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式訓練,助力學生能力培養

2017-02-17 18:01林鳳珠
考試周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學科能力變式訓練高中生物

林鳳珠

摘 要: 本文通過在高中生物新課進行教材課后習題變式訓練的教學實踐,探討變式訓練在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實效性。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變式訓練 學科能力

學生通過高中生物學習,可以豐富生物知識,進一步提高生物學科素養。其中,生物學科能力屬于生物學科素養范疇,生物學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學生學習高中生物,一個很重要目標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那么,平時教學過程中該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學生學科能力,進而獲得能力提升和高考優異成績的雙贏結果呢?

通過親自教學實踐研究,我發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變式訓練有助于學生能力培養。變式由來已久,我國自古就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無定法”的古訓,有學者認為教學中的變式運用是我國傳統教學的結晶之一。變式是通過變換事物非本質特征,以突出事物本質特征,使學習者在鑒別的過程中掌握本質特征規律[1]。變式訓練就是同種類型題目,換個角度考查其他方面或相似方面的問題,高中階段變式訓練往往不能采用相同思維方式。

生物學科教學中的變式使學習者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不同背景深刻理解知識內容,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并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2]。調查發現,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對一些經典題目進行改編以加強練習,幫助學習者區別不同生物現象,領會生物概念外延,講述復雜生命規律,尤其復習課中常會運用“變式訓練”方式。

其實,變式訓練不止可以應用于復習課,還可以應用于新課教學中,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式訓練,助力學生理解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有很多概念,掌握了這些概念就等于掌握了高中知識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十分注重概念教學。在新課教學中,變式訓練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在《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一節教學中,我根據課后習題“豌豆葉肉細胞中的核酸,含有的堿基種類是多少”設計出變式訓練:“人肌細胞中的核酸,含有的五碳糖、堿基、核苷酸種類數依次為多少?!巴ㄟ^這道變式訓練學習,學生對核酸、核苷酸、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概念理解得很透徹,懂得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真正掌握難點知識,并懂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以后學生再碰到考查同一知識點的類似題目就不會害怕了。課堂教學效率隨之提高。

二、變式訓練,助力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高中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辯證邏輯思維日趨發展。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抽象思維習慣,學習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很多學生學不好高中生物是因為未能養成抽象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習慣。在新課教學中,變式訓練有助于學生養成這兩種思維能力。

例如,在《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一節教學中,我將課后習題“關于細胞核的敘述,正確的是哪一項”的選擇題編制成一道畫有細胞核結構圖的填空題,很好地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同時引導學生以后碰到一些只有文字描述的習題時,腦袋里再現出教材上相應的圖片,并運用其包含的知識點解決問題。

經常進行這樣的變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跟著提高,學習成績也會提高。

三、變式訓練,助力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養

知識遷移指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實質是知識、問題等呈現的情景和背景的變更[3]。遷移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學習水平高低的真實寫照。具體體現為能否在變化的問題中再現相關知識并做出準確取舍,加以科學闡述和應用。選取典型試題進行變式訓練,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教學中,課后習題第5題:科學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追蹤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這種碳原子的轉移途徑是( )。

A.CO2→葉綠素→ADP B.CO2→乙醇→糖類

C.CO2→葉綠體→ATP D.CO2→C2→糖類

設計如下變式訓練: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流動的大致過程是( )。

A.葉綠素→ADP→CO2→有機物

B.光→ATP→葉綠素→有機物

C.光→葉綠素→CO2→有機物

D.光→葉綠素→ATP→有機物。

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新的不同情境中運用光合作用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真正教會學生學習。

四、變式訓練,助力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創造,又包括對原有知識重新組合和對其使用價值的重新發現。對大多數人來說,創新是個人的一種新的經驗或思想的產出和獲得。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創新潛能,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加以開發和利用。學生這種創新思維并不要求學習者創造出新的事物,而是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我升華的思維意識和基本技能。

如在學習《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一節中,當完成課后習題“下面關于基因、蛋白質和性狀三者間關系的敘述,其中不正確的是”后,有些學生聯想到教輔上的習題:如下圖為脈孢霉體內精氨酸的合成途徑示意圖,從圖中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控制的

B.基因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

C.若基因②不表達,則基因③和④也不表達

D.若產生鳥氨酸依賴突變型脈孢霉,則可能是基因①發生突變

學生能想到這道習題,說明已經懂得舉一反三,學會將原有知識重新組合,并重新發現其使用價值,即學生已經具有創新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世紀的要求。課堂教學既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又是培養這些能力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變式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這些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變式訓練提高教學效率,進而培養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常孝.生物教學中變式訓練的設計[J].中國教研交流,2007,12:16-17.

[2]吳昊薇.變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M].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陸昱.談生物學學習中學生必備的三種能力[J].生物學教學,2005,30(6):13-14.

猜你喜歡
學科能力變式訓練高中生物
試論依托中學生物課程發展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整體認知”思維與高三歷史復習
探討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的變式訓練
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綠色生物實驗
數學教學中的變式訓練探析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實現學科能力生根
變式訓練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