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經濟帶:重塑中國區域發展戰略

2017-03-03 17:53孫久文孫翔宇
現代管理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重塑經濟帶

孫久文+孫翔宇

摘要:“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戰略的明確提出,表明經濟帶模式成為中國區域開發在空間格局上的重大創新。文章分析了經濟帶的研究背景、一些認識的誤區,總結了中國經濟帶的發展概況。提出重塑以經濟帶為支撐的新型區域發展戰略,包括培育經濟帶、構建倒“?仔”型國土開發格局,構建海陸統籌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區域一體化,優化產業分工布局。展望未來,中國要培育更多經濟帶,構建區域開發的完整骨架。

關鍵詞:經濟帶;重塑;區域戰略;國土開發空間

一、 引言

隨著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區域間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強,為經濟帶的形成提供了現實基礎。與此同時,過往國土空間開發戰略的不足之處逐漸顯現?!八拇蟀鍓K”的劃分以行政區劃為依據,但中國行政區和經濟區并不吻合,因此不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區域開發潛力。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戰略相繼提出,經濟帶成為中國區域空間開發過程中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新理念。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經濟帶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楊鳳、秦書生(2007)對經濟帶的理論溯源、內涵闡釋進行了研究;韓增林、楊蔭凱等(2000)提出了經濟帶的生命周期理論;陳修穎(2007)分析了長江經濟帶形成的基礎和演化特征;周玉龍、孫久文(2015)探討了經濟帶增長的宏觀框架和微觀基礎;胡鞍鋼、周紹杰等(2015)提出“三大支撐帶”將成為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大戰略,是中國未來長期的區域發展戰略。上述研究從多個角度特別是理論層面對經濟帶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經濟帶作為中國區域發展的創新模式,是拓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的重點,應明確其對于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梳理,擬對中國經濟帶的研究現狀,經濟帶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關系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探討。

二、 經濟帶的研究現狀

1. 研究背景。2009年,世界銀行發布了重要報告《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區域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地區發展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需要創新符合時代要求的區域發展模式。隨著社會各界對區域開放的認識不斷加深,除了縮小區域差距,區域發展戰略更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不同于過去提出的區域均衡發展。區域均衡發展注重通過政策、規劃等實現資源配置向特定地區的偏倚,從而縮小區域差距。區域協調發展更強調地區間的分工與協作,通過市場的力量實現共同發展。通過“三大經濟帶”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未來長期的區域發展大戰略。

距離一直是制約區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交通設施的效率會影響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速度和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因此改革開放后中國區域合作的空間范圍局限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范疇。近年來中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絡建成,以及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打破了空間因素的限制,為在更大地理范圍開展區域合作提供了可能。將來隨著中國地區間交通可通達性不斷提高,經濟帶會在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 中國經濟帶的發展概況。目前,中國的三大經濟帶已經基本成型,覆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三大經濟帶范圍內容納的人口、經濟體量在全國來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一帶一路”?!耙粠б宦贰敝卮髴鹇园ā敖z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包括30個國家,人口22億人,GDP總規模16萬億美元。覆蓋的國內省份以中西部地區為主,在中國過去的經濟地理格局中處于劣勢地位,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對接歐、亞、非國家展開經濟交流和經貿合作,充分發揮地緣優勢。

(2)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承東啟西、對接“一帶一路”的核心經濟帶,包括11個?。ㄊ校?,人口約6億,GDP總量占到全國的四成。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個國家級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兩個區域性性城市群。

(3)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地域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總人口超過1億人,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以上,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區域,輻射山東、遼寧。作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是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

(4)經濟帶之間的聯系。三大經濟帶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間存在緊密聯系。比如長三角城市群是連接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長三角的港口優勢和外向型經濟特點,決定了其在海上絲路中成為對外交流的橋頭堡,同時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長三角也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輻射帶動9省2市的發展,這將極大拓展海上絲路的腹地,提升國際經濟合作的深度,也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對接東盟,接受來自海外的資源、信息等。

3. 對經濟帶認識的誤區。經濟帶概念出現的時間不長,國內外對經濟帶尚無十分系統的研究,造成不少人對經濟帶的認識產生偏差。對于這些誤區,要予以糾正,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達成共識,建設好中國的經濟帶。

