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的生態意蘊與價值訴求

2017-02-10 19:09高宏利
理論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綠色發展

高宏利

摘要:綠色發展的理念關涉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本質上是一個價值觀命題。為何要綠色發展、誰在綠色發展、如何綠色發展是我們界定綠色發展生態價值論的三個基本維度。對資本地位認知的錯位、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認知偏差以及對綠色科技發展價值的誤判直接制約著當代中國生態問題的解決。鑒于此,培育師法自然的生態資源價值觀、和諧共生的制度價值觀以及循環發展的科技價值觀乃是在當代考量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關照。

關鍵詞:生態價值論;綠色發展;價值訴求;生態意蘊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1-0069-05

自英國學者加勒特·哈丁20世紀70年代提出環境倫理悖論以來,鮮有學者在人類對公共資源的無休止占有之外理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換言之,人類習慣于把環境問題局限在人的逐利本性角度理解進而從利益均衡出發解決問題,這種錯誤傾向使得人們相信單靠利益的規制以及環境制度的優化設計即可解決所面臨的環境困境。然而,對發展倫理價值觀念的漠視使得人類在對問題本質的認知上出現了錯誤,并最終導致全球目前在緩解全球環境問題上所采取的制度設計相對低效。[1]可以說,生態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命題,是人類在當代對現代性發展模式中人類中心主義公理預設的超越。[2]鑒于此,考量綠色發展理念的生態意蘊和價值訴求正當其時。

一、綠色發展的生態價值論依據

美國學者德尼·古萊認為,生態倫理關涉三個基本問題:人類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問題、公共政策抉擇的倫理向度以及前兩者中包含的價值困境。[3]11筆者總體上認同德尼·古萊的這種劃分方式,特別贊賞的是他提出要關注有關人類環境難題以及政策選擇的價值困境,實質上是指明了破解生態難題的根本路徑和價值旨歸。我們不需要如薩特般預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的價值”,卻需要在認識論上明了人類的地位和價值只有在與自然界的生態關聯中才能得以確立和表征。藉此,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理念理應成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不是緣于我們對自然界的憐憫,而是出于對人類自身生存的可貴自省。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就要像康德般對人類認識進行“哥白尼式革命”式的反思,以此出發確立基于人類自身關懷的生態價值觀。我們必須明了人類決非對自然天然擁有絕對主體地位,這種價值判斷必須由精英階層向大眾認知普及,惟其如此,生態難題的破解才有可能從“治表”走向“治里”,從“治病”走向“救人”。[4]

1.為何要綠色發展:發展目標的價值定位。綠色發展的首要問題即是發展目標的價值定位問題,也正如德尼·古萊所言:“發展所指的是所有這一切……既是資源與環境管理問題又是文明問題?!盵3]3在以往對發展內涵的界定中包含了一種價值預設:發展是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行進,發展的進程就是對這種積極的、利人的發展成果的財富集聚并逐漸接近人類的終極價值目標。這種發展價值理念的流行直接導致了發展進程中人類因物的異化而最終導致人的自我異化。

在當代,人類面臨的發展危機顯然已經具有了超越地域與國界的全球效應,這種全球效應昭示的是發展目標的價值定位問題。整個世界的生態系統所指代的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而是囊括人類自身在內的有機生態統一體。這個生態統一體的任何一個鏈條出了問題,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并由此導致生態惡化。鑒于此,我們發展的目標在價值定位上必須實現由個人向人類的轉變、由民族國家向世界統一體的轉變、由現世代向后世代需求的轉變。綠色發展理念在本質上是要達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共生的文明狀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展示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智慧。就中國的發展實踐來講,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是融合了傳統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中的積極因素,契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應運而生的。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還是對當代中國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的回應,破除的是過去以人類利益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發展價值觀。

