現為隔代教育、同代教育、“單親”教育等。隔代教育意為祖輩教育,由于父母雙方均出去打工,留守兒童有爺爺奶奶照顧,這種現狀最普遍,并且孩子一般都從一歲左右就脫離了父母的照管,這樣長時期的祖輩教育會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不濃,再加上祖輩與留守兒童之間的代溝問題,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以及品行的培養。同代教育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由自己的哥哥姐姐同輩人照管,而由于同輩監護人年紀輕、沒經驗、自己的三觀也不夠成熟,在留守兒童面前難以建立監護的權威,從而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皢斡H”教育就是父母雙方中一人在外工作,子女就會長時間的在父母一方的教育下成長,不論是母親留下照顧還是父親留下監護,孩子都會因為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父母的區別教育而影響到他們的人格發展。還有托付教育,也就是父母將孩子交于學校、老師或者親戚監護,而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缺乏對家的歸屬感從而阻礙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1.家庭教育影響社會結構的基本三角穩定。社會結構的基本三角是由共同情感所結合的子女和他們的父母,依據結構學原理,即兩點地位的固定需要第三點的存在,也就是說父母之間的關系靠子女的存在得到固定,他們之間形成缺一不可得三角關系。家庭教育是三角關系穩定發展的關鍵,而對于農村家庭,由于二元經濟的形成,農村父母都傾向于進城打工,回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僅僅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建立,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淡化,從而結構三角無法保持穩定。

2.影響留守兒童的社會認識成長。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建立需要孩子們參與到社會群體的互動生活中,這樣的社會化成長在人的一生中都必不可少。家庭教育是孩子社會化成長的重要環節,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孩子學會社會關系的建立,學會思想的獨立以及道德觀念的發展,其中孩子四歲之前的啟蒙社會成長認識最為關鍵。但是目前的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的原因,從小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建立不完整,留守兒童無法享受父母給予的社會化信息,從而影響孩子的社會認識成長。

3.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不健全。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健全人格的發展與孩子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往往存在問題與農村父母遠離孩子身邊的關系很大,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孩子的自覺能力不高,導致孩子在學習上缺乏激情,影響學校教育的同時也會讓孩子的思想覺悟偏低,降低自身素質的發展。還有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足,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能力并讓孩子體會不到親情等其他情感的溫暖,從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產生各種不利健康成長的心理疾病。

四、立體式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本教育,其教育發展與學校和社會存在著必要聯系,當前是一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網絡已經在城鄉廣泛應用,立體式教育在農村家庭教育中成為可能,所以筆者基于上文的現狀分析,筆者提出立體式家庭教育模式,并將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構成立體式家庭教育模式的三要素,從三個角度進行問題解決。

(一)跨時空的家庭教育

立體式教育,實質上是利用現代媒體呈現教育內容,提供直接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是因為缺少父母的監護,造成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存在缺陷。而當今網絡發展迅速,城鄉都有普及,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構建一個父母、孩子、學校之間的交流平臺,讓父母對孩子進行遠程監護,設置每天的聯絡時間,讓父母時刻掌握孩子的最新動態以及學校的要求。這種遠程監護可以讓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能夠及時幫助并解決問題,并在其中使父母可以定期的與孩子進行對等的網絡交流,方便孩子吐出無法當面說的話,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減少、理解增多,從而避免了留守兒童因為情感而造成的心理缺陷。

(二)學校進行家庭教育理念宣揚

在建立父母、孩子、學校之間的網絡交流平臺的同時,學校需要開展一些家庭教育理念的宣揚講座或者教育活動,強調科學教育,理性教育,讓父母和孩子同時認識到平時家庭生活點滴的重要性,讓他們正視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在之后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學校還可以不定期家訪,在準確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以及孩子的心理形成時與孩子適當的溝通以及一些合理的協助,這樣給予適當的關心能避免孩子心理偏激成長,同時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難處,做到互相理解,給孩子更多的學習動力。

(三)社區及社會各界組織建立監護救助體系

家庭教育不是單純靠父母對孩子進行基本教育,而是結合學校和社會,讓父母作為最后關鍵人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普遍都是想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而向外奔波,對孩子的監護認識度不高,我們可以建議社會組織監護救助體系,對留守兒童起到監護教育的作用,社會組織可以不定期組織深入留守兒童家中,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提供留守兒童真正需要的關愛和理解,同時組織留守兒童進行各種有意義的志愿活動,讓他們體會小社會的發展關系,培養他們的社會認識,避免他們心理、人格方面不健康成長。

五、結束語

總體來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確實存在很多不利的形式,不論是家庭教育導致的留守兒童心理、人格上的缺陷還是各種學校教育和政府政策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因素,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問題來源,留守兒童的問題不是單純家庭因素,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國家政策問題,這些問題也不是靠一些項目的研究以及行政措施就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的現狀改善是既急迫又緩慢持續的過程,對我們來講,任重而道遠。

[1]夏先朝.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以渭南市臨渭區大王鄉為例[J].藝術科技,2012(04):143-145.

[2]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2.

程慧姬(1965-),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G

A

1006-0049-(2017)08-0232-02

猜你喜歡
監護人格城鄉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護娃成長盡責監護 有法相伴安全為重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兒童監護機器人設計
我國成年監護制度之探討與展望
城鄉涌動創業潮
關于城鄉一體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神奇的太陽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