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鄉土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2017-02-08 22:15駱殿兵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核心素養

【摘 要】教育不僅僅要關注書本和過去,更要著眼當下與未來,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主動把目光投射于本土豐富的地域文化,開發和利用鮮活的課程資源,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設計探究活動,培育“看得見”的“家國情懷”;引發認知沖突,培育“說得清”的“理性精神”;舉辦模擬法庭,培育“記得住”的“法治意識”;開展社會調查,培育“用得上”的“公共參與”。

【關鍵詞】鄉土實踐;核心素養;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2-0010-03

【作者簡介】駱殿兵,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中學(江蘇洪澤,223100)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當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育不僅僅要關注書本和過去,更要著眼當下與未來,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读x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睘榇?,我們把目光投射于本土豐富的地域文化,開發和利用鮮活的鄉土課程資源,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和感悟,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設計探究活動:培育“看得見”的“家國情懷”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培養青少年天下興亡、我有責任的家國情懷,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引導學生仁愛共濟、立己達人,負責任、講文明、有愛心?;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培養學生敢于擔當的家國情懷為重要目標,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為學生成長樹立應有的責任境界和人生高度,在人生成長關鍵處指引學生,于知行合一中凝聚責任共識,激蕩責任勇氣。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7課第三框“學會行使監督權”一課時,事先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實踐探究活動。

在該縣工業園區內有幾家農藥廠,經常利用陰雨天氣偷偷地排放廢氣、廢水,有時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課也會聞到刺鼻的氣味。在教師、家長的指導幫助下,九年級某班學生懷著對居住環境的深深憂慮,分成小組利用雙休日的時間,走出校門,深入企業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獲得如下信息:這些企業進行廢氣、廢水處理的技術比較落后,經費投入不夠……而且相關部門的檢查人員來了,企業就立刻停止排放,檢查人員一走,則是一切照舊。

課堂上,該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探究,提出如下問題:(1)我們可以對哪些部門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議?(2)可以通過什么途徑向相關部門提交該建議書?(3)參加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們的成長有哪些啟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袑W生行使監督權,重在公民意識覺悟基礎上的自覺踐行,做到知行合一。從這個角度來說,該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既讀“圣賢書”,更聞窗外事,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情懷。通過這樣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深化對家鄉和社會的責任擔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內心的善與實踐的行,從而推動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動選擇,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學的境界深度和德育功效,踐行了思想品德課程“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的核心理念。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行使監督權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積極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殷殷的“家國情懷”充溢其中。

二、引發認知沖突:培育“說得清”的“理性精神”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部分強調,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應強調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所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選取真實的社會熱點事件和焦點人物、自身的生活經歷等將鮮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現象、生活經歷植入課堂,巧妙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結合生活,在沖突中質疑爭辯,激發興趣,進而生發感悟,培養能力,提升情感。

例如,某教師在復習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1課“成長在社會”時,引入了本地一則備受關注熱議的新聞:該校七年級高同學途經縣城北京路與總渠路立交大橋下的坡道時,看到便道上頭朝下躺著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老人的左胳膊不住地朝外滲著血。高同學立即上前將其扶起并護送回家。這本是一次普通的善舉,卻沒想到事件一度陷入“羅生門”——摔倒老人稱是高同學導致其摔倒受傷的,要求其擔責并賠償。倍感委屈的高同學最終在家人的幫助下向公安部門報了警。經過近半個月的調查后警方確認,老人系自行摔倒,高同學并未與其碰撞。最終,受助老人承認自己一時糊涂,并登門致歉。老人摔倒,扶不扶?這本應是一個極簡單的道德問題,卻在短時間內引發輿論的強烈回響,主要形成了兩種觀念——有人認為“不能扶,傷不起”;也有人認為“還是要扶,自己家里也有老人”。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你支持上述哪一個觀點呢?請說說你的理由。選擇“不能扶,傷不起”觀點的學生列出的理由有: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最主要、最基本的義務,是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看,初中生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傷害,不多管閑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國家與個人社會的關系看,政府有關部門要體現在社會公益方面的擔當,引領道德風尚,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友善。選擇“還是要扶,自己家里也有老人”觀點的學生列出的理由: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中學生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幫助別人、關心他人;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看,中學生勇扶跌倒老人,有利于喚醒更多人的道德良知,構建和諧社會;從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看,中學生應自覺親近社會,服務社會,共同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俗話說:“話不說不知,理不辯不明?!闭n堂上,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設辯論情境,引發思維碰撞,激發智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讓他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前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這樣學習就真正成為學生提高自我認識、主動發展的過程。

