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專業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改革研究

2017-03-17 09:43李曉煌
財會學習 2017年5期
關鍵詞:會計專業互聯網+互聯網

李曉煌

摘要:在“互聯網+”環境下,面向互聯網數據的教育是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會計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需求進行調研,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構建了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模型主要涵蓋了多個涉及會計專業資源的系統共享模塊,并自上而下從師生交互層、軟件應用層以及物理設施層三個組成部分設計了模型架構。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改革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大數據的出現顛覆了傳統數據管理模式。數據的處理從用戶數據庫轉變到大數據集成,數據規模、數據類型及數據處理更加海量與多樣化,云計算為遠程高負荷及可靠性計算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為資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堅實的信息技術基礎[1-2]。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又為開放教育改革提供了廣泛空間。大數據與教育的結合,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3]。

目前,全國各地的開放教育模式雖然也在逐步改革,但仍存在實踐教學相對薄弱、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等問題[4]。鑒于不同學科有各自的特點,本文僅以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為切入點,以會計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對“互聯網+”環境下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進行設計。

一、“互聯網+”環境下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設計

(一)模型邏輯結構設計

本文設計的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模型的核心模塊主要包含五部分,具體是指會計專業教學中心主模塊、理論知識教育子模塊、實踐及技術資源子模塊、學生實習培訓子模塊以及軟件資源子模塊。

“互聯網+”環境下的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模型將校園網絡系統的中的服務器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部署,形成會計專業協同教學網絡存儲模型中的核心組成元素,不同的教師和學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權限劃分,通過互聯網通信設備或者移動互聯網終端對會計專業教學內容進行獲取和共享[5]。

(二)教學模型架構設計

按照以“互聯網+”指導思想為前提的網絡存儲模型的服務層次,本文設計的“互聯網+”環境下的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主要包括四部分,自上而下分別是師生交互層、軟件應用層以及物理設施層,具體模型架構如圖1所示。

1. 物理設施層

在物理設施層中具有大量的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其中物理設施主要通過“互聯網+”環境的云存儲系統中的基礎設施和相關服務來完成,各教學機構可以定制獲取符合系統模型應用要求的計算機基礎設施。物理設施層的教學資源通過分布式存儲和集中交互共享的模式,被分別存儲到各自教育機構對應的子存儲系統中,由各機構獨自進行管理,但是實行統一的集中共享策略。

2. 軟件應用層

該層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環境下的相關存儲技術的軟件和服務完成,通過網絡傳輸媒介即時的分享會計專業教育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類應用教學軟件,主要涵蓋的種類包括會計類應用軟件、會計專業系統運營維護類軟件以及會計專業環境模擬器等資源,也包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類辦公軟件、技術軟件和多媒體應用軟件。

3. 師生交互層

師生交互層面對的是用戶(通常是教師和學生),會計專業教育中心主模塊將所有教學資源完成匯聚后存儲在網絡存儲虛擬機中,利用虛擬化云存儲技術為教育用戶提供一個獲取相應教育服務的可視化接口,各教育部門和機構的學生和老師首先通過身份認證系統,驗證完畢后使用互聯網或相關的教育類應用軟件對平臺中的各類教育資源進行實時獲取。

(三)實施策略及原則

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多個教育機構部門的協同配合完成,需要多個參與的高職院校完成分布式部署和不同職責劃分。因此,在模型建設方案的具體實施環節中要求各參與部門必須遵守規定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及共同建設的實施策略和基本原則。

1. 總體規劃原則

通過分析會計專業教育系統模型的基本目標和發展思路,詳細制定所設計教育模型的基本功能、各參與教育機構的職責、任務和權限以及具體項目實施的形式、計劃進度以及各種參數標準等相關事宜,確保該模型在滿足其設定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同時兼顧各參與的教育部門和機構的實際客觀利益,使學生和教師能夠享受會計專業教育資源的最大化信息資源共享。

2. 分步實施原則

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模型項目總體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功能實現過程以及資源采集過程,首先需要準備建設和運行項目需要使用到的各類軟硬件基礎設施;同時,構建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模型中心主模塊以及各子模塊的獨自存儲空間,實現教育模型的基本功能;最后對互聯網教育資源進行采集,各教育機構使用遠程上傳的模型對會計專業教學資源進行提交,完成信息共享存儲過程。

3. 共同建設原則

會計專業協同教育中心主模塊和各子模塊獨自存儲空間能夠通過由各教育結構協同構建實現,各教育機構在總體設計標準的基本要求下,根據不同機構部門的需求開展相應的協助工作,各高職院校搭建自己的分布式存儲系統的子模塊,并進行管理控制,從而確保整個會計專業協同教育模型的穩定運行。

二、結論

在“互聯網+”環境下,面向互聯網數據的教育是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會計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需求進行調研,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構建了會計專業協同教學模型。模型主要涵蓋了多個涉及會計專業資源的系統共享模塊,并自上而下從師生交互層、軟件應用層以及物理設施層三個組成部分設計了模型架構。

參考文獻:

[1]湯長勝. 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6(2):12-15.

[2]齊萱, 楊靜. 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相關性研究述評[J].財會通訊,2015(28):62-65.

[3]王家斌. 淺談大數據在會計領域中的應用[J].財會研究,2015(1):42-43.

[4]劉麗娟.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6(12):260-261.

[5]許韻聰.民辦高校會計專業“互聯網+”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科技資訊,2016,14(15):132-132.

猜你喜歡
會計專業互聯網+互聯網
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會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優化策略
會計技能大賽對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分析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