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2017-05-13 07:14楊鐮鳴李雨聲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構建高職院校

楊鐮鳴+李雨聲

【摘要】高職大學生如何在諸多的社會壓力中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需要自身的心理調節,更離不開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因此,積極探究構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的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構建

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贝髮W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儼然成為時下各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的高職大學生正在或將要面臨來自社會諸多的壓力和挑戰,而他們整體的心理素質狀況又略顯得不盡人意,加之高職院校心理教育素質課程還存在許多問題,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效果令人擔心。因此,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從心理知識宣傳到“救人自救”的狀態,積極探究構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的現實意義

1、高職大學生所要面對社會環境發生快速變化

高等院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職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是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線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將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而高職大學生整體由于入學分數低等原因,綜合素質偏低尤其心理素質也略微偏弱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經濟體制需要改革、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創新驅動、雙向性對外開放戰略需要深入展開等問題都和高職大學生就業密切相關。另外,用人單位所需人才也提出新要求,個人能力不在是人才考核的唯一標準,個人品德、個人抗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協同、人際溝通等也紛紛被大多企業納入了面試環節。為此,社會環境快速發展變化,給高職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高職大學生人生黃金期正與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時間相重疊,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是高職大學未來就創業必備的一項素質。

2、高職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

高職大學生心理素質整體欠佳,概況有以下特點:1、智商高,情商低。有些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弱,不能客觀地了解自己,加之高中學習成績不理想,惡性循環,所以缺乏自信心。2、自制力差,缺乏恒心。一些學生抗挫能力、抗壓力、抗誘力弱,做事情常常朝三暮四,不能持之以恒,缺乏意志力。3、動手能力強,抽象思考力差。喜歡專業技能課,內心抵觸理論課,理論課沒有學習興趣。4、情緒焦慮抑郁,偏執與強迫顯著。擔心自身學業和未來前途,做事好高騖遠,個別同學在理解認識問題上存在偏執心理。5、對未來沒有規劃,人生充滿迷茫。個別學生沒有人生規劃,凡事依靠父母,“啃老族”。6、人際關系緊張,內心孤獨。個別同學深受同學關系、室友關系乃至親子關系的困擾,無法靜心學習。

造成高職大學生心理素質問題的原因很多,有個人和家長本身缺乏對相關心理學的認識;有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個人意志品質、性格、習慣不良等問題;有社會環境發展變化快,升學就業擇業等競爭給高職大學生造成不可小覷的心理影響;還有學習成績長期的不理想,在其內心深處形成了嚴重的挫敗感,學習動力不足;最后缺乏正確自我認識,理想我和現實我“傻傻的分不清楚”,不能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同時缺乏人生目標和為實現目標所具備的堅定意志品質,對自己沒有準確定位,常常陷入自己編織的煩惱、憂慮和矛盾的大網中,甚至還為自己的迷茫而獨斷專行、剛愎自用。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不完備,師資力量尚欠缺

課程體系方面,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占2學分,課時為32—36學時,課程性質為公共必修課,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然而,高職大學生由于在校時間相對較短,很多高職院校為保障專業課課時,對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進行壓縮,單雙周授課,打破了該課程教學體系的整體連貫性,教學效果也得不到根本上的保證。師資的整體狀況直接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部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的任課教師,“零專業”背景,也沒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教學效果令人堪憂。

2、教學內容重理論,學生理解太困難

在調查中發現,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理論內容涉及過多,教學內容枯燥,將專業性過強的心理學知識照搬到高職的課堂,學生難以理解,學習興趣降到冰點。

3、教學模式太單一,學生常有枯燥感

面對高職大學生的學情,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直接限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采取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模式,學生無法通過體驗、團訓等方式感受到學習心理學的興趣,進而對心理健康素質課也產生了厭煩感。

4、心理疏導缺設施,宣傳活動不持久

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于對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不重視,把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推脫給心理輔導教師。殊不知,心理輔導具有一定的過程性,短則3個月,長則一學年甚至整個在校期間。欠缺心理輔助設施,常常讓心理輔導教師感到力不從心。每年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校團委等幾家部門都會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宣傳,隨著5月結束相關宣傳也將會結束,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起不到加深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1、課程體系改革

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是提升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在保證充足的課時里,傳授給他們相關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根據學生心理需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與各門課程恰當融合,全方位熏陶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把良好的心理狀態帶到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中。

2、教學方式改革

高職大學生感性認知強,他們更多的喜歡切身實地的感受,為此大學生心理素質課的教學方式應多采取體驗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組織學生將發生在自己和周圍同學身上的心理問題和解決辦法,以微視頻的方式拍攝下來,既能夠記錄自己心路歷程同時也能起到對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正面宣傳,“救人自救”。

3、“互聯網”+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

在“互聯網+”時代下,創建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網絡平臺,如微信公共號、QQ師生聯系群、電子郵箱,拓寬師生之間的聯絡渠道,更好的為高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服務。

4、發揮學生自身力量

學生自身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幫助學生成立大學生素質協會,下設心理劇社、心理影視播放社、心理知識宣講團等等學生組織,調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心理素質教育之中,以點帶面等相互影響,共同提升高職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狀況。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論壇, 2016(06).

[2] 盧志高. 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構建[J].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 2016(04).

【作者簡介】

楊鐮鳴(1984—),女,遼寧錦州人,法學碩士,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李雨聲(1982—),女,遼寧錦州人,法學碩士,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猜你喜歡
構建高職院校
動車組檢修基地與動車檢修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構建游戲課堂加強體育快樂教學的探究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