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公共氣象服務》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2017-03-18 22:46尹志聰
學周刊·中旬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互聯網改革課程

尹志聰

摘 要:公共氣象服務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浪潮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公共氣象服務從業者卻仍以單一的氣象學科人才為主,復合型公共氣象服務人才非常緊缺。高校大氣科學專業需要順應形勢,從新時期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和人才需求等方面闡述《公共氣象服務》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并從教師和學生雙方考慮進行教程改革,以培養出更加專業的復合型氣象服務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氣象服務;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37

2015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與此同時,相對封閉且信息化水平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的氣象行業開始遭受來自互聯網的巨大沖擊。與其他行業類似,“互聯網+”對氣象行業的改造,也是從服務端開始的。最顯著的變化是,長期作為公眾獲取氣象信息主要途徑的電視《天氣預報》和手機天氣短信快速地被微博、微信和以“墨跡天氣”為代表的手機端服務取代。2014和2015年,中國氣象局相繼印發了《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和《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期通過監管方式的調整主動適應和引導氣象服務領域出現的巨大變革。過去幾十年,高校大氣科學專業為氣象局、科研院所輸送了大量的業務和科研人才,但是對公共氣象服務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因此,在“互聯網+”浪潮改變公共氣象服務的同時,高校大氣科學的《公共氣象服務》專業課程也應當結合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特點,主動適應和調整,如此才能培養出基礎扎實、專業水準高、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公共氣象服務的復合型人才。

一、新時期的公共氣象服務

(一)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1956年,天氣預報開始通過報紙和廣播電臺公開向社會發布。1980年,我國第一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開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取得巨大成功。這些里程碑式的節點,足以讓氣象人感到驕傲,值得銘記。但是,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建設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惫矚庀蠓兆鳛檎卜阵w系的一部分,開始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公眾氣象服務方面,官方建成了以全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短信、網站、鄉鎮電子顯示屏等)為載體的氣象服務體系。近些年,各種私營和官方的移動端產品豐富了公眾氣象服務的內涵,并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交流。針對專業氣象服務,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曾精確地概括如下:“我國專業氣象服務發展多年,至今還沒有形成一支專業化的氣象服務隊伍,專業氣象服務科技水平不高,服務技術和手段落后?!薄皩I氣象服務不專業”“氣象科技服務沒科技”等問題一直難以有效解決。究其原因,高校長期不重視氣象服務人才的培養,是造成公共氣象服務發展落后于人民群眾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時期公共氣象服務的變化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代化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也在發生轉變。首先,公共氣象服務的傳播方式由傳統媒體逐漸向新媒體轉變。其次,氣象服務從單一的氣象行業信息傳播,逐步轉向為交通、農業、經濟、衛生、旅游等行業提供融合的、嵌入式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服務決策化和公眾化的轉變,使得普通公眾也能夠免費獲得一些專業氣象服務。同時,隨著氣象數據、氣象服務職責向社會開放,氣象服務由行業壟斷到全社會共同參與轉變。氣象服務私營公司近兩年呈爆發式增長,國外的氣象服務公司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登陸中國。

(三)氣象服務人才的需求

公共氣象服務往往涉及防災減災、氣候變化、農業、城市、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衛生等方向,并致力于產生交叉應用,這就要求氣象服務的人員掌握或者了解交叉行業。這種一專多能型氣象人才能夠突破知識面單一、專業結構不合理等局限,以復合型思維進行公共氣象服務,可以更好地為氣象事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建設提供支持,是當下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在“互聯網+”浪潮強烈沖擊氣象服務市場的影響下,優秀氣象服務人才的稀缺性開始表現出來,成為各家私營氣象服務企業爭相獵聘的專業型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氣象局氣象服務人才短缺的現狀。

二、《公共氣象服務》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的大氣科學專業是培養氣象人才的主要陣地,是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當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新形勢下的氣象服務行業變化使得高?!豆矚庀蠓铡氛n程的改革顯得迫在眉睫。

(一)發展本科生教育,注重復合型公共氣象服務人才的培養

氣象服務是一門自然與社會科學相交叉的學科。傳統的氣象類學科教育,基本都是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大多是天氣動力學、大氣物理學、天氣學原理等比較抽象的氣象學知識,注重的是塑造學術和業務型的氣象人才。畢業生中可以從事公共氣象服務的人相對較少,需要用人單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二次培養。因此,有必要在課程設置上加強《公共氣象服務》課程的配置,以適應目前公共氣象的快速發展。

(二)突出研究生教育,注重專業型公共氣象服務人才的培養

2009 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擴招,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進入了結構調整和改革發展的新時期,重心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變。這在公共氣象服務人才培養中更應該有所體現。公共氣象服務就是將抽象的氣象理論,應用于指導生產生活的實踐當中,這不僅需要有廣泛的知識面,更要有深層次的分析、理解和判斷能力,這也是專業型公共氣象服務人才的必備能力之一。

(三)強化教師隊伍教育,注重公共氣象服務人才師資力量的培養

公共氣象服務型人才做到由單一型向復合型人才轉變,還有一個關鍵點是課程教師綜合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如果沒有師資水平的提升,一切都是空話。因此,課程教師要注重脫崗培訓、在職教育、集體研討、外出學習,激發教師的學習性和主動性,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是培養優秀氣象服務人才的基石。

三、《公共氣象服務》課程改革初探

(一)結合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提升課程內容的豐富度

現代化的公共氣象服務,要求從業者除了掌握氣象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農業、工業、商業、經濟、水文、交通、能源、旅游、衛生、建筑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公共氣象服務》專業課程應當具有足夠的課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學習氣象要素與其他相關行業之間的融合點和相互關系,使其具備基本的服務理念和服務能力。

(二)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公共氣象服務這門課程,除了具有專業性以外,更具有社會性。相對于其他氣象專業課,更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注重實踐課時的增加,可以通過結合相關實例分析,讓學生更加具象化掌握公共氣象服務的知識和理念。例如,在進行氣象影視相關課程講解中,教師可以增加氣象影視節目賞析,讓學生充當氣象主播詮釋氣象節目,幫助學生更加具象化地了解天氣預報節目。

(三)動態前沿,跟上新技術的腳步

進入21世紀,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并且每一種新技術都對公共氣象服務迅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傳統的氣象從業人員應接不暇?!豆矚庀蠓铡氛n程也應該與時俱進,讓學生了解最前沿、最先進的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和理念,以及新技術可能對公共氣象服務的影響。在互聯網公眾氣象服務領域,將如何產生優質的內容和各種平臺載體列入授課范圍。課程還應當涉及氣象服務產品的設計和可視化,培養學生對服務品質和用戶體驗的追求。同時,持續關注新技術,尤其是大數據、互聯網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動態,激發學生思考這些新技術將會對公共氣象服務帶來的影響,鼓勵學生在這些方面開展應用實驗。

四、結語

公共氣象服務是中國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面臨著需求不斷增強、要求不斷提高的挑戰,在氣象事業整體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日益顯著?!豆矚庀蠓铡氛n程理應在大氣科學專業課程中凸顯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為培養出更專業、更適應潮流的復合型氣象服務人才提供支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公共氣象服務》課程也應順應潮流,加以創新改革,成為氣象人才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矯梅燕.探索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J].浙江氣象,2009(4):3-6.

[2] 王海君.我國高層次氣象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8.

[3] 朱紅霞,馬曉霞.高校氣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J].農業教育研究,2014(1):41-42.

[4] 邢剛,魏海寧,李西平等.淺談發展公共氣象服務人才戰略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2):478-479.

[責任編輯 馮紅偉]

猜你喜歡
互聯網改革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