2.誰在綠色發展:發展主體的生態價值審定。發展在價值論意義上是專屬于人類的,但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很多時候人類并未真正把自己理解為歷史發展的主體,人類自身常常被異化為發展的手段和客體從而背離了自我。把人當做發展的客體和手段而不是主體的直接后果就是人類會無視自然界在生存發展中的權利問題,最終把自然演化為異己的存在。我們不應忘記恩格斯的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盵5]383當人類文明從蒙昧走向現代,我們預想的對自然界的統治卻在朝著與我們想要的相反方向一路疾馳。生態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到頭來的結果是,人類集聚的文明成果被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恣意索取所消除,經濟成果與生態環境呈現出二律背反的態勢。殊不知,人類作為文明的代言者以及我們的軀體在內都是來源于自然并要復歸于自然之中的。事實上,發展的主體是人內在地包含兩方面基本含義:一方面人是發展的主體驅動力并因此獲得了享有發展成果的權利;另一方面,人是發展結果的承擔者并因此擔負發展所衍生出的一切結果的責任。

綠色發展理念在本質上訴求著作為主體的人類是生態德行的價值審定。作為人與自然對立的矛盾統一體中的人類,唯有不斷培養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價值觀念、踐行綠色發展行為習慣,才能最終達至知行合一的生態實踐。丹尼斯·米都斯警告人類說:“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盵6]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然具有了充分的能動性來調整自己在整個自然界中的生活方式,但人類在物質主義價值理念的驅使下往往會暴露出貪婪的一面,這是人類把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夸大至極致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3.如何綠色發展:發展進程的價值控制。恩格斯指出:“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歷史,未能預見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越小,歷史的結果和預期的目的就越加符合?!盵5]274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時也就是作為主體的人類和作為客體的自然界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界的客觀現實性互為條件,相互交融進而促進歷史發展的進程。當人類對自我的主觀能動性不加控制乃至放任之時,這種主客體的和諧就會被打破進而失去平衡,為此,人類必須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價值導向進行控制。

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宏觀命題,原因在于這一結果的實現需要政府在宏觀上對發展政策作出價值調控,而單個的利益主體則很難從有機體的統一上思考該問題?;诖?,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將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發展生態的構建。政府通過社會發展進程中價值導向傾向引導和規范個人、家庭、企業以及社會團體的行為,從而產生一種與利益杠桿相互配合的生態發展整合機制。價值取向是一個國家發展政策最為本質的規定性,發展在其本質上可以視為一種政府公共政策選擇,因而必然顯現出價值關懷和價值導向。但倫理價值導向的發展政策不會自然而然出現,有賴于發展主體自覺的倫理努力和價值控制。通過發展政策對發展的價值導向作出控制取決于發展政策的倫理價值取向。面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均衡,往往存在功利主義、權利主義、美德主義等價值原則充當衡量標準。功利主義根據政策行為的結果能否滿足主體的預期目標作為基本衡量標準,這種政策取向的最大弊端是對行為本身的漠視。無論是作為主體的人還是作為客體的自然界,其權利的欲求道德與否一切都由行為結果來衡量。這種價值原則雖然在總體上滿足了總體利益最大化,但很容易由此走向唯結果是瞻而忽視了決策必須滿足的正義原則。

二、綠色發展價值觀培育的現狀與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立足于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盵7]對于綠色發展價值理念的培育亦是如此,我們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與時代導向相結合,才能深刻把握問題、理解時代,才能夠從根本上推動問題的不斷解決。

1.對資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地位的認知存在價值錯位。我們之前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批判過多集中在人與自然總體關系的界定和劃分上,并以此為基礎定位人類在對自然環境傷害中的責任。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對這種總體關系的認知層面的話,結果就會導致僅僅從道義上對那些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人以及行為作出所謂的批判,無法從根本上化解矛盾。為此,我們必須找出生態問題背后的經濟原因,也即弄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主義與資本的關系問題,當前的現實是,我們對二者關系的認知模糊甚至錯位。我們往往不愿意承認人們利益選擇背后是資本驅使的結果,但這的確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必須把當代生態問題上升到資本批判的高度,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生態危害的利益鏈條。但在現實的經濟關系中,資本往往會采取各種手段隱藏自我的危害性。只要考察一下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與資本主義國家環境污染問題的歷史數據的正相關性,就能明了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就是無限增值自身,創造剩余價值”是一種事實判斷。[8]為此,資本加強了對人和自然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從而造成了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的雙重異化。在這種意義上,人對自然的奴役實質上是資本對自然的奴役,當然,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實質上是自然對資本的反抗。

