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

2017-03-24 22:30伏輝徐四元
求知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教學質量實驗教學

伏輝+徐四元

摘 要:人體斷層解剖學是隨著超聲、CT、MRI 等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醫學影像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當代醫學邁入影像醫學時代的重要標志。文章以長沙醫學院形態學實驗室(以下簡稱“我室”)為例進行分析,以期在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加強實驗室建設,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A

一、陳列室及實驗室優化

我室人體斷層解剖學開設了3間實驗室,并配套了3間陳列室,每間陳列室擁有3具橫、矢、冠狀斷層標本。實驗室配置多媒體投影儀、實驗臺、局部解剖學標本、3D多媒體教學軟件、CT和 MRI圖像素材庫等,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

2016年,我室新建了3D多媒體虛擬實驗室2間,可以一次性容納132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效果。

二、傳統教學模式結合3D多媒體教學

人體斷層解剖學實踐性較強,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因此,長沙醫學院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理論與實驗課時比提高至1∶1.5,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傳統教學以斷層標本加掛圖為主,教師對照標本、掛圖對斷面結構進行講解,然后學生觀察,就不懂的結構進行提問,教師解答?,F結合當代3D多媒體教學,其逼真的圖像、鮮明的色彩和清晰的層次,將觀察的器官、結構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為學生提供多樣的主動學習環境,建立從整體到斷層,再從斷層回歸至整體的斷層思維模式,使學生對人體的層次、結構,器官的位置及毗鄰關系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三、斷層解剖學結合局部解剖學與影像解剖學教學

在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中建立了“斷層解剖與局部解剖、影像解剖三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局部解剖學為基礎、斷層解剖學為重點、影像解剖學為補充的教學理念。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標本是以某一斷面為觀察點,在同一斷面上可能有多個系統的多個局部結構顯示,任何一個器官或局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斷面教學之前,先通過3D多媒體或局部標本回顧局部應用解剖,然后在斷面上講解器官和結構的位置、毗鄰關系,保持各層面的連續性。學生自行觀察,結合正常CT、MRI圖像與斷層標本進行對照學習,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教師在實驗室答疑,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質量。

四、開放實驗室和人體科技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

實驗室、人體科技館的開放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我室實驗室開放時間是在每周二、周四18:30~20:30,人體科技館為周六、周日全天,還會安排教師和學生值班。根據人體斷層解剖學的需要,我室收集了學院附屬醫院斷層影像數字化資料,將所有資料按斷層部位分為頭頸、胸腹、盆、脊柱、四肢五類,建立正常人體斷面數據庫,并且做到及時補充與更新。由于實驗室和人體科技館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影像數字資料,利用界面軟件,構建逼真、三維立體的圖像、鮮明的色彩和清晰的層次,這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總之,在人體斷層解剖教學過程中應貫穿斷層標本與局部結構、影像圖像相結合的原則,構建斷層影像資料數據庫,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避免從斷層標本到斷層標本和從影像到影像,要從斷層標本到CT 、M RI圖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豐春.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解剖學雜志,2006,29(3):397 -398 .

[2]付升旗,苗瑩瑩,范錫印,等. 斷層解剖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解剖學研究,2010,32(1):66-67.

[3]饒利兵,楊懿農,謝正蘭,等.斷層影像解剖學實驗室的建設與思考[J].解剖科學進展,2013,19(5).

[4]陶 晶,郭進學,付升旗,等.強化斷層解剖學教學,為臨床應用打好基礎[J].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7):657 -658 .

猜你喜歡
教學質量實驗教學
LabVIEW下的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創新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基于科學探究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索
網絡與云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線上直播的教學質量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部分)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微課”教學模式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