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歷史批評的中國范式

2017-05-22 20:35吳慧珍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詩言志知人論世

吳慧珍

摘要:社會歷史批評方法論,是指盛行于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30年代、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的西方文藝批評模式之一。這是一種把文學現象歸結為環境、社會、歷史發展等因素,并以此來解釋、評價文學現象的批評方法理論。

關鍵詞:社會歷史批評;中國范式;以意逆志;詩言志;知人論世

19世紀,這一流派地代表人物丹納,提出了著名的“三總體”說和“三根源”說,他的理論成了對這個批評流派中的社會歷史批評分支最經典的一種詮釋。

“三總體”說是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總結出來的進行文藝研究和批評的一個基本思路和方法原則。指的是在分析一件作品時,應找出該作品所從屬的并能解釋之的三個總體,從而達到對文學現象的最終的解釋、探求。這三個總體依次為該作品所歸屬的作家的作品總體、該作家“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以及“在它(藝術家族)周圍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會”。

丹納還在《英國文學史》一書中提出了有關文學發生、發展的“三根源”說,即種族、社會、時代。其中,種族是內部主源,環境是外部壓力,時代是后天動量,這是丹納為文學的發生、發展所追溯到的三大根源、動因[1]。

丹納的“三總體”說和“三根源”說,集中體現了這個批評流派的學術特色——十分關注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作家生平思想的關系,并認為這是索解、認識文學與文學作品的關鍵。而在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先哲就對這種批評范式有過相關論述。

孔子《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逼渲?“‘觀,意為觀風俗之盛衰、考見得失,指詩歌反映現實、認識社會的功用?!箘t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不良政治的諷刺怨誹,一是指君子無端遭受誹謗打擊時爆發出的個人怨憤之情。這是孔子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價值的高度概括”[2],事實上已經觸及到了詩歌與社會的密切關系的探討,開了我國社會歷史思維方式的《詩》學批評的先河。

到了孟子時代,孟子不滿于文人政客對《詩》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的作法,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說,后人將它與孟子原本講“尚友”也涉及學問問題的“知人論世”說結合起來加以闡發,從而形成了經典的儒家詩學批評理論,并成為貫穿古代文學批評始終的一個重要的批評傳統。

“以意逆志”首見于《孟子·萬章下》: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p>

“文”即文字,“辭”即詞句,“志”即創作者之志。孟子認為,讀詩不該斷章取義、妄加臆斷,不要執拗于個別文字而妨礙了對整個詞句的理解,不要偏執于個別詞句而妨礙了對整篇詩歌主旨的理解,而應當“以意逆志”。這里的“意”,一作寫詩人之“意”,一作讀詩人之“意”,當代學者多半認為孟子的原意當指讀詩人之“意”?!耙砸饽嬷尽?,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步驟:首先,通“辭”達“意”,“以意逆志”,即通過對全篇詩歌的研讀,以自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索解詩人之“志”;其次,以“志”導“意”,以“意”釋“辭”,即在索解了詩人之“志”后,以詩人之“志”關照、引導讀者之“意”,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詩歌的字、詞、句[3]。正是在這種循環往復的推求、索解過程中,讀者才能把對詩歌的理解與對詩人創作意圖的理解融匯貫通,從而在較高的層面上悟透該詩。

孟子之所以提出“以意逆志” 的讀詩之法,其實有著一個不可或缺的邏輯前提——“詩言志”?!霸娧灾尽?,被朱自清先生認為是中國詩學批評的“開山的綱領”(《詩言志辨》),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首見于《尚書·堯典》: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p>

“詩言志”是貫穿中國古代詩學史并始終居于主導地位的詩學觀念,它不僅運用于詩學批評,更指導著歷代文人的詩歌創作。這一詩學傳統之所以源遠流長,是與我國古代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學觀分不開的。我國古代的文人視經世治國為大道,輕詩賦文章為小道。他們關注社會、政治、人生,文學往往只是他們抒發政治理想或表明思想感情意志的一種手段,他們的創作大多是一種“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也正因為他們與社會、政治、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及他們保持的這種“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才使得他們的文學創作與生俱來有著極為強烈的社會性,這種文學的社會性在古代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因而,早在這種傳統形成初期,孟子就敏銳地覺察到解讀中國文人之詩的方法,也就是上文所講的“以意逆志”說。

如何做到“以意逆志”?《孟子·萬章下》里有一段關于“尚友”的著名論述: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p>

后世文人根據孟子思想學說的內在一致性,把“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聯系起來,將“知人論世”申發為實現“以意逆志”目的的途徑。先哲們認為,閱讀一部文學作品,首先必須弄清楚作者作品的背景情況,包括社會、時代、政治背景、文化傳統、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觀念等等,如此才能對該作品作出準確而公允的評價。亦即,“知人論世”使“以意逆志”這種批評范式具備了可行性,使得在整體關照的前提下設身處地去思考、理解、領會作品成為可操作的現實。這恰與丹納的理論不謀而合——“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p>

但是,“知人論世”說本身隱含著多重意義指向:一是先“頌其詩,讀其書”,后“知其人”、“論其世”;二是先“知其人”、“論其世”,后“頌其詩,讀其書”;第三種則是二者兼而有之。后世的學者雖然指出了“以意逆志”的實現方式,卻沒有把這種方式闡釋清楚。而古代的傳統思維則偏向于前兩重指向,所以往往有些許失之偏頗之處,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相對地比較缺乏辯證性和科學性的一種表現[4]。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出這樣一條脈絡:“詩言志”、“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理論體系,建構了我國古代社會歷史批評的傳統范式。在這個體系中,“詩言志”始終作為這一批評范式的邏輯前提而存在,“以意逆志”則是這一批評范式的核心方法論,“知人論世”是這一批評范式的具體操作方法。這種批評范式產生于古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之下,與我國的文學有著極為深遠而復雜的關系,也因此,時至今日,我們在解讀自己的古詩文時仍然十分倚重這種批評范式。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這種批評范式的不足和弱點不斷顯現出來,但它所具備的生于斯長于斯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卻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借鑒西方先進的批評經驗,對這種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范式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創新,讓它繼續發揮指點迷津的批評引導作用。

注釋:

①轉自張明《文學批評專題授課講義》

②引自馬冬瑤《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簡史授課講義》

③借鑒陳鵬《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淺析》

④借鑒郭英德《論“知人論世”——古典范式的現代轉型》

參考文獻:

[1]張明.文學批評專題授課講義.

[2]馬冬瑤.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簡史授課講義.

[3]陳鵬.“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淺析[J].勝利油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1(01).

[4]郭英德.論“知人論世”古典范式的現代轉型[J].中國文化研究,1998(03).

猜你喜歡
詩言志知人論世
鄭 磊
中國詩學的家國情懷
詩緣情與詩言志的綜合治療——昌耀《內陸高迥》詩療解讀(下)
語盡意不盡,意盡情不盡
知人吟詠悟人生
散文教學要做到“知人論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