在當代中國,資本活動也和生態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眾所周知,相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講,我國現在的發展程度尚待提高,這就決定了發展生產力是目前中國的核心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意在“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9]394進而允許甚至是鼓勵資本在一定范圍內活動,其結果卻是境外資本競相涌入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在對資本價值及作用的定位上往往一葉障目,只看到了資本對利潤追逐在客觀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對勞動就業的合理作用,卻忽視了資本在逐利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如果任由資本的逐利本性發展的話,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價值定位問題。

2. 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存在認知偏差。自資本主義產生以來,在近300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百Y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盵10]但不容忽視的是,物質財富的巨大積累掩蓋不了粗放式發展方式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采所帶來的災難,當然更掩蓋不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事實,而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危害的都是人類自身,破壞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天然平衡。而當代的人類卻對這一切熟視無睹,眼中留存的僅僅是自己那一點可憐的所謂自尊。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從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擴展到全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資本的擴張所帶來的生態污染的擴張。

對中國而言,我們已經由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到了注重發展內涵和發展方式的階段上來,但公眾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認知仍存在較大偏差。社會成員尚未從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中轉變過來,更談不上在內心深入認知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了。由此,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粗放發展觀在公眾心中根深蒂固,僅僅是在所損害的生態環境危害到自己的生存權利之時才想到亡羊補牢,而此時發展的成果皆因自然界的保護而付諸東流。另一方面,人們對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關系認知偏差表現在先開發、后保護的錯誤理念上。大多數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人類天然的擁有對自然的優先權,因而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甚至是損害也都是理所當然,這種情形之下去要求他們樹立尊重自然其難度可想而知。片面把自己比其他生物強的一點發揮到極致,最終會在背叛自然界的同時也懲罰自己??偠灾?,如果我們不能夠在科技飛速發展、全球化迅速推進的今天從內心深處真正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進而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話,生態文明建設將無從談起。

3.對綠色科技發展的生產力價值認知缺位。從古至今,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目共睹。馬克思曾經預言:“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9]211哈貝馬斯也從科學技術批判的角度提出:“科學技術在當代已經成了第一生產力?!盵11]鄧小平同志更是直言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毋庸諱言,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的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壯麗的日出,它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也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效率倍增??茖W技術的發展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產生不可磨滅影響的同時,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種種負面效應??茖W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來源于人類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甚至是出現了較大的偏差??茖W技術伴隨著人類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反而成了“人類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12]

既然人類在工業時代可以把科學技術化為異己的力量從而產生生態問題,同樣道理,我們在當今社會照樣可以通過實施綠色科技的發展戰略實現對自然界的可持續利用和開發,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但由于綠色科技發展的戰略并非像前者那樣會對人類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綠色科技發展的生產力價值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須知,科技與生態保護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那種主張棄科學技術而不用轉向專門保護環境的做法無異于“因噎廢食”,不僅無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抑或改善現有的環境惡化狀況,反而會使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與財富付諸東流。這與其說是生態文明的進步,倒不如說是人類整體文明的退步。已有的經驗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和推進綠色發展的大戰略下,必須在觀念上實現從傳統科技發展觀向綠色科技發展觀的轉變和過渡,實現科技的生態化、綠色化,加強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科技。如果我們不能從價值觀上認定綠色科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主導,樹立綠色科技也是綠色生產力的理念,構建綠色科技發展觀就是空談?!耙涌扉_發新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重”,[13]最終讓科技為綠色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綠色發展理念培育的價值觀訴求

