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及對策建議

2017-04-26 00:04方大春王海晨
對外經貿 2017年3期
關鍵詞:機理人才培養

方大春++王海晨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產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通過總結產業融合、產業結構軟化、生產方式變革、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高校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通識教育基礎上推進專業教育,學科融合基礎上培養創新人才,面向產業鏈設置專業群,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跨學科融合;機理;產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140-02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技術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影響人力資源的需求結構[1]。溫曉慧等(2012)指出高校要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實現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有效對接和最優匹配[2]。吳文清等(2013)認為地方高校更要主動進行學科結構調整,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3]?,F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呈現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兩種明顯趨勢,產業結構變化新特征要求高校轉變人才培養方式。

一、產業融合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隨著產業升級以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產業間邊界愈趨模糊,產業融合已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致使產業間邊界模糊[4]。產業融合不僅表現為第二、三產業向第一產業滲透,更多為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的滲透。第三產業向農業融合,出現旅游農業等新興產業,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拓展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同時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豐富多方面知識?!盎ヂ摼W+”農業將從“空間、時間、成本、安全、個性化”五個角度全面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與產品經營模式。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的滲透,產生制造業企業的內部服務和相關的外部服務。內部服務包括產品開發和協調、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法律及金融服務等;外部服務包括融資、運輸、安裝、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和維護等。由此,相關服務也需要企業具備大量專業技術和市場經營等技能兼備的人才。產業融合催生的新興產業內產品技術融合的增多與加速,對從業人員在知識的交叉運用與創新、團隊協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5]。

二、產業結構軟化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推動各產業間建立起以知識、技術為核心的新的內在關系,日本學者天田地龍一郎將此現象定義為產業結構軟化,實質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減少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投入,增加腦力勞動和知識投入[6]。產業結構軟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服務化”,表現為第三產業(軟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二是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經濟服務化表現為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經濟服務化首先是產業結構服務化,其次是生產型產業的服務化,最后是服務型經濟的形成。特別是生產型產業的服務化改變了這些產業的單純生產特點,是制造企業的戰略轉型和服務創新。它使企業的收入來源從有形的產品拓展到無形的服務,它延伸了制造業的價值鏈,促進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反映了服務活動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滲透。生產型產業服務化也就是制造業服務化,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重要著力點是促進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通過深度合作,使制造企業能夠進一步涉足工業設計、制造、維護、營銷、培訓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從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企業的戰略轉型。因此,制造業服務化要求員工既懂生產制造、又懂商務知識,既精通制造技術、又熟悉服務流程的復合型人才。

三、生產方式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21世紀以來,人類進入到了工業40時代。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突破了傳統的行業界限,催生出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的價值網絡,重組產業鏈分工?!肮I40”將促進生產方式進行深刻變革,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生產模式,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在工業40時代,人才培養更加強調基礎化、綜合化、個性化、實踐化,形成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相對于工業30自動化生產模式而言,工業40智能化生產模式可以把工人從單調、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員工將從簡單執行操作轉化為更為復雜集成處理上,而且在一線生產的員工對產品的判斷和馬上作決策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第一線接觸生產資源和市場信息資源的人要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對員工的組織、溝通等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工業40時代,企業一是需要交叉人才,這類人才通曉機械工程等傳統工程學科以及信息、計算學科相關知識,成為企業的 “數字一機械”工程師;二是需要數據科學家,主要從事的工作包括統計、數據工程、模式識別與學習、先進計算、不確定性建模、數據管理以及可視化等;三是需要用戶界面專家,在人機互動的工業設計領域,用戶界面專家能夠根據產出目標,高效整合所需投入的最低硬件和軟件資源,或者最小化機器設備的購置,并實現目標。這些人才培養要求打破了高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若想更好地發展工業40,在人才培養上需打破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壁壘。

四、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在企業推出一種新產品后,即使其他經營策略不改變,開始也能賣得很火,但隨著仿制品的迅速出現,新產品的銷售便會下降。為了創新成果不易被其他企業模仿,企業可采取融合創新的方式。融合創新是對熊彼特“創新”要素的有機組合。與傳統創新相比,融合創新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創新,在時間上更加關注創新效果以及競爭力的持續性,并產生新的核心競爭力。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創新公司20強第2名的3M公司,其創新模式就是典型的融合創新,目前仍保持較強競爭力。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源泉,當今世界,學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成果大多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匯聚的結果。但實施創新驅動不能對人才資源生拉硬引,不僅需要多層次、系統化鏈接配套的專業技術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協同能力,能夠駕馭“政產學研資介”戰略合作的復合型人才。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是保增長的新引擎。

五、高校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一)通識教育基礎上推進專業教育

“互聯網+”和“工業40”時代的到來,迫切要求高校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各專業之間應彼此相互滲透,在通識教育基礎上推進專業教育,并進行跨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培養適應“互聯網+”和“工業40”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二)學科融合基礎上培養創新人才

科學逐漸分化為精細的專門學科,往往會導致對自然界難以抽象綜合,難以真正認識自然現象內在的聯系[8]?,F代科學技術發明成果大都產生于交叉或跨學科領域,跨學科、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必須通過交叉或跨學科來培養。當下,綜合性大學匯聚不同學科專家學者,更適宜進行學科交叉研究和跨學科人才培養[9]。

(三)面向產業鏈設置專業群

產業發展需要完整產業鏈的推動,產業鏈的各個節點涵蓋各類相關專業,因此,高校應面向相關產業鏈的構成和發展來進行專業設置,增強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出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林,陳書全,韓科技.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協調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5(21):45-51.

[2]溫曉慧,丁三青.論我國高校學科結構調整和優化——基于產業結構動態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2(11):186-189.

[3]吳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與區域經濟轉型適配性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104-109.

[4]聶子龍,李浩.產業融合中的企業戰略思考[J].軟科學,2003(2):80-83.

[5]羅如柏,何海生,曹從軍.面向產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6):17-21.

[6]呂志勝,金雪濤,程靜薇.從中美比較看我國產業結構軟化發展策略[J].經濟研究參考,2011(28):44-51,76.

[7]路甬祥.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中國科學院學,2005(1):58-60.

[8]馬廷奇.產業結構轉型、專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促進[J].中國高等教育,2013(Z3):56-59.

(責任編輯:喬虹劉茜)

猜你喜歡
機理人才培養
煤層氣吸附-解吸機理再認識
霧霾機理之問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球形ADN的吸濕機理
DNTF-CMDB推進劑的燃燒機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