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勞動法》視角看農村法制建設的應對措施

2017-02-15 12:28李成杰
現代交際 2016年11期
關鍵詞:勞動法法律意識農村

李成杰

摘要:為了解農村地區《勞動法》落實現狀,增強農民法律意識,更好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我們對汪清縣西崴子村村民對法律基本知識了解方面做了調查,發現村內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現象較為明顯,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勢在必行,法制建設亟待完善。本文從勞動法在農村落實的實際情況角度出發,對增加農民法律知識、提升農民法律意識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農村 法律意識 勞動法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58-02

在2016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以勞動法為例,對延邊州汪清縣西崴子村村民的法律基本知識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由此提出了對農村法制建設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 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汪清縣西崴子村進行,以西崴子村村民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確定人員,展開問卷調查,受調查的人數為30人,有效答卷30份,年齡在20—75歲之間。

2.調查和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村民對婚姻法、勞動法、土地承包法等各部門法基本知識了解情況,來初步認識農村地區的法制現狀。并詳細訪訪部分村民,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參照有關文獻對照分析。

二、結果分析與評價

通過對所有調查問卷的整理、統計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1)西崴子村村民主要年齡段為40—70歲,占村內人口的80%,外來人口占10%,學生占10%,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

(2)西崴子村村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包括初中)97%,高中以上的占3%。由于老齡化問題嚴重,加之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受到良好的、系統的教育,導致西崴子村村民的文化程度總體較低。

(3)男女比例:男40%,女60%。由于村民外出務工人數較多,勞動力流失,使得村內男女比例不平衡。

(4)工作年限:10年以下占20%, 10-20年占20%,20-40年占50%,40年以上占10%。

(5)民族比例:漢族占50%,朝鮮族占50%。

(6)勞動法基本知識了解情況:95%的人沒有簽訂過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15%的人粗淺地了解勞動法;85%的人完全不懂;90%的人不知道勞動者的合法權益;35%的人在工作中真正享受過“五險一金”,65%的人僅有一兩個保險;99%的人沒有發生過勞動糾紛,1%的人在外地工作時發生過;發生糾紛后90%的人都會選擇忍氣吞聲,10%的人會找村民委員會解決。(由于該村大致保持農業耕種為收入來源的狀態,勞動糾紛較少發生。)

由調查結果可知,西崴子村的村民大都不了解勞動法,更不知道如何用勞動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部分村民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雖然農村社會比較穩定,是熟人社會,但是畢竟會出現一定的勞動糾紛,屆時農民不會使用法律,將會對自身權益產生影響,因而仍然要對其進行普法宣傳教育。

(7)如果發生勞動糾紛:100%的人會尋求法律援助,100%的人強烈要求進行勞動、合同法的定期普法宣傳,100%的人在工作中沒受到勞動者合法權利的侵害(都各自種田,自給自足),100%的人會主動維護自身權利,其中10%的人會提起仲裁或訴訟或直接找政府,其余人并不了解相關法律。

此外,經過和部分農民進行詳細的談話采訪,我們了解到,以前農民對法律這個名詞很陌生,認為運用法律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因為當時的人們生活并不很富裕,不會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強法律的意識上,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加上大部分農民過著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生活,很少有事情會牽及到法律糾紛。就算是遇到問題也不會對簿公堂,在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中,覺得去法院的事情一定是見不得人的事,害怕來自周圍農村社會生活圈子的閑言閑語。以上種種原因便導致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對法律知識的陌生。雖然在近幾年的社區普法工作中,拉近了農民與法律的距離,但是農民傳統價值觀中對法律的認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三、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幾點建議

(一)開展法制宣傳,普及法律知識

以農民的基本生活單位為普法范圍,在一村、一社區、一街道中,組織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鼓勵農民參與,在實踐中提高農民法律素質,促使其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在社區中,社區圖書室、德育活動室等都是舉行法制教育的良好平臺??梢酝ㄟ^在活動室內或小廣場上,甚至田間地頭,展覽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法律知識宣傳畫,提高農民對法律的認識。此外,也可以舉辦并組織觀看法制講座、法律節目等,或者組織農民參加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模擬法庭”等,讓農民切實參與到普法活動中來,使法制教育得以延伸。

另外,可以選派專人,在社區的宣傳欄定期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結合農民的實際問題提出相應的法律解決措施,讓農民真正感受到法律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保障。

(二)提供法律咨詢處

若在社區或村委會中設有提供法律咨詢的專門性平臺,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農民如何解決其遇到的法律方面的問題,無疑會給農民帶來極大的便利。例如,在農民農閑時期,法律咨詢平臺可以主動針對有意向外出務工的人員進行專項法律知識講解,使其了解勞動合同的重要意義,學習勞動法的相關規定,普及勞動保障方面的法律措施,減少勞動糾紛隱患,保障農民利益,對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法治中國建設起到積極意義。

政府應加大社區和村委會的法制工作建設,在硬件設施、軟件配備、人員配置等方面投資建設,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落實國家依法治國的方針戰略。

(三)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媒介作為最便利的信息傳播途徑,可以作為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宣傳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如今,科技手段不斷進步,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便利化,很多工具都可以成為法律普及教育的得力媒介。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法制意識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的。要想從本質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首先要在文化建設上注重發展多種形式的、不同層次的教育。

在國家層面上,要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弘揚正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要利用科學思想和現代化理論將農民武裝起來,促使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防止封建思想對農民的法律意識建設產生阻礙。在基層法制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培養“四有公民”,廣泛開展“道德規范進萬家”等類似活動,鼓勵農民遵紀守法,讓典型模范走到農民中間,為他們普及法律常識,使農民對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與自己社會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有概括性的了解,讓廣大農民懂得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以法維權的便利。這樣,當能逐步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提高農民甚至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收獲成效的。在國家法治建設逐步完善的大環境下,在以法治國方略日漸落實的大背景下,每一名法律人都應積極努力,著眼于農村法制建設工作,抓弱點,補短板,切實為廣大農民的利益,為國家法制建設工作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孫瑤

猜你喜歡
勞動法法律意識農村
法治意識融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究
加強高中生法律意識教育的對策
【馬克龍公布法國勞動法改革計劃】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論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提高法律意識的實踐與探索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勞動法中的工會角色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