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入史傳”的探究

2017-03-02 23:38鄭辰霽
儷人·教師版 2016年19期
關鍵詞:史傳客觀性史實

鄭辰霽

【摘要】史傳文學是兼具歷史科學與文學藝術的歷史文學,既重視史實的真實記錄,也追求文學的審美情志。詩歌作為抒情表意的重要文學形式,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感情的文學體裁”。詩歌進入史傳文學無疑為其“文學性”增添了一抹色彩,是豐富史傳內容和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值得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將以《史記》等史傳為例,對史傳中詩歌的種類、出現原因、特征和作用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對“詩入史傳”這一現象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詩歌史傳文學詩入史傳

一、入史傳詩歌的種類

(一)傳中人物所作詩歌

1.例子

以《史記》為例,這部傳記中記載的人物所作的詩歌許多膾炙人口,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钝蛳赂琛分小坝葙庥葙饽稳艉巍币痪涑蔀榍Ч沤^唱,項羽將自己的一腔悲憤痛惋和男兒柔情在這短短的七個字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劉邦的《大風歌》中,“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將劉邦功成名就后歸故里的自豪感和心中感慨充分地體現出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則將他身居高位的憂慮和危機感充分表達,幾句話勾勒出了平民出身帝王的典型心態。

2.作用

史傳中引用當事人所作詩歌,是作者最直觀地向讀者展現史傳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所處情景心境的途徑。傳中人物所作詩歌作為第一手史料,它們以特殊的文學形式,在寥寥數句的第一人稱敘述中全方面展現人物和故事。

(二)民間歌謠

1.種類

(1)時政歌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記載了《淮南王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备柚{以比興手法,和諧、淸麗、形象的語言,借布和粟兩種事物托情,生動勾勒出皇家骨肉相殘之情狀。大權在手的皇帝與同父同母的兄弟水火不相容,為權力而自相殘殺,這情形令老百姓心戰膽寒,有感而生的他們唱出了千古不朽的歌謠。

(2)兒歌

童謠兒歌一般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易于傳播,直觀地表現了時代背景。部分兒歌也包含了時政歌的特征,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時政的看法以及對政治人物的歌頌和批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用于史傳文學中不僅可以活躍文風,也可對記敘的史實起照應作用。

2.作用

(1)以謠證事

史傳中引用民間歌謠的最大的作用是“以謠證事”。史傳記敘者一般是以史家、文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記錄,而民謠客觀性和真實性是史傳文學的基本特征,對于史料真實性的要求較高。史傳中引用民間歌謠,可以起以歌謠印證記敘的史詩,增強史傳記敘真實性的說服力。

(2)評論或預言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秦朝初年的一首童謠——“亡秦者,胡也?!鼻厥蓟收J為“胡”指的是胡人,卻沒想到指的是自己的兒子胡亥。最后人算不如天算,預言成真,秦朝二世而亡。這首童謠在《史記》中的引用使其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同時體現了史家立場——秦朝滅亡是歷史之必然。由此例子可以看出,史傳中引用民謠進行對史事的預言或評論,可以充實敘述的內容,使描寫形式多元化,增添別樣的色彩,引發讀者的興趣。

(三)引用

1.傳中人物引用

例如在《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傳》中,東方朔引用了《詩經》中詩句——“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云‘營營青蠅,止于蕃。愷悌君子,無心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睎|方朔引用詩句,將臨終前對武帝勿聽信讒言殷切的盼望生動地展現出來,《詩經》中固有的比興用法使史傳中人物的心境在寥寥幾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史傳作者引用

例如《史記·孔子世家》中引用了《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就是司馬遷贊頌孔子的品行才學像高山一般令人仰視,他的所作所為已成為是人的行為標準。史傳作者引用《詩經》中詩句,是為了更形象生動地展現史傳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簡潔明了地敘事,例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寥寥八個字就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讀者感受到孔子品行之高。

二、入史傳詩歌的出現原因

(一)文學性之必然

“詩入史傳”是文學自覺的表現。史傳文學不是對史實生硬呆板地復制,而是用文學的形式將史實生動地闡述出來。用多種形式展現歷史,會使敘述更加生動、富有感染力。

(二)詩歌表意的優點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特別是民謠朗朗上口、淺顯易懂、富有感染力的優點使得相比呆板地敘述,適當地加入詩歌成為為史傳文學增添生命力的捷徑,是史傳文學文學性的體現。

(三)主觀立場、態度表達的需要

雖然史傳文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不容撼動,但單純對史實進行的復制性敘述是缺乏靈魂和情感的,史傳的記敘可以看出史家的主觀立場和態度。詩歌中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史傳中對詩歌的選取和運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史家的立場和態度。

三、入史傳詩歌的特征

(一)客觀性

作為史傳文學中的一部分,入史傳之詩歌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容忽視。詩歌的表達形式和內容雖然會有夸張甚至虛構的成分,但總的來說詩歌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史傳文學中的詩歌也是源于歷史,反映史實的。

(二)主觀性

前文講到詩歌的特點有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以及蘊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這也就決定了詩歌中蘊含豐富的主觀情感。例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边@首童謠中,百姓對董卓的痛恨顯露無疑。

(三)藝術性

詩歌不僅蘊含強烈的情感,還包含豐富的表達方式。從《詩經》中典型的“賦、比、興”起,到夸張、象征等,這些表達方式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性。同時詩歌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使其極富藝術性。

四、詩入史傳的作用

詩入史傳是一個雙向作用的表現,詩歌和史傳互相印證并增強表達效果。史家在敘事過程中,大多數都是將詩歌民謠作為與史實互證的材料來使用,以詩證事和以事證詩都是充實史傳文學的重要手段。

(一)以詩證事

詩歌在史傳中出現,無論是史傳中人物、老百姓創作的詩篇民歌,還是史傳作者引用詩經中的詩句,都是對所記敘史實的補充和印證。詩歌的引入是作者從另一個角度闡述歷史,從而增強記敘的真實性和說服力的重要手段。詩歌獨特的表達形式和表達效果在增強史傳文學性和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強其客觀性。

(二)以事證詩

詩歌特殊的表達形式即短小的篇幅決定了其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向讀者描述詩中表達之情狀和情志的來龍去脈,因而將詩歌放入這一時代的史料中,便可以使讀者明了詩中字句由何而生。將詩歌放置于時代背景中,克服因其篇幅短小無法鴻篇展現史實的缺陷。同時,用具體地史實來印證詩歌,也能使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境地和情感。以事證詩,不僅證明詩歌的真實性,也印證詩歌情感之強烈。

五、總結

詩入史傳促使了史傳文學表達形式和內容的豐富,對增強史傳文學的客觀性和文學性的作用可見一斑。史傳文學中詩歌運用的特征和發展值得深入探究。

猜你喜歡
史傳客觀性史實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撈:有個小白律師溫暖了涼薄
客觀性與解釋
實現“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從讀者角度看史傳文學中虛構存在的合理性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對八路軍留守兵團幾則史實的考證
中國工農紅軍第17軍史實考
關于朝鮮戰爭的若干史實考察
關于若干史實的考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