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朗讀的教學策略

2017-05-22 15:53黃森苗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閱讀教學

黃森苗

摘要:在語文教學當中現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與唐詩宋詞或者晦澀難懂的古文不同,現代文的教學工作并不需要太過密集的知識傳授,通過學生自主進行的閱讀也能夠掌握一步分現代文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而在對現代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有效朗讀作為閱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有效朗讀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現代文閱讀手段通過大量的有效朗讀,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體會到課文當中對意境的傳達,以體察思想感情帶入境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當中的意境,以此提高中學教學當中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朗讀;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是較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在初中教材當中,其所編選的眾多優秀文化作品都包含著作者正式的文學情感,是人類智慧和情懷的重要體現,作品中常常也透露出作者在這些作品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文字為載體在學生當中傳遞。通過閱讀這些作品,除了將作者的精神進行傳遞外,也能夠提高人的素養,在學生進行閱讀時,還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在文學方面尤其是閱讀方面的良好習慣和素養。因此,在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當中閱讀教學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教學環節,在語文的教學當中逐漸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閱讀能力是一種通過文字獲得信息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以文字的閱讀與理解為主,這其中包含了對信息的表達以及接收等方面的各種技能?,F實生活中,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往往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賴于文字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和獲取,重要的信息傳遞更是需要復雜的文字進行傳遞,來確保信息不會再傳遞的過程當中出現偏差。因此在實際生活當中,閱讀能力在信息傳遞過程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一種現代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需要對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進行著重的培養提高,不僅為之后高中甚至大學生涯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生活當中更好地掌握一項信息方面的相關技能。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在如何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這一問題上,已經取得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對于語文當中相關技能的教育,也在教學當中發揮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面施行新課改之后,現代文的作用不斷提高,對于初中生文學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現代文教學,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在不斷的要求現代文中閱讀教學工作要不斷地進行專業和系統方面的提升,在教學方式和其他教學有關的方面進行改善,借此來提高在中學生中對現代文閱讀的閱讀水平。

二、目前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朗讀的現狀

教學的單一化是目前在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缺陷。目前的語文教學當中最常用的教學方式是都是通過教師事前備課在課上通過教師對文章的解析進行分析教學,學生只負責記憶相關的思想和文章中的寫作技巧。這種教學模式也導致了,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僅僅能掌握文章中的“硬性”指標對于文章本身的思想和文學情懷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學生沒有時間和機會對文章進行仔細地閱讀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具有自我意識的分析。正是由于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很多的學生在課堂之上缺乏對于文章學習的興趣,逐漸失去了語文閱讀的興趣。以這樣的情況發展,勢必會導致教師失去教學的動力,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兩者共同作用,導致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學上方的主觀能動性的缺失。

(一)教學者課前準備的不充分

語文閱讀的課程,以及在課堂之上進行的現代文的語文閱讀教學,主要的內容都是依賴教師的各種課堂準備來實現的。在現代教學中,由于課程緊,信息量大,一般情況下在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前準備當中很多都有著不夠充分的問題,教授之前也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預先知指導。而在人教版的初中文章的選集當中,有些文章所具有的信息以及傳達的作者意圖實際上僅靠目前規定的課時難以完成對這類信息的傳達,這也就使得在學生對這些文章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只能粗略的對這些文章進行了解,并不能做到細致的閱讀,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定的疏漏。

(二)在有效朗讀方面缺少有效的引導和相關課程

朗讀是對一個文章所做的最直觀的閱讀方式,在進行有效朗讀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課程方面的安排力度都是有所不足的,由于時間和教學人數的限制,教師不能夠對學生的有效朗讀情況進行逐一了解,在學生當中進行的有效閱讀缺乏正確的引導。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書面的知識傳授往往要超過對閱讀等實際技能的重視程度,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缺少最基本的閱讀方面的引導,在閱讀的課程上也會因為人數和工作量的限制有所減少,這也就導致了在現代文閱讀當中對于有效朗讀量的缺少。

(三)有效閱讀當中的問題

在學生的有效閱讀當中由于中學生當中大部分學生的對于文學的積累還稍顯不足,有些文字在讀音已經當中的使用還不能夠熟練掌握,也就導致,一些文章當中的朗讀當中出現錯讀、漏讀的問題出現。在朗讀的情感把握上,也是由于缺乏準備或者缺少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也會出現學生當中閱讀感情的隨意,雖然能夠發揮出閱讀的技巧但是與文中已經相去甚遠。在中學的語文課程方面,脫離了小學的范疇之后,在初中的語文課本當中即便是現代文,也會有很多相對較為生僻的字,一些字的讀音再具體的語境當中也有不同的表達,在閱讀當中如果對這些因素不加注意,那么很有可能影響閱讀的有效性。

(四)在有效朗讀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

對一篇文章進行朗讀,對朗讀目標的理解就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課堂上,不少老師喜歡讓學生自主去理解文章自主去體會并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文章的理解與感情體會,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對課文進行自由式的朗讀,這種方式的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朗讀方面當中的興趣,但是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也容易使朗讀最終演化得自由散漫。在語文課文的學習中,閱讀,朗讀并非無所不能,過度的朗讀并不能加強學生對于課文的認知,在課堂中的朗讀當中出現的“齊讀”等閱讀方式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對于閱讀以及朗讀逐漸失去興趣和熱情,也非常不利于文章的理解與傳授。朗讀本身是一種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有效方式,但是在錯誤的時間采用了錯誤的形勢來進行,無疑會使得朗讀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一種“雞肋”的形勢,無論在課堂之中如何強化,如何反復應用,朗讀在這樣的情況下都已經失去了一個文章理解方式的“有效性”。