(1)經濟帶是單純的區域開發戰略。經濟帶無疑具有區域開發戰略的屬性,但對經濟帶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此。三大經濟帶是統籌規劃全國經濟空間格局后,頂層設計的國家戰略。本質上來講,要以三大經濟帶為引領,支撐起中國“三縱兩橫”的空間戰略格局,因此要賦予經濟帶國家屬性,如果單純將其理解為區域開發戰略,則是低估了其地位。比如“一帶一路”對內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對外提供了中國同歐、亞、非諸多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的平臺,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級頂層戰略。

(2)經濟帶必然是帶狀經濟體。一提到經濟帶,有人會糾結于它必須是帶狀的經濟體。其實,經濟帶的核心并不在于空間形態,而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區域間的經濟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經濟帶一般以幾個發達城市為核心,把發展軸上的幾個城市群串聯起來,聯合周圍的不同層次的其它城市和城鎮,形成區域城市間和產業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等聯系,在此基礎上形成地域分工和產業合作,發揮集聚和輻射效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所謂的“帶”,無論是交通帶還是流域帶,本質是提供一個利于區域間展開合作交流的平臺。

(3)經濟帶是區域政策的具體體現。經濟帶的實質是要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逐步實現區域一體化,更注重依靠市場的力量。某些地方把國家推動的經濟帶戰略視為一個向上級要政策的機會,強調自身在經濟帶中具有某種特殊的地位,不在經濟帶內的地區也會努力找機會使自己納入經濟帶范圍內,從而在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中受益。應該說,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偏離了經濟帶建設的初衷。經濟帶的目的要建立一種新的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構建一系列創新驅動的機制體制,實現各地區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整體利益最大化,如果各地方把眼光局限于一己之利,就會加劇地區間的競爭與對立關系,難以實現各地區的共同增長。

三、 重塑以經濟帶為支撐的新型區域發展戰略

未來培育經濟帶,重塑中國經濟地理,能夠協調區域發展,推動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進而推動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轉變。

1. 構建倒“?仔”型國土開發戰略格局。中國已經形成了T型國土開發戰略格局,其中,“一豎”為沿海發展軸帶,“一橫”為長江經濟帶。為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倒“?仔”型國土開發新格局?!把睾R回Q”串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長極,是倒“”型結構的核心部分;作為“內陸一橫”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實力較弱,是未來重點發展的區域;“沿江一橫”長江經濟帶是東西向聯接的紐帶,并對接“一帶一路”。倒“”型國土開發戰略格局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到一起,并且不同于過去單純的區域政策支持,更加強調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區域協調發展,符合經濟新常態下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的要求,將構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2. 構建海陸統籌開放新格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沿海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未來在進一步提升沿海開放、向東開放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推動內陸開放、向西開放,打造“東西兩翼張開、海陸并舉”的全方位開放戰略,而“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中國布局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目前,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面臨拐點,國內國外環境出現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沿海開放紅利不斷減少,經濟發展呈現“東慢西快”的區域特征;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發生了空前變化,在能源安全和歐亞合作問題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并承擔更多責任。在這種形勢下,向西開放,推進“一帶一路”,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耙粠б宦贰睉鹇詫⑸羁逃绊懳磥頂凳曛袊慕洕l展,對外將改變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擺脫沿海開放戰略中所處的低附加值地位,占據行業高端、龍頭地位,形成以為我主的對外開放格局,提升國際影響力;對內將改變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廣大中西部地區由內陸變成開放前沿,地緣優勢逐步顯現,培育出一批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形成區域協調、多極化發展的空間格局。

3. 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地方保護、行政分割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在很多跨地區的經濟活動中市場化基礎薄弱,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影響了經濟發展效率,通過經濟帶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過往的區域政策很多是地方謀取本地利益的結果,經濟帶可以打破行政區劃,展開區域合作。通過頂層設計、長遠規劃提高經濟帶所轄區域的治理效率,建立完善的區域協調制度,在地區間展開橫向合作,成立官方、非官方組織就具體事務展開縱向合作,推動經濟帶各區域實現產業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提高經濟發展潛力。

4. 優化產業分工布局,完善區域協作。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同構現象十分明顯,培育經濟帶有助于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完善分工協作。經濟帶內的城市在整個城市體系中地位不同,應遵循產業結構梯層分布的原則,承擔不同功能??偟膩碚f,產業結構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的路徑演化發展,中心區域的產業結構以金融、管理、科技創新等為主,各區域根據各自的發展水平和要素稟賦,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四、 未來愿景:培育更多經濟帶

