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效益分析

2017-03-15 01:54唐立國寧安市環境監察大隊黑龍江寧安157400
黑龍江環境通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管理站白樺本區

唐立國(寧安市環境監察大隊 黑龍江 寧安 157400)

1 前言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張廣才嶺中段東坡,濕地公園在小北湖林場施業區內濕地面積較大。由于本區地處火山噴發的玄武巖地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因此這些濕地在維護本區生態系統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林場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水禽種類多,數量大,成為鳥類的天堂。本區也是我國中華秋沙鴨最重要的繁殖、棲息地,每年在此停棲的中華秋沙鴨達幾十只。濕地在維系本區生態環境、降解污染、防洪蓄水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退耕還濕和濕地恢復,逐步恢復濕地功能,既保護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又滿足了保護區動植物資源的生態需求,使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探索出一條濕地合理利用的途徑,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全省退耕還濕及生態建設樹立典范。

2 工程概況

總投資779.25萬元,建設地點寧安市沙蘭鎮北部小北湖林場內,總占地面積為8571.4m2。項目包括濕地保護、濕地監測和管理站建設、科研及監測配套設備、設施等。具體建設內容:建濕地監測站、野生動物救護站、管理站、宣教站各1處,建設濕地綜合辦公樓1棟,500m2,實施退耕20hm2,種植本地草種,恢復濕地功能,配備必要的防火、科研、通訊等設備。

3 建設方案

3.1 項目選址方案

3.1.1 管理站選址方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標準《公園建設工程設計標準》中關于站址選址原則,以及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建設要求,本著便于交通、信息通暢、利于管理和宣傳群眾的精神。按照項目區自然地理條件和交通條件、水資源、動植物資源分布和類型,及其現階段濕地保護、恢復的現實需要(建設內容和任務),在哈拉門建立1個面積為300㎡的管理站。

3.1.2 野生動物救護站、疫源疫病監測站、濕地監測站及鳥類環志站選址方案

(1)野生動物救護站

擬建在交通比較便利的蒼鷺島。這里是鳥類遷徙季節的最集中區,也是瀕危水鳥中華秋沙鴨的主要棲息地;便于受傷水鳥的就地救護和治療。

(2)濕地監測站

在保護區管理局建設濕地監測站,便于資料的匯總和處理,并且可及時與上級監測部門進行溝通。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下設4個水文監測點,位置分別在蛤蟆河、哈拉河、魚渲泡和大柳樹河;在管理局和白樺川管理站各設1個氣象監測點,在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的典型區域設管護點4個(與疫源疫病監測點共建)。

(3)鳥類環志站

白樺川濕地公園位于東部山區南部,森林和濕地面積均較大,每年春秋季節在此停棲的鳥類達數百萬只,白樺川管理站的濕地和林地均有分布,并且人為干擾較少,是進行鳥類環志的理想場所。因此在白樺川建鳥類環志站,可與白樺川管理站共同建設,并配備必要的環志設備。

3.1.3 保護管理設施選址方案

(1)宣傳牌與解說性標牌

公園設置宣傳牌與解說性標牌是向公眾宣傳保護區及其有關知識和管理規定的需要。在公園外圍人為活動比較頻繁的路口和旅游路線上,設立宣傳牌與解說性標牌(鋼混)。

(2)瞭望塔

在每一個管理站建瞭望塔 1座。選址地勢相對較高、視野開闊之處,在保護站站址附近,以便于管理。

(3)濕地管理局辦公室和宣教館建設工程設施選址方案

辦公室和宣教館應建在交通便利,人口較多,有利于開展宣教活動的地點。根據公園的實際情況,將宣教館建在公園管理局所在地白樺川,與公園管理局整體規劃,同步設計,建筑風格保持一致。

3.2 項目建設技術路線與工藝流程

3.2.1 濕地恢復技術路線

白樺川濕地屬森林濕地。但由于周邊地區農業開發,導致區域內濕地發生極大變化,濕地萎縮、功能減退。濕地恢復的技術路線就是采取措施將現有濕地保護起來,而本區濕地保護的重點是保護水源、恢復濕地植被和濕地功能。

3.2.2 科研監測技術路線

白樺川濕地公園是2013年批建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各項基礎尚不完備,監測體系尚未建立,各項監測工作剛剛起步,而濕地生態系統變化的監測工作又是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及合理利用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大建設力度。

白樺川濕地監測工程建設旨在建立濕地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及其信息網絡,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野生動植物的消長動態,掌握濕地生態功能的動態變化,面積恢復與喪失的水平和不同時空過程中的變化態勢,分析其變化導因,揭示其演變機制,為有效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濕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其技術路線如圖1。

監測指標:主要監測對時間與擾動敏感的因子,在此首選濕地面積、濕地水量、水質狀況、水深、水化學類型等。

濕地水文監測指標:蛤蟆河、哈拉河等河流流量、水位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濕地水質監測指標:N、P、重金屬、水溫、透明度、氧濃度、pH、浮游生物、水生生物、沉水植物等。

濕地野生動物監測:監測對象是在濕地生境中生存的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等;以中華秋沙鴨、丹頂鶴、大天鵝等國家級重點保護水鳥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獲得種群數量、分布格局等信息。珍稀動物的種群數量、種群結構、分布、遷徙、繁殖、群落組成及變化。

