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傳播

2017-02-10 19:20唐會霞高春民
理論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傳播途徑樂府詩唐代

唐會霞+高春民

摘要:漢樂府古辭是漢代無名氏樂府詩。它們產生于漢代,數量巨大,但歷經喪亂,至唐初已所剩不多,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后漢書》《宋書》《昭明文選》《玉臺新詠》等一些著作里。以這些古籍文獻為載體,漢樂府古辭在唐代得到廣泛傳播。其傳播的途徑主要為教育、借閱、傳抄、收購、研究、擬寫和外交等。通過傳播,漢樂府古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其在詩歌史上的經典位置也更加鞏固。同時,漢樂府古辭的廣泛傳播也促使樂府詩的創作在唐代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關鍵詞:漢樂府古辭; 樂府詩;唐代;傳播載體;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I207.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1-0109-04

唐代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唐舊題樂府詩的興盛和中唐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是其顯著標志。這一成就的取得,首先即有賴于漢樂府詩在唐代的廣泛傳播。當然,唐代樂府詩的繁榮也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漢樂府詩的傳播。

漢代樂府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作者身份復雜。因而歷史上的研究者對其分類也各不相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宋前樂府分為十二類,而漢代樂府詩基本上都被收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雜歌謠辭這七類里,其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三類中最多。這些漢代樂府詩,即為“古辭”?!肮呸o”這一概念是沈約在《宋書》中首次提出的,僅用來指漢代相和歌。沈約說:“凡樂章古辭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白頭吟》之屬也?!盵1]549而郭茂倩使用這一概念時把它擴大了,并不限于相和歌,而是將漢鼓吹鐃歌、班固的“靈芝歌”、南朝民歌“西洲曲”等皆稱為“古辭”。本文在此也沿用“古辭”這一概念,以沈約、郭茂倩之說為基礎,參照明梅鼎祚《古樂府》、今人陸侃如的《樂府古辭考》等確定的范圍,并有所取舍,特指鼓吹鐃歌18曲、漢相和歌辭38首、漢舞曲歌辭3首、雜曲歌辭20余首以及一批未被樂府機關采集入樂的漢代民間歌謠。因為這些漢古辭的廣泛傳播,唐人的積極接受,才使樂府詩的創作在唐代達到了巔峰。那么,唐人所見的收錄漢樂府古辭的文獻有哪些,即唐代漢樂府古辭的傳播載體是什么?這些文獻的傳播途徑是什么?漢樂府古辭傳播的效果又如何?本文擬對這些問題略做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傳播載體

漢樂府古辭為漢代樂曲的歌辭,它們的傳播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口頭的和書面的傳播??陬^傳播即為演唱。但從漢至唐,歷經800年左右的王朝更替,這些漢代樂曲絕大部分已不能演唱,至唐代時其傳播主要依賴書面文獻。這些書面文獻即成為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傳播載體。那么,在唐以前,有哪些文獻收錄了這些古辭,使它們得以傳播直到唐代仍綿延不絕呢?這里,本文具體來梳理以下收錄漢樂府古辭的文獻及收錄情況。

(一)史書類

史書作為最早記載漢樂府歌詩創作情況與歌辭的文獻,是漢樂府最早的書面傳播載體。這些史書主要有《史記》《漢書》《后漢書》《宋書》《南齊書》等。

1.《史記》?!妒酚洝肥桥c漢樂府古辭同時代產生的歷史著作,是漢樂府傳播史上最早的書面載體。它共記載了西漢帝王、后妃、大臣所作的9首歌辭和4首里巷歌謠。[2]

2.前后《漢書》。較之《史記》,班固《漢書》詳細而全面地記載了漢樂府機關活動情況和漢樂府郊廟歌辭的創作情況,并收錄了這兩組歌辭,即《安世房中歌》7章、《郊祀歌》18章,此外還有帝王、后妃、大臣等創作的歌詞16首,比《史記》多出7首。收錄的里巷歌謠為16首,較之《史記》多出12首。

