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2017-02-15 18:04徐婷婷
現代交際 2016年20期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互聯網

徐婷婷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成為全國各地精準扶貧、增加農產品銷路、提升農民收入、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由此對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進行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114-02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與傳統農業的融合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應運而生,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農業,具備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等特點。目前,全國各地都借以此為契機,推進我國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營造信息共享、標準管理、高效產出的現代農業。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叭r”在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出“互聯網+”現代農業,加速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有效推進了以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為標志的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生產經營提質增效

目前,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全國各地廣泛推開,各省地市都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成了一批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熟化了一批農業物聯網成套設備與應用模式,各省地市的生態農業呈現網絡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新模式。各地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的信息技術的發展。

(二)農業管理高效透明

目前很多先進地市,像如北京、廣東、江蘇等地的“互聯網+”現代農業基本實現農業應急指揮、行政審批等在線化、數據化,建成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逐步實現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數據集成向社會開放,推進了農業的精細化、標準化、科學化行業管理。通過在三農問題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實現了對于農副產品和食品的全過程監管,并初步形成農副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并且,力爭到2020年,進一步將互聯網技術推廣到現代農業的其他領域,如實現農業行業審批、農資市場和農產品監管及土地流轉管理等方面的在線化服務,促進農業宏觀管理的精確化和科學化,使農業決策及應急管理能力顯著增強。

(三)農業操作精細有效

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農業操作向著更加精細科學的方向發展。其中在農業種植、農業養殖以及農業加工等方面,借助科技手段進行精耕細作,獲得了資源的最大節約和農業產出的最佳效益。借助著互聯網技術,開始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促進了農業的科學化和標準化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目前,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指導農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準確地把握了天氣、土壤、水份、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地指導農業的育種、栽培、施肥、灌溉等生產過程,一方面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促成了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也極大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率、農業產出率以及勞動生產率。

(四)農業生產綠色環保

“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對農業生產中投入的化肥農藥、水資源進行精細計算,合理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澆水,對農業生產產出的廢棄物予以資源化利用,合理利用了農業資源、減少了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業的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對農業的生產節能減排、產品綠色優質的改造。

(五)農業服務便捷普惠

信息進村入戶村級服務站建設覆蓋廣度進一步推開,并力爭逐步接入、完善全國信息進村入戶總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更加便捷的生產生活信息服務、物流服務等便利條件,擴大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范圍和人群。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互聯網+”現代農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促進分工的專業化、農業的組織化、交易的低成本化、資源的優置化以及勞動生產率的高效化等?!盎ヂ摼W+”現代農業作為一種創新的、革命性的產業發展模式,正有效地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進程。正如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互聯網+”現代農業也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并且時時關注、細致思考,才能做到應對有方。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總體規劃不完善

“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先進技術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一種新生事物,它將“互聯網+”引入傳統農業當中,可以有效增加農產品銷量、提高農民收入,還可以有效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而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作為一種全新命題,其中蘊含著發展的廣闊空間和勃勃生機。但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總體規劃不完善的情況下,各地為了搶得“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先機,紛紛爭相發展,導致個別地方出現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不利于“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整體推進以及協調發展,其經濟社會貢獻也會大打折扣。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所依賴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

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農村信息設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村的信息設施建設相對于“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來看,可以說是非常薄弱的,在互聯網的利用方面,目前農村互聯網利用率只有27.5%,另外70%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擁有電腦等基礎設施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通訊設施的建設方面也相對落后,全國的七十萬個行政村中,還有五萬多個行政村沒有寬帶,占到總村數的7%,這些都限制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艱巨。

(三)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有待提高

農業作為幾千年來的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包容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三農問題也是千絲萬縷、錯綜復雜。而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基礎的互聯網,是新興產業的代表。目前我國農業這個傳統產業和互聯網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程度還有待提高,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還在應用到農產品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環節上,還沒有實現全程、全領域、全方位的滲透、覆蓋,特別是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制定出來,不利于“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進一步推廣。

(四)農村電商融資困難

目前“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巨大,但是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農村電商在具體盈利模式以及發展規劃方面尚不明確,再加上農村電商,特別是一系列小微電商在信用、資質、抵押等方面缺乏保障,銀行由于風險較大,不愿對其放貸授信,融資困難已經成為制約“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村電商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很難擴大經營。

(五)專業人才匱乏

“互聯網+”現代農業急需具備相關互聯網知識、具有電商經營理念的人才,進行相關互聯網操作、發展規劃設計、農產品電商營銷等工作,但同時由于農村條件差、待遇低,很難招攬人才,農村有文化的年輕人都不愿呆在農村,考出去的也不愿回來,導致“互聯網+”現代農業專業人才匱乏。

三、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針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相關問題,今后應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大力實施政策金融支持、試點示范引領、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專業人才隊伍、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鏈、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等工作,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提供強大創新動力。其具體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幾種:

(一)制定發展戰略規劃

要從全局角度,統一規劃“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制定戰略發展規劃,高屋建瓴地將“互聯網+”現代農業打造為能夠切實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二)政策支持融合創新

今后要統籌整合利用各類涉農資金,以項目為載體,多渠道扶持“互聯網+”現代農業。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互聯網+”行動。適應新型主體發展需要,研究調整省級龍頭企業“甲級隊”評審標準,鼓勵將農業電商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核心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產業鏈接、要素鏈接和利益鏈接。各地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涉農項目經費安排上要向“互聯網+”現代農業傾斜,支持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

(三)試點示范引領發展

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縣、農業物聯網示范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和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要率先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試點示范。圍繞精準農業、物聯網應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業電子商務等環節開展試點示范。同時強化基礎建設,積極推進光纖進村入戶工程,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建設,全面提高寬帶普及率和接入率。

(四)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逐步有序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五)夯實專業人才隊伍

今后省屬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要開設專業課程,加快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互聯網+”現代農業管理和技術人才。組建省級“互聯網+”現代農業專家團隊,參與規劃編制、標準制定、技術指導工作。支持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化公司開展合作,積極開展相關培訓,并結合實際,引進培育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懂現代農業的復合型人才。

(六)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鏈

實現農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七)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

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宋宇.創新互聯網+農業技術擴散體系助推農業跨入4.0時代[J].江西農業學報,2016(08).

[2]孫慶賀,史倩.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探究[J].商業故事,2016(08).

[3]周魯.天津市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及路徑的思考[J].天津經濟,2016(08).

[4]高惺惟.互聯網金融理論與中國實踐[J].理論視野,2016

(07).

[5]黃建澍.淺談“互聯網+”對外貿的影響(深圳)[J].知識經濟,2016(15).

[6]姚希猛.論湛江農墾實施“互聯網+農業”的經營策略[J].鄉村科技,2016(12).

責任編輯:楊柳

猜你喜歡
互聯網+農業互聯網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業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