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接受美學下的讀者中心論

2017-05-13 13:34趙光婷李碧芳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接受美學

趙光婷+李碧芳

【摘要】“接受美學”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不再強調作者試圖在文中寫出了什么,而是強調讀者實際能從文本中都出來什么,這強烈的彰顯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以《鹿柴》兩個英譯題目為例,進一步闡釋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

【關鍵詞】接受美學;鹿柴;譯文讀者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森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本詩已經被翻譯成300多個英文版本,其中的譯者既包括中國學者也包括國外的學者。對于各個英譯版本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此篇文章主要是運用接受美學理論下的讀者中心論探討關于此詩兩個英譯題目。

《鹿柴》的兩個譯本中,對于題目的翻譯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兩個題目分別是“Deer Park”,“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erness”。第一個題目是“deer park”,咋一看“park”這個詞在這里不合寓意,在英文中指“公園,停車場”,但是筆者在柯林斯詞典中查到的解釋是“A private area of grass and trees around a large country house is referred to as a park”。同時譯者也查詢了鹿柴也就是輞川的地形地貌。輞川,在藍田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堯山間,這里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秀麗的川道。川水自堯關口流出后,蜿蜒流入灞河。古時候,川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環湊漣漪,好像車輛形狀(“輞”指的是車輪外周同輻條相連的圓框),因此叫做“輞川”。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沖,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鐘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拜y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這里的鹿柴確實是有山水,綠草環繞,因此“park”在這里是符合題目的。筆者由此聯想到龐德的《在地鐵站》,整首詩描述的都是發生在地鐵站這一狹小區域發生的事。很多學者認為,鹿柴是王維所居住地名,不能以此作為題目來描繪這一整首詩。筆者在這里將從地理的角度進行闡述為何這里用“deer park”,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旅游景點武夷山,如果按照狹隘的理解,武夷山只是一座山,超出了山的范圍就不是武夷山了。但是武夷山這個名字的輻射范圍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大,武夷山還包括武夷山市,還包括武夷山周邊的一切。因為在地域上具有很強的輻射性,而且根據地形地貌,鹿柴是被大山環繞,因此它的周邊地域都以鹿柴為地理坐標。

第二個題目“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erness”,從中國讀者的角度看,這是最符合中國詩歌語境的題目,但是在這里,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不同。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于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只是把“枯藤”,“老樹”,“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凄涼寂寥的景象,后面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淡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面涂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后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感覺上前后好像并無直接聯系,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仿佛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游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并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西方人重視概念、范疇內涵的明確性,分析歸納的邏輯性,抽象性強.而在中國早在先秦就形成了感悟式直覺方式,偏重于整體、統一、直覺的把握,而忽略了精密的推理、判斷的分析。這樣一來,造成了語義含糊,難以進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來理解其中的意思,沒有精確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義。另一方面,中國的古漢語與英語比較,沒有明顯的人稱,數和時態的變化,表達上不如西方那么精確,因此漢語更加具有模糊性和含蓄性。在以上思維方式和語言的影響下,中國的詩歌創作特別強調一個“悟”字,“頓悟”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境界,不像西詩表現出很強的思辨性。第二個題目就完美的再現了中國詩歌的“悟,意境”。但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卻不知所云。

以上兩個版本的題目,并無好翻譯好壞之分,但是面對受眾時,版本一更受歡迎。從整體上來說,兩個英譯的題目都體現了譯者對于整首詩的理解。對于詩歌而言,每個譯者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譯者應該預見到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世界觀會產生什么樣的沖突。譯者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潛在的文化沖突。這樣接受語讀者才能理解原作者的信息。以接收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其成功的前提條件就是研究和了解接受語的文化。比如,很多專家對楊憲益夫婦所譯的《紅樓夢》和霍克斯所譯的《紅樓夢》進行對比,很多人會發現楊譯本和霍譯本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不同,兩個譯本無好壞之分,霍譯本只是采取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策略。楊譯本只是選擇向作者靠攏,對原語文本負責。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楊譯本是否能為讀者認同,不是那么的重要。至于這一觀點,筆者不敢茍同。對中國文學進行英譯的主要目的是讓廣大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當然其中也存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爭,由于篇幅有限,筆者暫且不論。但是有一點,當前中國還處于弱勢文化,應該認清這個事實,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當時機成熟,應該像楊譯本一樣采取異化的手法,更加完整的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筆者認為當前在把唐詩英譯的過程中,應該堅持采取向譯文讀者靠攏的翻譯策略,以符合接受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 ﹝德﹞漢斯·羅伯特, 姚 斯(Hans Robet Jauss), 著. 顧建光, 等, 譯. 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M].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

[2] 楊 柳, 黃 勁. 歷史視界與翻譯闡釋:以王維的《鹿柴》為例[J]. 中國翻譯, 2010(06).

猜你喜歡
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探析
商標翻譯淺析及本土化的推動力
商標翻譯淺析及本土化的推動力
在接受美學的視角下看對文學作品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戲劇翻譯
俄國形式主義的讀者意識
英伽登的“具體化”理論研究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美人魚》
接受美學視角下Mulan的翻譯研究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文本細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