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連池市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分析

2017-03-24 22:06徐淑華孫麗莉李玉春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2期
關鍵詞:分布特征變異降水

徐淑華++孫麗莉++李玉春

摘要 從降水年內分配、地區分布、年際變化、水分資源變異、水分變異的不利影響等方面對五大連池市的水分資源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分變異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降水;分布特征;變異;不利影響;對策;黑龍江五大連池

中圖分類號 P426.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201-01

水是一種可再生的動態自然資源,大氣降水是水資源的主要部分,是農業水分供應的主要來源,是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因子,直接供給作物生育和產量形成的需要[1-2]。五大連池市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近40年水分資源發生了變異,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旱澇、暴雨、冰雹災害基本有增多趨勢。為此,依據五大連池市氣象局的近40年氣象資料,對水分資源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發展農業生產的對策。

1 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

1.1 時間分布

1.1.1 季節變化。五大連池市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為330.9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冬季(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最少,為19.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4%;春季(3—5月)少于秋季(9—10月),春季平均降水量為62.3 mm,秋季為94.3 mm。85%的降水量集中在生長季5—9月,而該季又是熱量最豐富的季節,即雨熱同季。

1.1.2 月際變化。降水量月際變化明顯,11月至次年3月為特少月,歷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7.7、5.5、3.2、2.7、6.0 mm;4—5月增多,歷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21.8、34.5 mm;6—8月是降水高峰月,歷年6月平均降水量為79.0 mm,7月為137.3 mm,為全年峰值月,8月為114.6 mm;9—10月降水量明顯減少,分別為69.5、24.8 mm。歷年最大降水月出現在1969年8月,為336.9 mm;最小降水月出現在1990年1月、3月和1997年11月,僅為0 mm。

1.1.3 年際變化。五大連池市降水量年際變化差異大。最少降水年為2004年,年降水量僅335.9 mm;最多降水年為1998年,年降水量達781.3 mm。從歷年降水量看,1964年、1967年、1975年、1976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4年、2007年為少雨年,年總降水量在330~400 mm之間;1962年、1969年、1981年、1984年、1987年、1988年、1998年、2003年為多雨年,年總降水量逾625 mm;其中1998年為特多年。

1.2 空間分布

降水的分布除受海陸分布、大氣環流控制外,還明顯受地形影響,五大連池市境內年降水分布差異較大[3-4]。西南的“三平、一建”、西北部的七星泡、嫩江縣白云一帶年降水量最少,在500 mm以下,西南部最少年僅為310 mm;往東北隨著地勢的升高降水量逐漸增多,東北及東部山區年降水量最多,在600 mm以上,最多年份曾達800~900 mm;其余各地在500~600 mm之間。

2 降水的變異分析

2.1 年降水變異

通過分析五大連池市近40年降水總趨勢發現,雖然降水總趨勢是呈下降的趨勢,但變化幅度很小。其中20世紀70年代降雨最少,平均為459.4 mm,其次是20世紀60年代,年平均降雨量為483.4 mm,再次為2001—2006年,年平均降水量為488.0 mm,這40年年降水量最大的是20世紀80年代,年降雨量達到544.6 mm,較90年代的543.2 mm多1.4 mm。

2.2 各季降水變異

對近40年的各季降水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01—2006年冬季降水量較其他年代多,而秋季降水量是各年代最少的,春季降水量增加的最多,大于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多達28.8 mm,遠高于其他年代的春季降雨量,夏季降雨量明顯少于40年平均降雨量,減少的幅度為15.9 mm,是各年代中倒數第2位,僅比70年代平均降水量高23.9 mm。

2.3 降水相對變率

降水相對變率,春季為41.1%,夏季為-4.8%,秋季為 -39.5%,冬季為11.4%,年均為-4.0%,說明夏季、年均降水變化相對比較穩定,春季、秋季降水變化相對較大,易出現旱澇。

3 降水變異的不利影響及農業生產對策

3.1 不利影響

3.1.1 干旱和內澇出現的頻率相對增加。分析各年代干旱和內澇出現的頻率發現,干旱出現的頻率由多到少分別為20世紀70年代(60%)、60年代和90年代(50%)、21世紀以來(43%)、20世紀80年代最少(30%);澇災出現的頻率由多到少分別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20%)、21世紀以來(14%)、20世紀90年代(10%)、60年代(0);旱澇交替型出現的頻率由少到多分別為20世紀70年代(10%)<21世紀以來(29%)<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20%)<20世紀60年代(50%)

3.1.2 局地性暴雨、冰雹災害相對增多。20世紀80年代暴雨次數最多,平均為0.6次;60年代次之,為0.5次;70年代、90年代、21世紀以來相同,均為0.3次。

20世紀60年代冰雹次數最少,平均為0.5次;70年代次數最多,為3.0次;80年代以后逐年代增多,80年代為1.3次,90年代1.4次,21世紀以來為1.7次。

3.2 農業生產對策

由于水分資源的變異,五大連池市出現旱澇、暴雨、冰雹的頻率相對增多,對農作物生育不利[5]。針對降水的變異特征,應當積極采取農業生產對策:一是認識和掌握氣候規律,趨利避害。二是加強災害體系建設,提高抗災防災能力。應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人工增雨防雹的網絡建設,擴大防護規模,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4 參考文獻

[1] 李全勝.中國亞熱帶東西部山區熱量和水分資源的比較分析及其對農業布局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0(2):104-109.

[2] 徐敏,徐經緯,徐樂,等.水稻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及影響分析:以江蘇稻區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6(18):142-150.

[3] 李月英,謝莉莉,曹秀芝,等.氣候變化對黑龍港流域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8):325.

[4] 段佩華,李曉光.朝陽地區農業水文氣象資源特點及開發利用探討[J].地下水,2009(5):107-108.

[5] 許崇海,羅勇,徐影.全球氣候模式對中國降水分布時空特征的評估和預估[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398-404.

猜你喜歡
分布特征變異降水
DSC1型稱重式降水傳感器觀測數據對比分析
降水對新鄭市大氣污染的濕沉降特征
翁源縣1971—2015年降水氣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賓縣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
嶺南地區冠心病中醫證型及證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五壘島灣海域石油烴分布特征
變異的蚊子
池塘淤泥氮營養物質分布特征研究
病毒的變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