三、舉辦模擬法庭:培育“記得住”的“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基礎和集體體現,它要求思維主體崇尚法治、知曉法律、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解決問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參與者、遵守者和捍衛者。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開拓學生交流、學習的平臺,實現學生、家長和教師的互動,廣泛傳播預防及應對青少年違法的信息,做到及時預防、及時應對、及時處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的尊嚴,生成學法、守法、護法的正能量。與學生共同經歷的實踐活動,真正讓我們體驗到如何將知識內化為見識,讓感悟轉變為思想,為人生成長插上正能量的翅膀。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蘇人版七年級下冊“筑起‘防火墻”一課時,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懂法、守法意識,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校園的實施力度,增強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聯合所在地區人民法院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未成年人犯罪審判模擬法庭”活動。法院法官、學校領導、全體初一學生和部分學生家長全程觀摩了這次活動。

故事取材于該縣發生的真實案例:兩名在校初中生因在食堂打飯插隊問題大打出手,其中一名學生更是糾約同學及校外無業人員對他人實施報復,導致同學嚴重受傷,最終該學生因觸犯法律成為階下囚。在模擬庭審過程中,“審判長”有條不紊、鎮定自若地主持庭審,“控辯雙方”舉證、質證、激烈辯論,“被告人”幡然悔悟……

學生一個個正襟危坐,表情嚴肅。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陳述等環節,法庭最終宣判審理結果。整個庭審程序環環相扣,嚴格規范,庭審現場秩序井然。此次活動開展得十分精彩,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們事前準備充分,參與度高。為了這次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了《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以及《刑法》等相關法律知識,能從該案的一個個行為去分析、討論,去研究行為背后的法律和責任,能從未成年心理、教育程度、法律約束等多角度去評價該事件。通過此次活動,學生知道了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明確了出現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用暴力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實踐活動,是課內議題活動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實質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引導學生開展學科內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模擬法庭活動,學生所學到的不僅是法律知識,還感受到了法律的權威和保障每個人權益的重要性,從而在每個人心中刻上了一個個遵紀守法的感嘆號。事后,大家也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個人成長歷程中,愿意與法制站在一起,學法用法守法,為創建文明、平安、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開展社會調查:培育“用得上”的“公共參與”

實踐之于人的品德發展,恰如知識之于人的智慧生成。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能夠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社會,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真正明白“知識源于生活,知識用于生活”的道理。同時,在開展社會調查的過程中,既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好地培育了“公共參與”的素養。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完蘇人版八年級下冊“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課后,適逢所在縣正在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國家生態縣、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活動,于是,該教師結合這一地方資源,對本課作了拓展和延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了“關于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現狀”的社會調查活動。(以下是學生整理的活動步驟)

步驟一:展開調查、收集資料。

活動1:走上街道、走進社區。課題確定后,全班分成10個小組到達事先確定的地點開始行動。

活動2:走訪專家、走進相關部門。小組一:采訪環保局領導,了解相關法規政策,收集分類資料。小組二:采訪環衛處領導,了解目前垃圾處理現狀及設施等。小組三:采訪街道辦事處相關領導,了解地方相關法規政策,已采取的措施,以及近期規劃等。

活動3:深入學校問卷調查。調查在本校及實驗小學進行,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93份。問卷內容及統計情況(略)。

步驟二:分別整理,形成報告。人員分工及研究報告(略)。

步驟三:制作展板,召開聽證會。(略)

步驟四:總結反思。(略)

這樣的社會調查活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相當高。他們走進社會大課堂,走向生活大舞臺,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他們在全員、全程、全面的參與體驗中真正還原了自我,得以在廣闊的時空中施展才能,演繹精彩。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社會人的眼光觀察身邊與社區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討論、問卷調查、實地走訪、電話采訪等活動,對垃圾分類處理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最后還制作了展板,接受了聽證,體現了良好的“公共參與”的素養。整個過程,學生學會了協商、服從,并且敢于表達、質疑,積極呼吁,親身實踐,自始至終,他們儼然就是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環保使者,這些對于他們無疑都是收獲,都是成長。

【參考文獻】

[1]朱志平.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5).

[2]郭元祥.論實踐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2(01).

猜你喜歡
課程資源開發核心素養
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開發效果評價研究
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困境與突破
淺談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高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性研究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