范曄《后漢書》對漢代樂府機關的活動情況未有記載,也未收錄樂府機關采集的入樂歌詩。但它收錄了30余首東漢民間歌謠,較《史記》和《漢書》為多,大大地補充了漢代歌謠的數量。

3.《宋書》?!端螘肥菤v仕宋、齊、梁三朝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沈約所撰。此書《樂志》之三、之四,即第二十一卷和第二十二卷里收錄了一部分漢代樂府古辭,分別為:

第二十一卷《樂志三》,共16首,全部為相和歌辭。它們是相和歌《江南》《東光》《雞鳴》《烏生》《平陵東》;清調《董桃行》;瑟調《善哉行》;大曲《東門行》《艷歌羅敷行》《西門行》《折楊柳行》《艷歌何嘗》(一曰《飛鵠行》)《艷歌何嘗行》(“何嘗快,獨無憂”《樂府詩集》作“魏文帝”)《滿歌行》《雁門太守行》《白頭吟》。

第二十二卷《樂志四》,共20首,它們是:鐸舞歌詩《圣人制禮樂篇》和巾舞歌詩《公莫巾舞》各1篇,《鼓吹鐃歌》18曲。漢《鼓吹鐃歌》本有二十二曲,其中《務成》《玄云》《黃爵》《釣竿》4曲歌辭已佚,沈約《宋書》所收歌辭18首,所以自沈約起,后世皆稱《鼓吹鐃歌十八曲》。這20首漢代古辭中,《圣人制禮樂篇》和《公莫巾舞》皆為聲辭雜寫,后人難知其意?!豆拇电t歌》18曲中,有少數幾曲基本可解,大部分則聲、辭、艷相雜,半可解。而最后一首《石留曲》則全不可解。

總體來說,《宋書》收錄的漢代樂府歌詩共54首,這些皆為《漢書》棄而不取者。沈約的這一收錄,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一,沈約對于這54首漢樂府古辭的收錄屬于正史的首次收錄,表明這些被班固等前代史學家舍棄的“街陌謠謳”,經過近800年的流傳,終于獲得了上流社會的認可,進入了正史。這一點充分表明了隨著時代的變化,漢樂府歌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正在逐漸提高。其二,沈約的首次收錄,為后世文學史、詩歌史特別是樂府文學史、音樂史保存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其三,正是由于沈約的收錄,這54首漢樂府古辭才最終得以流傳下來,在后世廣泛傳播,其中絕大部分成為后世人學習、模擬和研究漢代樂府詩的經典和寶貴的文獻資料,使漢樂府古辭在從不登大雅之堂的“街陌謠謳”向經典詩歌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音樂通史”,[3] “是中國音樂史志、音樂史學即將破腹而出、獨立于世的先聲”,[4]更是“中國古代樂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5]

另外,《南齊書》中還記載了一首漢代散樂歌辭《俳歌辭》。[6]195

(二)詩文選集

在存世唐前文獻中,收錄漢樂府古辭的詩文集只有《昭明文選》和《玉臺新詠》兩部。其中《昭明文選》收錄6首。它們是: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傷歌行》(《玉臺新詠》和《藝文類聚》將其作者俱作魏明帝)《長歌行》《君子行》,雜曲歌辭《冉冉孤生竹》《驅車上東門》(此據五臣本《文選》,李善注《文選》無《君子行》)。在目前存世古典文獻中,這6首古辭均首見于《文選》。

《玉臺新詠》比《文選》收錄的漢樂府古辭較多,共有10首,它們是相和歌《日出東南隅行》(《宋書》中題為《艷歌羅敷行》)《相逢狹路間行》《隴西行》《艷歌行》《皚如山上雪》(一作《白頭吟》)《雙白鵠》(一作《艷歌何嘗行》)《飲馬長城窟行》(題為蔡邕作,本文依《昭明文選》作古辭)和雜曲歌辭《冉冉孤生竹》《上山采蘼蕪》(此篇《玉臺新詠》作古詩,本文依《太平御覽》作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中,被清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稱為“敘事如畫,敘情如訴,長篇之圣也”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就是因為徐陵的收錄而流傳了下來。[7]980而相和歌《相逢狹路間行》《隴西行》《艷歌行》和雜曲歌辭《上山采蘼蕪》也是第一次被收入詩集??梢哉f,《玉臺新詠》對漢樂府古辭的保存和傳播之功僅次于《宋書》。