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國在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以后所必須堅持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社會發展思維的一次深刻變革。實現綠色發展要在強調法治強制力的同時,綜合發揮包括價值手段、制度手段、經濟手段、科技手段在內的諸種治理路徑的效應,特別是注重價值觀引導在綠色發展理念塑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培育師法自然的生態資源價值觀。綠色發展理念說到底就是把原本屬于自然界的權利還給自然,把原本走錯的發展道路扭轉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道上來。鑒于此,我們首先要樹立的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向自然學習的生態資源價值觀。綠色發展最為原初的意義就在于按照自然之道生存、按照自然之道生活、按照自然之道發展,尊重自然的規律、肯定自然的價值。自然界千百萬年來一直有其自身的物質形成和發展狀態,其自組織的生態鏈條維系著社會有機體的平衡。人類一廂情愿地自認為可以成為自然界的主人的想法是幼稚和沒有遠見的。其實,換一種價值觀念思考問題可能結果會大相迥異。既然我們源自自然為何不能花些氣力探究自然界的運行之道呢?既然我們根本不可能依靠掩耳盜鈴獲取與自然界的和解,借鑒自然的法則,吸取生態發展的智慧,以與自然和解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的確不失為綠色發展的首選。

必須指出的是,師法自然的生態價值觀不同于單純順應自然的依附性價值觀念,亦不同于征服自然絕對主體性價值觀念。順應自然的依附性價值觀念是在人類受到了自然界的懲罰之后的一種可貴自省,主張人應該是自然界本身的物的尺度。但這種價值觀念的最大問題在于,順應自然的一切選擇都是在人類遭受了自然反擊和懲罰后做出的亡羊補牢式的選擇,其結果的實效性和出發點的正義性有待探討。以征服自然為終極目標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秉承的是功利主義的原則,把自然界視為人類的婢女,其與道法自然的生態價值觀的區別自不待言??偟目磥?,這兩種對待自然價值的觀念都在人與自然的主客體對立的矛盾中偏執于一端,看不到人與自然在生態有機體中的內在統一性。綠色發展理念秉持決定事物性質的矛盾來源于事物內部的基本理念,主張依托自然環境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規范人的力量和正視自然價值的雙向統一,是一種新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視角來看,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諧共生”的資源開發利用觀,彰顯了社會有機體系統的內在發展規律。也許“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4]馬克思在近170年前的諄諄告誡到現在依然醒目和生動,視自然為己,自然亦會視人類為自己有機的身體。如果不能從觀念上和價值導向上認識到這一點,人與自然在當代就永遠無法和解。反言之,自然雖不具有像人類一樣的主觀能動性,但自然界的永續物質運動能夠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本質上來說,人與自然從人類開始實踐活動的那一刻起,作為實踐對象的自然和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就不是消極對立、彼此報復的,而是一個交互作用的過程。我們在自然資源利用的理念和價值觀上所秉持的價值觀本應是把自然界理解為人類自身無機的身體,理解為自然界能夠以客體性原則主動發揮約束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動能。這種源自于自然界內在矛盾運動的約束時刻提示人們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必須對自我向自然界的需求進行主動的節制,如此,人類的生存實踐才不至于超出自然的承載力,才能夠把人類自己融入自然界的有機體之中,實現世界的永續、綠色發展。

2.培育和諧共生的制度價值觀。我國綠色發展理念的推行還涉及到在政府的制度設計上能否體現出系統論中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作為對工業時代單向度發展理念的超越,系統論視域中的發展理念強調的是對系統中所有要素進行統觀和協調安排,系統地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發展的生態制度安排強調人的實踐是在自然統一體中展開的,各種自然要素、社會要素、人的要素乃至文化要素都在生態實踐中呈現出非線性的系統整合,進而產生出一種對發展生態的綜合性影響。在現實的生態實踐制度價值觀設計中,綠色發展的理念也必須遵循系統論的生態實踐智慧,強調整體協作和平等參與,注重作為主體的人對生態環境整體性的依賴。在制度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制度安排必須注重生態環境治理相關的諸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作用形式,摒棄單一強制性抑或是道德手段。以建設有機統一的生態功能區作為政府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推動各地區各部門依據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并以此為基礎統籌各類共建規劃,實行環境生態的綜合治理,最終建立起功能互補、防治結合、管理統一的生態制度治理體系。