3.2.3 宣傳教育技術路線

濕地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公益事業,涉及公園周邊的多個部門,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畫、宣傳單、宣傳牌及培訓等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濕地的重要作用和保護濕地的重要意義,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濕地保護事業的氛圍。

圖1 濕地恢復及資源監測技術路線框圖

針對不同的對象開展相應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公園地處林區,首先要對廣大林業職工及家屬進行宣傳和培訓,利用廣播和電視播放一些環境和濕地保護的宣傳片,利用節假日到各林場進行環保宣傳,同時聘請有關專家,組織舉辦培訓活動,開展對公園工作人員的培訓;使濕地保護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公園與全場職工和家屬簽署濕地保護協議,使濕地保護成為全場職工和家屬的自覺行動。

利用節假日和旅游旺季,到鏡泊湖和地下森林旅游區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活動,同時制作一些宣傳牌放置在公園路口和旅游景區醒目處,向游人宣傳濕地的作用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提高游人的環保意識。

收集各種資料和圖片,編制保護區宣傳材料和制作光盤,開展宣傳活動,利用“愛鳥周”、“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等在寧安市及鏡泊湖景區開展以濕地和鳥類保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4 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措施

4.1 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實行污染控制

(1)嚴格保護要求,增強保護意識。凡進入濕地公園區的人員必須首先接受環保知識教育。開展普及科學知識,宣傳保護環境,以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2)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質量、污染排放以及環境樣品等環境標準的規定,把環保工作列為濕地公園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強化環境質量責任制。

(3)逐步加大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力度。強化建設項目環保第一審批權的地位,新、擴、改建項目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待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后方可組織實施。

(4)委托環保部門對保護區特別是旅游區內的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及時改進保護措施。

(5)保護區內應消除或減輕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噪音超過國家標準的車輛限制進入保護區內;駛入保護區內的機動車輛,喇叭應符合噪音限制規定,應安裝廢氣凈化裝置及消聲器。

4.2 綠化美化

管理局、站、點周圍應種植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草樹木,布局上考慮園林設計,點、線、面結合,人工綠化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

4.3 三廢處理

(1)生活廢水

生活廢水必須經過生物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再排入濕地。

(2)廢棄物

在濕地公園內設置宣傳、指示牌,加強文明衛生宣傳。設置垃圾箱,及時清運垃圾、清理垃圾箱,集中對垃圾進行處理,特別是對飼養垃圾進行定點處理。

(3)廢氣

改變濕地公園燃料結構,減少廢氣排放。采用液化氣、電等清潔能源。嚴格控制汽車尾氣污染。駛入保護區的機動車應安裝廢氣凈化裝置。

5 效益分析

5.1 生態效益

白樺川濕地公園地處長白山和小興安嶺的交錯地帶,是黑龍江省生物量最高的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因此,加強公園建設,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功能,將會產生重大的生態效益,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保護物種和生物資源

白樺川濕地公園共有高等植物約694種,其中苔蘚植物29科,58屬,78種,蕨類植物56種,隸屬于18科,32屬,種子植物(裸子和被子植物)560種,隸屬于87科,291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就有8種。本區記錄有脊椎動物379種,占黑龍江省脊椎動物種數的66.0%,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42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4種。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寶貴的濕地生物基因庫。通過退耕還濕工程的實施,濕地將大面積恢復,生態系統將更加完整,人為干擾降低,為鶴類等珍稀鳥類提供更佳的棲息生境。

(2)調節氣候

公園大面積濕地不僅對本身而且對周邊的氣候產生調節作用,改善農田氣候條件。濕地恢復后,將使本區氣候發生明顯變化,風沙天氣減少,降雨量增加。

(3)凈化地表徑流和空氣

地表徑流通過保護區濕地的凈化,將使鏡泊湖水質更加清澈,同時由于大面積濕地吸塵作用,將空氣中的塵土吸附,使本區空氣保持清新,空氣濕度增大。

(4)保持濕地自然生態的穩定

通過白樺川濕地公園建設,使公園生態系統更加完善和穩定,內部結構更加合理,生物種群和生境條件之間的復雜關系更加協調,并為珍稀瀕絕物種的繁殖和保護,為遷徙水禽提供良好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種群數量擴大。

5.2 社會效益

本建設工程是公益性社會事業,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1)提高了人們自然保護意識。

本項目的實施,將加強本區濕地及其野生動植物保護。對于進一步加強濕地公園的宣傳教育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保護濕地及其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人類的生存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提高人們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

(2)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

本項目實施后,將使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促進濕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促進濕地及其野生動植物產業的科學發展,為社會創造財富,為本區人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濕地公園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了生態旅游和休閑的場所,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本項目的實施,將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提供更好的保健游憩場所,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本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帶動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

(3)提高公園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

公園事業的發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本項目的實施,將全面加強小北湖濕地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濕地科研監測能力。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樹立公園的良好對外形象。

〔1〕黑龍江省林業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白樺川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14年3月.

〔2〕牡丹江市環境科學研究所.黑龍江白樺川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環境影響報告表,2014年4月.

猜你喜歡
管理站白樺本區
宿遷市救助管理站:小團隊如何撬動大社會
大連市救助管理站:多個“第一”背后的秘密
白樺生北國
白樺生北國
柴達木盆地及其毗鄰山地植物區系研究
開原市小甸子區多金屬礦成礦期及分帶性研究
托起救助之責 譜寫青春贊歌——記河南省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許帥
俄羅斯見聞:浴血白樺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學解讀(人教版)
白樺的疤痕童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