此外,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時尚有《古樂府》八卷,《樂府歌辭鈔》一卷,《古歌錄鈔》二卷。三著不見于新舊《唐書》,大概在唐代流傳過一段時間后就亡佚了。但從書名可以看出,這些典籍極大可能也收錄了漢樂府古辭,也是漢樂府古辭在唐代重要的傳播載體。

(三)雜書和音樂著作

唐前研究和收錄漢樂府的著作尚有筆記體的雜書—晉崔豹的《古今注》和一些音樂著作流傳于唐代。

《古今注》是古代研究漢樂府的最早著作。其中卷“音樂”一門對樂府20條樂府古題的本事、緣起或者古辭大意,進行了解釋。其中產生于漢代的古題共16條。然收錄的漢古辭僅有2首。它們是兩首漢代挽歌《薤露》和《蒿里》。這部書雖然內容簡略,但仍然很為后世人看重。唐代吳兢在撰寫《樂府古題要解》、郭茂倩在編輯《樂府詩集》時都引用了其中的材料。

專門的音樂著作方面,流傳于唐代的主要有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十三卷。這部著作被郭茂倩《樂府詩集》大量引用達201條,成為其重要的資料來源,可惜于宋以后漸漸亡佚,今天我們已無法睹其全貌。但從郭茂倩所引內容看,其書對漢樂府的研究非常全面細致,既有對漢樂府的題解,又有歌辭的收錄,在唐人眼中非常重要。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徐堅《初學記》、李賢注《后漢書》、李善注《文選》、白居易《白氏六貼》皆有對《古今樂錄》的征引。由此可知漢樂府古辭借此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二、漢樂府古辭的傳播途徑

如上所述,漢樂府古辭借助了史書、詩文選集、雜書、音樂著作等載體在唐代進行傳播。經過廣泛地傳播,漢樂府古辭進一步被廣大的文人學者所熟知,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經典。那么,這些收錄了漢樂府古辭的唐前文獻是怎樣傳播開來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途經。

(一)教育

唐代教育興旺發達,無論從教師與學生的數量、官學與私學的規模、學習內容的豐富等指標考察,都遠遠超過前代。唐代官辦學校皆隸屬于國子監,分為中央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弘文館、律學、書學、算學、崇文館,即“六學二館”。開元時期又增設了廣文館、崇玄館,在這各類官學里,讀書之人數也遠遠超過以前諸代,“鼓篋而升講筵者,八千余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盵8]4941聽講的學生除了來自國內,還有吐蕃、日本、高麗、百濟、新羅、林邑等外國學生。而在唐代地方學校和私學里,學生的數量,據《新唐書·選舉志》載,約計有83,000余人,可謂規??涨?。

如此空前的學子數量,很大程度上由當時的科舉制度催生。當時科舉的科目中,“三史科”和“一史科”所考內容為《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因而可知,《史記》和《漢書》《后漢書》中的漢樂府古辭必然被士子們所熟讀。

除了必須通經明史外,唐代科考還設立了“詩賦”科。這一科目的設立空前地提高了文學的地位,進一步帶動了天下學子學習各類詩歌、辭賦、文章的熱情。于是,在唐前即已傳播廣泛的《昭明文選》,入唐后更成為科考的必讀教材,又繼而成為一門學科,名曰“文選學”。 所有的士子除了學習經史,同時必須精讀《文選》。唐代以教授《文選》而知名的大儒有曹憲、許淹、公孫羅、李善、魏模及其子景倩,而其它各級學校中教授《文選》的儒生更是不計其數。這種盛況唐詩中亦有反映。杜甫的詩中就有“續兒誦《文選》”“熟讀《文選》理”這樣的詩句,李益也有詩句“俗尚春秋學,詞稱《文選》樓”。當時即有諺語云“文選爛,秀才半”。[9]154由此可見,《文選》在唐時傳播之廣泛且地位已與經史并列。

