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話舊時打更聲

2017-05-10 20:11
農業知識·百姓新生活 2017年4期
關鍵詞:更夫報時早睡早起

在舊時的廣大城鄉,每到夜幕降臨(大約晚上七時),更樓的鼓聲就會咚咚響起,一慢一快的鼓聲連響三次后,人們便知道,一更(又稱落更)到了。那時一般城市少有鐘表,晚上報時幾乎全靠打更。所以廣大農村城鎮都有更樓與更夫,老百姓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就知道了時間,就知道應該按慣常起床準備做生意,又或者需要趕路趕船,又或者出門打掃耕種。人們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所以打更也就成為一門古老的職業。

說起來,打更最早不是用于報時,而是起源于原始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墻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因為民間傳說,“鬼”通常在晚上才出現,而鬼怕人氣,也怕更聲。不過,對于尋常人家來說,報時的需要肯定遠遠大于驅鬼的需要。所以,打更就漸漸變成專用于報時。各處城鄉也建起了供他們工作用的更樓,更夫從各村鎮挑選,其薪金多由太公祠堂所直轄的田畝收入中支付。更夫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自然是報時,二則是報警,因為當時沒有現代的各種防盜裝置,所以警覺賊人、察覺火災、發現自然災害等等全靠更夫告警。所以更夫還有夜間巡防隊員一樣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鄉村治安保衛工作成員。

更夫外出巡夜打更時手提燈籠,手執打更用木板,因為巡夜的關系,所以通常兩人一組,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除此以外,還有照明用的馬燈,如果是在雨天,還要加上蓑衣、斗笠、水靴等等。打更時兩人搭檔,邊走邊“篤、篤、篤”敲打木板;聲音剛落,更夫大聲呼叫:“天干物燥,注意防火,關緊門戶,小心防盜?!薄傍Q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寒潮來臨,關燈關門!”“早睡早起,鍛煉身體!”等等,根據不同的時令說出不同的警語……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更夫每打一更都是有區別的:

打落更(即戌時,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

打二更(即亥時,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

打三更(即子時,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即丑時,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即寅時,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如“咚——咚!咚!咚!咚!”

為什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代人民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了,“一日之計在于晨”,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

更夫在巡邏中,除用木板敲擊表示多少更外,還口頭報更,如二更、三更……更夫的呼喝聲,多少也給那些偷雞摸狗者以震懾,使他們不敢輕易出手,對維持社會治安起著重要作用。

可能有人會問,當年沒有時鐘,更樓的更夫憑什么計算準確報時時間,其實那時的更樓全靠點燃一炷香,當這炷香燃完,需要兩個小時,就要外出打更了。而有的地方也用銅壺滴漏或沙漏作為計時工具。

雖然更夫非常忙碌,而且工作重要,但仍有人拿更夫開玩笑,有句俗語叫做“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還有“落手打三更”,意指粗心大意把一更打成三更,都是拿更夫開涮。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夫早就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無論是報時還是治安巡邏,都有了現代化的工具去取代。那深夜街頭巷尾的“咚!咚!”聲音,也只能在溯往的片段中去尋找了。 (曾野夫)

猜你喜歡
更夫報時早睡早起
古代為什么要打更?
當一個人變得自律
早睡早起(部級優課)
早睡早起 不易抑郁
感應式報時鬧鐘
報時貓
閑話舊時打更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