經濟帶在中國尚屬于新興概念,作為國家層面的宏觀戰略規劃,經濟帶是未來中國長期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現有的三大戰略還不足以支撐起整個中國的國土空間,將來要立足實踐,培育更多經濟帶,構成中國區域經濟開發的骨架和支撐,使之更豐滿、更立體化,真正做到將全國各區域聯系起來,推進交通、產業、市場等方面的全國一體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 珠江—西江經濟帶。2014年7月,《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珠江—西江經濟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珠江—西江經濟帶以珠江—西江主干流區域為軸帶,以廣州、南寧為雙中心,橫跨廣東、廣西兩省,上聯貴州、云南,下通港澳,實現了我國大西南和華南沿海地區以及東盟的有效對接,通過對廣東省產業的優化、轉移來帶動西南地區發展。

2. 東北—環渤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是中國北方的核心地帶,而東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產業振興的重點區域。中國高鐵網絡不斷完善,煙大海底隧道的修建,都將加強東北和環渤海地區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構建一條東北-環渤海經濟帶,有利于首都經濟圈輻射帶動更大范圍的區域發展,也有助于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接受先進的技術、體制和管理經驗,完成自身轉型。

3. 黃河經濟帶。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理應構建一條以黃河為主軸黃河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珠江-西江經濟帶撐起了南方的發展骨架,相比之下北方地區略顯單薄,出現了明顯的洼地,不利于中國經濟、產業從南到北的梯度輻射和轉移。培育黃河經濟帶,能夠完成中國區域發展大戰略整體框架的構建,使“一帶一路”和首都經濟圈、山東沿海地區有效對接,使之與長江經濟帶遙相呼應,成為北方區域開放的脊梁。

4. 構建以經濟帶為骨架的國土空間格局。上述三條經濟帶的構建,結合已有的三大支撐帶,將重塑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屆時中國會形成新型“三橫兩縱”的空間格局,各地區通過經濟帶串聯,實現互聯互通、協調發展。各條經濟帶的定位、關系如表1所示。

建成上述六條經濟帶,我國的國土空間格局將形成清晰的“三橫兩縱”結構,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西部“一縱”,東北—環渤海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東部“一縱”。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經濟帶作為重要戰略支撐,分別在南北方對接東西“兩縱”,構成最關鍵的“兩橫”。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區域增長極,輻射北方腹地。珠江—西江經濟帶作為南端“一橫”,進一步加深“兩縱”的聯系,使這一以經濟帶為核心的骨架更加完整。如此一來,中國各大經濟板塊之間都會形成實質上的聯系,不同特點、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互通有無,將促進我國協調發展。同時在西面、東南、東北三個方向和國外全方位對接,構建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充分發揮內陸地區的地緣優勢,有利于沿海和內陸地區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鳳,秦書生.城市經濟帶的理論問題[J].城市問題,2007,(5).

[2] 韓增林,楊蔭凱,張文嘗,尤飛.交通經濟帶的基礎理論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學,2000,(4).

[3] 陳修穎.長江經濟帶空間結構演化及重組[J].地理學報,2007,(12).

[4] 周玉龍,孫久文.經濟帶增長理論的宏觀框架與微觀基礎[J].中州學刊,2015,(9).

[5] 胡鞍鋼,周紹杰,魯鈺鋒,地力夏提·吾布力.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從1.0版到4.0版[J].經濟地理,2015,(12).

[6] 陳瑛.特大城市CBD系統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2.

[7] 章志剛.現代物流與城市群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5.

[8] 張圣忠.物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D].長安:長安大學學位論文,2006.

[9] 王春才.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07.

[10] 劉志迎.基于效率理論的高技術產業增長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6.

[11] 劉天東.城際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群空間組織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07.

[12] 郭鳳城.產業群、城市群的耦合與區域經濟發展[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8.

[13] 楊春河.現代物流產業集群形成和演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08.

[14] 袁銳.我國高技術產業區域效率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調整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優化研究”(項目號:10ZD&023)。

作者簡介:孫久文(1956-),男,滿族,北京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孫翔宇(1990-),男,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理論與區域政策。

收稿日期:2017-01-11。

猜你喜歡
重塑經濟帶
“雙減”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輯:我們的“重塑”
麥田守望
重塑未來
撞色拼接
數字營銷20年
“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潛力分析
長江經濟帶主要城市經濟數據排行榜
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靠城市群帶動
傳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報國務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