除《文選》外,“詩賦”科還帶動了各種詩文選集的廣泛傳播,如《玉臺新詠》,得到唐人的空前喜愛,不但有李康成等文人編輯《玉臺后集》,還出現了仿效《玉臺新詠》詩風的“玉臺體”,如權德輿《玉臺體》十二首、羅隱《效玉臺體》詩、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等等。在這種背景下,漢樂府古辭自然而然隨著收錄它們的這些文獻而傳遍天下。

(二)借閱、收購和傳抄

古代經籍的保存除了中央政府設置的機構外,地方各級政府、民間收藏家以及佛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存書。這些存書除了以保存為目的外,還出借給需要研究和學習的人借閱。唐代史書《文選》等士子必讀書和《玉臺新詠》等廣泛流行的書經常被借閱是確定無疑的。如詩人汪遵“家貧,借書,以夜繼日”,終于“拔身卑污,奪譽文苑”。[10]467元稹也“每借書于齊倉曹家,徒步執卷, 就陸姊夫師授, 棲棲勤勤其始也”。[11]365 五代時期蜀相毋昭裔出生于晚唐,年輕時也有借書的故事:“蜀相毋公,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盵12] 302可見民間借閱書籍是常有的事。

此外,由政府出面收購或官借、抄寫經籍也是古代文獻傳播的另一途徑。由于隋末戰火,經籍亡佚慘重。唐政府曾組織了四次大規模的抄寫書籍活動中。第一次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秘書監令狐德棻奏請:“今乘喪亂之余,經籍亡逸,請購募遺書,重加錢帛,增置楷書,專令繕寫?!盵13]643這一次寫書活動持續了大約五年的時間。至武德九年(626),唐太宗即位之初, “于弘文殿聚四部群書二十余萬卷”。常用的圖書基本上備齊,唐代的官府藏書開始成形。第二次始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9)。主持者先后是魏征、虞世南和顏師古等。從貞觀三年(629)開始,一直到高宗顯慶年間(656-661)才結束,長達30年。第三次始于唐玄宗開元年間。 “開元七年(719),詔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及四部書成(721年),上令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之,無不駭其廣?!?[8]1962第四次始于文宗開成元年(836)。九月,唐文宗下詔曰:“秘書省、集賢院應欠書四萬五千二百六十一卷,配諸道繕寫?!盵13]1330可以說,沒有政府出面的購募、租借、抄寫和保存,古代典籍恐怕有很多都已亡佚了。

除了上述四次大規模的圖書抄寫活動外,平時官方的抄書活動也不曾停止過。政府的眾多部門,如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集賢殿書院、司經局等,都有大量的楷書手專門從事經籍、文件、佛經的繕寫工作。私人抄書更是常事。有史料記載的唐代許多藏書家所藏之書都是自己抄寫,如陸龜蒙、杜牧、李商隱等。杜牧曾有詩云:“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笨梢姸拍了厝f卷書,多是50年前在撫州時所抄寫的。杜荀鶴也是著名的藏書家,他在詩中形容抄書的辛苦:“鬢白抵應秋煉句,眼昏多為夜抄書?!?/p>

在現今敦煌遺書中,大多數寫本都是唐代寫本,這其中就有《文選》《玉臺新詠》、以及《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晉書》等正史的殘存抄本??梢?,收購、借閱和傳抄是古典文獻在唐時流傳的重要方式,當然也是漢樂府古辭在此時流傳的重要方式。

(三)收錄、研究和模擬

唐人自己的學術活動和創作活動也積極地推動著漢樂府古辭的廣泛傳播。

唐代類書大興,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北堂書鈔》《白氏六帖》都或多或少地收錄了先秦至漢以來古詩辭。其中《藝文類聚》收錄最多,達66首,其中漢樂府古辭達40余首。而以《藝文類聚》為代表的類書又是唐代士子十分喜歡的參考書,所以它們的流傳就有力地推動了漢樂府古辭的傳播。