(五)朗讀與閱讀之間的關系模糊

有效朗讀對于課文閱讀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進行課堂的朗讀工作時一些教師會將朗讀當成閱讀,并且通過在班級當中全體朗讀的形勢進行閱讀的教學。這樣一來我們只能夠得到千篇一律的朗讀方式而且也無助于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而且應用這種方式還會使得在學生當中模糊了朗讀與閱讀之間區別,過度強調朗讀帶來的效果,使課堂當中對于文章學習方式的僵化,在課堂當中形成了固定的朗讀模式,并將朗讀替代了一般閱讀,這樣一來不僅在課上學生沒有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領會,在課下也會失去對課文進行溫習的興趣。

三、有效朗讀在教學層面的策略

(一)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朗讀教學的基礎

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的有效朗讀以預習的方式進行指導,通過預習,學生能夠自主掌握課文當中一些詞匯或者生字的知識點,因為是自我解決的難點,也會加深學生的記憶,為課文的閱讀和記憶提供便利。此外,課文的正確認知也是需要在課前進行重點掌握的,文章當中的思想感情也能夠通過朗讀進行有效表達,因此朗讀對于師生雙方來講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意義,對于教師來講有效的朗讀本就是一個十分必要的教學手段,是一個學習語文的最佳手段,對學生來說有效的朗讀有助于學生理解文中的感情與課文中含有的文學技巧,因此在預習當中,朗讀的方式應當是出聲的朗讀,通過訓練自身的發聲,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預習工作并不受地域限制,同時也不會有滲出課堂中的緊張感。這樣也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更好的環境當中學習朗讀的技巧而不受干擾。

(二)教師教學當中的示范作用

傳統的課堂當中教師會對重點的課文進行范讀,而在應用了多種媒體技術的新式課堂中,音頻設備的應用更是放大了教師范讀的作用。盡管在語文的教學當中一些教師發揮出的作用被逐漸取代,但是仍然不能夠減少教師對于朗讀當中的示范作用。在進行課文教學當中以朱自清的《春》為例,若想要將作者表達的有色景觀通過文字和朗讀的方式展示與人前,那么來自教師的范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更多的文章當中對于畫面的描寫都是需要通過帶有感情色彩的朗讀來進行表達的,而一般的學生并不能夠馬上領會這一已經,還需要教師在其中起到示范的作用。有效朗讀并非是沒有目的大聲復述,通過對文章進行感悟和解讀才能夠得到最真實的文章情感的描繪,因此在課文朗讀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示范,以此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正確的解讀。

(三)在學生學習時對其進行適當的點撥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內心,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閱讀的樂趣,并且提高對文章的鑒賞能力。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多多提問為什么、讓他們推敲使用優美句子的用意等方式進行點撥。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們不僅能夠提高對句子及文章的賞析能力,還可以通過文章中的字里行間對作者的思想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并根據教師的提問進一步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例如在《故鄉》里,對于中年閏土這個人物的外貌和神態描寫時所體察到的變化,讓學生去揣摩其中的含義。

(四)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

教師在教授完每一篇文章時都應該對與文章相關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教師們可以通過從作者的指導思想、寫作主題和相關作品上進行拓展延伸,并且可以介紹作者相關的一些作品。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作者及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還能夠使他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

四、加強閱讀教學與有效朗讀的措施

(一)激發閱讀和朗讀的興趣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我們從某一方面中獲得了知識或體會到了樂趣得到了某些心理或精神上的滿足,從而對這項活動產生了興趣。良好的閱讀興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讓學生去想像一下,當時的窮困潦倒的形象有沒有可能于勒假扮的,如果是這樣,下面的情節會怎樣的發展呢?從而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任務是當前我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們愛上閱讀、享受閱讀,才能夠使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更加有效。

(二)對情景的創設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能順利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針對一些課文當中不容易理解的文字,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授《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入學過程的心境,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比如,教師可創設一個開學的情境,讓學生體會父親為我們的付出,以及深沉父愛的體驗。教師通過創設這種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準確、迅速地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心聲,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學生之間加強合作學習,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但是,在當前形勢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缺少合作學習的濃厚氛圍。學生在學校學習,跟年齡相仿的同學一起合作和競爭,這是教師的教學所不能取代的。在學校同一班級的學生,他們之間的年齡都是相仿的,這就使學生之間容易交流與溝通,能夠產生共鳴。特別是對獨生子女來講,在班級當中加強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歸屬感。

五、結語

在課堂中進行的有效閱讀,給學生帶來的好處還遠不止這些。通過對中學教學課堂當中教師教學方式的不斷優化,在課堂里,教學的效果也在不斷的提高。文學本身在不同的個體當中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只有學生能夠擁有自我意識對文章進行分析,才能夠真正的滿足教學的意義,朗讀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但是也建立在學生的理解之上,只有達到的教學的效果學生才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朗讀。

參考文獻:

[1]葉勝菊.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8).

[2]韓永利.淺談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策略[J].讀書文摘:中,2016(21).

[3]李俐枚.淺談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6).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閱讀教學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