在和諧共生的制度價值觀培育中,綜合治理是特色也是亮點。這里的綜合治理之“合”不僅僅是空間位置上的生態整合,也不是自然力和人的勞動能力的機械相加,而是人的現實需要、人的價值觀念、社會環境條件、發展技術水平、空間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狀況、資源配置現狀等所形成的歷史合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建立在健全的環保制度基礎上的社會化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在價值觀上的抽象和提升,同時也是依賴后者實現人類在社會發展理念上的根本轉型。在系統論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切實促進重點防治與整體推進相結合,使生態空間用途、植被總量管理、生態補償機制、資源型產品進出口調控機制、生態價值評價機制、生態環境損壞和處罰機制協同共存,有機統一,真正為綠色發展確立正確而理性的制度價值導向機制。

3.培育循環發展的科技價值觀。不可否認,傳統的科學技術觀對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發展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問題或視而不見,或缺乏應有的反思精神,工業文明階段“人類的確主宰了自然,但又被物欲所主宰,失去了理智和節制,忘掉了人與自然存在著更深刻的相互依存性”。[15]可以明了的是,只要人類沒有在價值觀念上確信自己和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話,任何外在的強制力都難以抵擋物質欲望對人的主體性的誘惑,這種非理性的對自然的掠奪只會變得更加瘋狂。人類如果不能夠從發展理念上真正梳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的話,最終留給這個星球上最為智慧生命的將只有滅亡一條路。

綠色發展理念是對無極限發展觀的徹底否定和批判,要求人類樹立基于生態有機體的生態價值觀和科學技術發展觀??茖W技術是有其價值預設和價值導向的,人類發明發現科學技術的初衷絕對不是以滿足人類無界限的自我需求為最終價值目標,相反卻是為了逐步改善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態環境按照其自然之道運行。當然“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關上技術發展的閘門。只有浪漫主義的蠢人,才喃喃自語要回到‘自然狀態”,[16]科學技術應該在歷史的推進下不斷創新發展?;谶@個基本價值導向,綠色發展理念中的科技革新觀秉承“科技向善、創新技術”的價值取向。所謂“科技向善”主要體現為科學技術在發展上合目的性和合道德性的辯證統一,即科學技術應該是合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總的價值目標,體現為兼顧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以及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所謂“創新技術”意在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合現實性與合未來性的辯證統一,即合乎破解現代生態危機的現實需要,合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的未來藍圖??萍及l展價值觀中對善與新原則的尊崇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的生態實踐智慧,在現實戰術選擇層面主要體現為發展符合環保技術標準的技術裝備,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和設備制造能力,革命舊式反生態的科學技術,使國家既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戰略落地生根,并為之提供強有力的綠色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璟珉.公地的悲???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

[2] 路向峰.德法相輔實現生態文化建設新突破[N].光明日報,2015-07-16(16).

[3] [美]德尼·古萊.殘酷的選擇:發展理念與倫理價值[M].高铦,高戈,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 寇東亮.發展倫理學與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意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49-50.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報告[M].李寶恒,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

[7]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8] 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1][美]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波士頓,1970∶100.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

[13]習近平.攜手推進亞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10-04-11.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15]蔡拓.當代全球問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507.

[16][美]阿爾溫·托勒夫.未來的沖擊[M].孟廣均,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358.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綠色發展
綠色轉型戰略需要更明確的路徑選擇
能源詛咒視角下成都經濟區綠色發展研究
“綠色發展”關鍵在于“綠色投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