其次,唐人在樂府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據宋鄭樵《通志》記載,唐代有多部研究古樂府的著作,它們是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劉餗《樂府古題解》、沈健《樂府詩目》一卷,無名氏《樂府解題》一卷,吳兢《古樂府詞》十卷。另外,杜佑《通典·樂典》在論述漢樂府的時候也因襲了《宋書·樂志》的觀點。

除以上所述唐人的研究著作外,唐代詩人大量的樂府舊題擬作和新題樂府都是漢樂府古辭傳播的途徑。唐代最先模仿漢樂府詩進行創作的詩人是唐太宗、虞世南、袁朗、陳叔達、褚亮和武后時期的李嶠、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這些詩人都身居高位,或者是皇帝,或者為史官,或者為學士,是唐代第一批接受漢樂府古辭的人群。在他們成為傳播者后又進一步推動了收錄漢樂府古辭的上述文獻的傳播,并用他們的擬作輔助了漢樂府古辭向全國傳播。以后,一批又一批文人充滿熱情地模擬漢樂府,或者繼承樂府精神創作新題樂府。據《全唐詩》《全唐詩外編》、孫望《全唐詩補逸》20卷、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21卷等著收錄,唐代樂府詩流傳至今有作品5000余首,占全唐詩數量近十分之一。這種現象積極推動了漢樂府古辭的廣泛傳播。

(四)外交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吸引著七十多個國家的無數旅游家、商賈、僧侶、遣唐使、留學生等人員前來觀光、經商、取經、學習等。其中刻意學習中國文化的鄰近國家,如高麗、百濟、新羅、日本、林邑等都或多或少地得到過漢樂府古辭的傳播浸染。如《舊唐書·高麗傳》記載:“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盵8]5320《漢書》《文選》傳播到高麗,自然使漢樂府的有關情況和漢代的貴族樂府以及《文選》中的漢詩包括六首樂府古辭也傳播到了高麗?!杜f唐書·百濟傳》記載到:“其書籍有五經、子、史,又表疏并依中華之法?!盵8]5329雖然沒有明確提及收錄漢樂府古辭的幾部文獻,但也不能完全把它們從“子、史”中排除出去。

而新羅和日本較之高麗和百濟,與唐朝的來往就更為密切,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也更全面和深入。除學習外,還大量購買中國文籍帶回國內。據《三國史記》卷十一《新羅本紀·景文王》的記錄,收集、購買中國文籍是留學生們學習之余的又一使命。新羅景文王九年(869年),“遣學生李同等三人,隨進奉使金胤,入唐習業,仍賜買書銀三百兩?!盵14]303從一“仍”字可以看出,由政府賜金購買書籍乃是一個長期的行為。日本的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也大量收購中國文籍,即使是唐朝政府的賞賜,日本學生和使者也會“盡市文籍,泛海而還”。編撰于九世紀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錄書1500余部,17000余卷,其中,隋代傳入的是當時中國藏書的50%,唐代傳入的是當時中國藏書的51.2%。(《唐代時日本對中國漢籍的攝取》朱影,《專業史苑》2003年5期)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重要典籍基本上都流入到了日本。所以,收錄有漢樂府古辭的中國文獻在新羅、日本等廣泛傳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段倪x》的唐代寫本就是8世紀初傳入日本的。因此,外交是漢樂府古辭傳播至異國的一種有效途徑。

此外,賜贈、移民、和親、宗教、商業活動等都是唐代文獻傳播的途徑,《宋書》《文選》《玉臺新詠》等很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得到了傳播。如《舊唐書·吐蕃傳》有如下記載:“吐蕃使臣奏云:‘公主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制令秘書省寫與之?!盵8]5232隨著和親公主遠嫁他方,中原文明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那么至少《文選》中的五、六首漢樂府古辭也傳播到了吐蕃。

