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談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

2017-05-13 13:16劉怡宏宮莉劉靜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古代

劉怡宏+宮莉+劉靜

【摘要】中國現代心理學是繼承發展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和接受西方心理學思想雙方面的產物。古代中西方的哲學思想家,基于“人”這一研究對象的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得出了許多相近的結論;但是,由于研究出發點不同,最終導向了不同的道路。中國古代思想家,由于自身的社會政治學背景,傾向于從社會政治的角度考察人。而西方古代思想家,則是始終把個體的人的心理活動和歷程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擁有一個對知識分子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政治官僚體系,是中國孕育出不同于西方的思想家的社會政治根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歷代的思想家有過不少涉及心理問題的論述。這些論述散見于“經”、“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這方面的系統研究開始得較遲,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統的發掘利用。

【關鍵詞】古代;心理學思想;人貴論;形神論;天人論;情二端論

一、前言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歷代的思想家有過不少涉及心理問題的論述。這些論述散見于“經”、“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這方面的系統研究開始得較遲,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統的發掘。就現在的研究來看,人貴論、形神論、天人論、性習論、知行論、情二端論和主客論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幾個主要范疇和重要特色。

二、人貴論

認為世界萬物之中以人最為可貴、作用最大的一種觀點。它與“人為萬物之靈”的涵義相通,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中國古代思想綿延至今的可貴傳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總是把人和禽獸明確區分開來。戰國時期的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瓤吹搅巳伺c動物、植物以至于無生物的聯系,也指出了人與動物等的根本區別。漢代董仲舒認為人“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漢代王充指出,人之所以可貴,在于他有知識、有智慧。他說:“倮蟲三百,人為之長,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保ā墩摵狻e通》)又說:“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保ā侗娉纭罚┧未祆?、清代戴震也有類似的論述。

三、形神論

關于心身關系的學說。春秋戰國時期,精神和形體的關系的問題受到諸子百家的注意。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肯定身體具備了,心理才會產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同時也是說,有了一定的形體,才會有一定的心理機能。魏晉之際的哲學家楊泉提出“人死之后,無遺魂矣”的論斷。漢代桓潭以燭火為喻,說明形神關系:“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燃燭”;“氣索而死,如火燭之俱盡矣”(《新論》)。王充發展了桓潭的學說,更詳盡地論證了心理不能脫離形體而存在的道理。他認為精神是血脈所產生的,“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論衡·論死》)。這種看法還有唯物二元論的形神論的缺點。南北朝時的思想家范縝繼承了荀子的傳統,提出了“形質神用”(《神滅論》)的觀點,肯定“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確立了完善的唯物一元論的心身關系的理論。他還提出人的心理“有方”(有空間位置)的看法,使形神論的心理學意義更為明確。

四、天人論

關于人和天的關系的學說。人和天的關系的問題是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所關心并論述過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天人關系的看法有對立的兩種。一種看法是唯心論的天人論,把天看作人化的天,認為它也像人一樣有意志,有思想感情,能禍福人,能主宰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這種思想可以用作愚民的工具,封建帝王所御用的學者就宣揚這種非科學思想。中國漢初的董仲舒是這種思想的一個主要代表。唯心論的天人論和科學的心理學思想完全無關,與心理學思想有關的是唯物論的天人論。這種天人關系論認為天并不是別的什么,只是種種自然事物所構成的大自然。人必須處在一定的環境中并不斷與之交往,人脫離開環境,不僅不會有什么心理活動,連存在也不可能。顯然,這樣的天和天人關系具有重要的心理學意義。因為沒有大自然也就沒有人,也就不會有人在生活實踐中必然要和大自然交往而產生的心理活動。

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論的天人論者。他們都把天看成僅僅是大自然,并用這樣的觀點來闡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關系,因而構成一種合乎科學的心理學思想。這種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人定勝天”。例如荀子在他的《天論》中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边@就是他的有名的“戡天”思想。成書于漢代初期的《淮南子》也論及作為大自然的天和人的關系,指出人能利用、駕馭并改造大自然以取得生活資料并進行生產,又指出大自然的天既不對人賜予什么,因而也不對人奪取什么。唐代的劉禹錫則更進一層指出了天人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從而把天人論提到較高的科學水平。劉禹錫還強調天人關系是指群體的人或整個社會和大自然的關系。如就單獨個人說天人關系,那是難說的。這些都是相當精辟的見解。

由此可見,要從心理方面去了解人,尤其是社會中的人,不能忽視天人關系的問題。傳統心理學重視人和社會的關系,甚至有一種看法認為心理學只是一門社會科學。這固然有對的一面,但它未免忽視了人和自然的重要關系。

五、情二端論

關于情緒的分類學說。中國古代有六情論、七情論和情二端論。六情論認為情主要有喜、怒、哀、樂、愛、惡等6種,漢代的《白虎通》便主張此說。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但用詞及其排列稍有不同。荀子的主張大致相同?!抖Y記》又有哀、樂、喜、怒、愛、敬等六情的說法。七情論也有種種大同小異的變式,有一種是喜、怒、哀、樂、愛、惡、欲(《荀子·正名》),另一種是喜、怒、哀、懼、愛、惡、欲(《禮記》),再一種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黃帝內經》)。第一、二兩種說法比六情論多一個“欲”,但不同的情都可表現為欲,因而欲并不是一種獨特的情。第二種七情論用“懼”代換了六情論的“樂”,也不恰當。第三種七情論顯得龐雜混亂,其中的“思”根本不是一種情,更不足取。所以,七情論的種種說法都難于成立。六情論則比較合乎道理。人的情緒的表現原是變化多樣的,很難一定說有幾種。

在六情論的基礎上,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又有一種見解,指出情的根本形式不外兩種,即好(愛)和惡(憎),稱為情感的兩大端。情二端論說明了人的情感雖有種種不同的形式,但都不外乎是好(或“愛”)和惡這兩端或兩極的變化。這是一種較合理的見解。因為實際上情感對有關對象的態度總不外乎是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情感發生時有機體(如內臟)的相應變化也不外乎是增強(興奮)和減弱(抑制)兩種。所以,情感應當是兩兩成對的。中國古代的六情論就正好由三對情感所構成,而其中的一對又是最基本的。這些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關于情感的獨特見解。

【參考文獻】

[1] 顧蓓曄, 林在勇. 略論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2(2).

【作者簡介】

劉怡宏(1996—),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2014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宮莉,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劉靜,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猜你喜歡
古代
關于我國古代圖騰紋樣與蠟染結合的研究
淺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淺談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時期的災害應對
中國古代與現當代語境下的語文寫作教育觀比較研究
日本古代的貢舉制度
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研究
古代書院藏書探析
古代生活中的科技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