從以上分析還可以看出,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傳播非常廣泛,傳播者和接受者為數眾多,有皇帝、大臣,也有普通的文人士子,有當時大唐帝國的子民,有少數民族,也有外國人。傳播的地域也極為廣泛,除整個唐朝管轄的國土外,還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和鄰近國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唐代樂府創作高潮實屬必然。

三、漢樂府古辭的傳播效果

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廣泛傳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無論從文獻的保存和影響的擴大、樂府研究的促進,還是樂府詩的寫作方面,成就都超過了前代。

從文獻的保存方面看,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廣泛傳播使之得到了更有效的保存。同時,唐人也在前人編著的基礎上編輯了一些收錄漢樂府詩的歌詞集。據《舊唐書·經籍志》記載,有《歌錄集》八卷,《漢魏晉吳鼓吹曲》四卷,《樂府歌詩》十卷,《樂府歌辭》十卷,《三調相和歌詞》三卷等,進一步加強了漢樂府古辭的傳播力度。而《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等類書對漢樂府古辭的收錄既是古辭廣泛傳播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了古辭的傳播。

同時,漢樂府古辭的廣泛傳播還激發了唐人研究樂府的興趣,前文論及唐代出現的多部題解類樂府研究著作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當然,漢樂府古辭廣泛傳播最顯著的效果便是唐代樂府詩創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前文論及,唐代樂府詩近5000余首,其中古題樂府詩約占一半之多。這一數量超過了魏晉南北朝樂府詩的總和。其次,在樂府詩的質量方面,唐樂府的成就也絲毫不遜于漢魏時期。初唐四杰的七言歌行壯浪縱恣,盛唐李白擬寫古題推陳出新,杜甫的“即事命題、無復依傍”,王昌齡樂府的含蓄深沉,豪邁曠達都一掃南北朝、隋和唐初詩壇古題樂府的“共體千篇”“殊名一意”的現象,表現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新氣象。而中唐文壇掀起的“新樂府”運動正是對漢樂府“緣事而發”精神的直接接受。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和晚唐的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聶夷中的新題樂府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揭露,對百姓疾苦的真實反映,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因而,可以說,對漢樂府古辭和樂府精神的接受,使在南北朝時期陳陳相因、浮艷綺靡的古題樂府詩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總之,漢樂府古辭作為漢代民間無名氏作品,被樂府機關采集入樂,經過魏晉南北朝和隋的傳播后,至唐時幾乎已經不能演唱,僅靠書面方式傳播。因為漢樂府古辭沒有專門的詩集,只能賴于其它典籍的收錄才得以流傳。因而在其傳播的各環節中,史書、詩文集、雜書、音樂著作等成為其主要傳播載體,教育、借閱、傳抄、收錄、研究、擬寫、外交等手段成為其傳播的重要途徑。在這種條件下,漢樂府古辭得以更加廣泛的傳播。這種廣泛傳播使唐代成為我國樂府創作史上的最高峰,產生了大量堪稱典范的樂府詩歌,并進一步鞏固了漢樂府的經典地位。

參考文獻:

[1]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唐會霞,高春民.《史記》《漢書》對漢樂府的接受[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

[3] 潘旭光.《宋書·樂志》述評[J].齊魯藝苑,1987,(3).

[4] 黃錦揚.《宋書》樂志、律志的音樂史學研究[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3,(3).

[5] 翟景運.《宋書·樂志》與漢魏六朝樂府歌詩[J].樂府學,2008,(00).

[6]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7]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 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 張云璈.選學膠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0]傅璇琮.唐才子校箋·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元稹. 元稹集[M]. 冀勤,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焦竑.焦氏筆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4][朝鮮]金富軾.三國史記[M].乙酉文化社,1977.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傳播途徑樂府詩唐代
樂府詩
《樂府詩集》與李白樂府的經典確認分析
警惕環境惡化的新因素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新媒體背景下的影視傳播途徑及傳播特點分析
建國后郭茂倩《樂府詩集》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