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燭光多納》解讀德國土耳其移民的文化認同

2017-05-22 16:26孫坤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認同

孫坤

摘要: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認同必然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土耳其移民是德國目前最大的移民族裔,小說《燭光多納》著重描述了一個出生于德國并在德國成家立業的土耳其女性的文化認同問題。一方面認同德國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認同土耳其家庭的傳統文化。在德國-土耳其兩種文化之間生活的困惑和焦慮,生動形象的展示了當代德國移民的真實心態和文化認同的思想歷程。

關鍵詞:認同;土耳其移民;混合文化

一、文化認同的理論內涵

霍妮認為,“我們的情感和心態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生活環境,取決于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的文化環境和個人環境?!?文化環境指的是特定社會中人們所普遍共有的,有時也被稱之為文化因素、文化條件;個體環境是個體出生后所進入的具體情境,特別是所結成的人際關系,有時也被稱為個人經歷。

出生國的國家文化是文化認同的主要部分。個體的自我認同與個體的國家歸屬緊密相連。譬如,德國人、英國人或中國人等。但是,人不是天生就具有國家認同。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所以人必定在政治社會或國家里生活。國家認同對于有移民背景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青年與生活在西歐的阿拉伯青年不同,盡管兩者的界限很多時候并不明顯。必須強調的是,在國家認同這一點上政治層面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認同的前提是要有意識擁有集體認同。而情感維度又分為正面和負面兩種情感。正面的情感如自豪、信心和愛,負面的情感如自卑、羞恥和內疚等情感。而這一些又因人而異,并不是同一個國家內就都一樣。與他者一起生活對于國家認同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只有接觸到陌生人、他者才能更好的對自己做出評價。國家認同還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學、文化遺產,還有經濟成績、共同的歷史還有共同的宗教想象。

有移民背景的年輕人現在面臨的就是這一問題,他們所生活之中的文化顯然就是混合文化?!八麄兊奈幕边@個表述的爭議性就在于如何理解“他們的”這個概念。究竟是“父母的文化”還是“土耳其文化”,對于這些生活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年輕人來說就是雜交。有移民背景的年輕人必須面對他們生活環境的歷史。他們在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么,而這段歷史對于他們的身份認同來說起到何種作用是核心問題。全球化語境下,地方和區域的身份是多元化的。在移民國生活的個體可以具有各種不同集體過去和歷史身份。

二、土耳其文化認同

土耳其和德國的土耳其家庭狀況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數土耳其居民都會認同這一觀點:家庭聯盟是傳統的土耳其文化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第一位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非常密切,這種集合體的意義超越了獨立和自我。子女與父母的依賴關系隨著時間段的變化而改變。起初,子女依靠父母,后來成為父母的養老保障。盡管存在現代化、城市化和社會流動性,在土耳其家庭中代際之間這種密切的情感紐帶仍然比在德國文化里的代際關系表現的更為明顯。即使家庭從農村遷到城市,家庭成員中的領導位置發生變化,家庭之間的密切關系也持續不變。

傳統的土耳其家庭里,孩子是至關重要的。女性只有在孩子出生時才獲得尊重。兒子擁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父母老了以后要由兒子贍養和保護。相比之下,在德國文化中,家庭的重要性卻非常薄弱,僅高于立陶宛。在德國的土耳其移民家庭的這種感情聯系有產生變化,可以視為文化交融的一個體現。

三、德國文化認同

總覽德國歷史,可以看出德國民族國家的出現并不容易。過去的德國存在普遍矛盾或者相互矛盾的自我認知。唱國歌、懸掛國旗在德國由于被納粹濫用,使得積極正面的集體使用這些國家象征也會招致對納粹的聯想,以至于只有在全球性的體育賽事、歐洲杯、世界杯這樣的活動期間,才在公共場所全面的懸掛國旗。戰勝右翼極端集團的歷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德國自始至終努力的方向。然而,即使今天要做到沒有偏見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國家歸屬感、認同感對于德國人來說尤為重要。

四、德國土耳其移民的文化認同

《燭光多納》作者阿斯麗·賽文蒂姆(Asli Sevindim)出生于德國杜伊斯堡的馬克思羅區,該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還是一個受歡迎的居住區和購物區。德國人和客籍工人共同生活在此,目前居民中約有64%是外國人。但是,產業調整之后,鋼鐵行業崩潰,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離開該區,整個城區開始走下坡路,慢慢地淪為最貧困的德國街區之一,失業率高達16%。阿斯麗的父母都是土耳其人,曾在一所天主教幼兒園就讀。曾在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學攻讀政治學。大學期間,阿斯麗就為杜伊斯堡廣播的土耳其語廣播擔任主持人和作家。

《燭光多納》(Candlelight D?ner)一書以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德國-土耳其跨國家庭的故事。多納(D?ner),又稱土耳其肉夾饃,是目前在德國很受歡迎的一種快餐。這是一種把旋轉烤羊肉、牛肉或雞肉削下來的肉加上配料而成的土耳其菜式。隨著在德土耳其人的增多,土耳其烤肉也開始流行,并且有了西式的創新。如醬汁和里面沙拉的大眾化,品種多元化等。主人公和德國丈夫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一起吃土耳其肉夾饃,而且還是在燭光中,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直接由來。小說中這個在德國定居的土耳其家庭原有五口人:媽媽、爸爸、長女, 次女和幼子。作為家里的第一個孩子還是個女孩,女主人公一直都感覺壓力很大。第一個被警告不可以去迪斯科舞廳跳舞,因為父親認為那里有很多壞男人,會在女孩子的可樂里放迷藥之類的東西,然后會發生更糟糕的事情。還有很多的原因,都讓老大覺得作為家里第一個孩子是非常難受的。例如發育階段的很多問題都會被拿到家里討論。也是第一個把未來的老公往家里帶并且介紹給父母的人。特別當這個對象是個德國人的時候,心理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在家里,主人公并不被認為是個美人,因為她長了鷹鉤鼻、太過白皙的皮膚和希臘腳。然后還選擇把一個高個子的金發德國男人帶回了家,更不要說還準備跟這個土耳其人稱為“土豆”的德國男人結婚。激烈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母親的心理病犯了,父親認為對方是想玩弄自己的女兒,妹妹預言這將帶來壓力,只有弟弟表示歡迎。但是最終對女兒的愛戰勝一切,父母還是同意接受德國女婿。期間還有遠在土耳其的姨母、表弟等親戚的參與。語言的不同,文化的差異都抵不過愛的偉大。阿斯麗運用使人耳目一新的幽默講述了這個德國-土耳其跨國家庭發生的故事,展示了在德土耳其人的生活。

(一)土耳其人眼中的德國男人

主人公從未想過要跟德國人結婚,第一是因為德國男人不會跳舞,“他們的血液里就沒有節奏的細胞” 。而舞蹈是土耳其人的天性,任何地點,只要喝上兩杯,無論婚禮還是生日派對,無論是大舞臺還是35平米的一居室里,土耳其人隨時都可以起舞。第二是因為很多德國人在一起生活卻并不登記結婚,這種觀念對于土耳其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從而認為德國人的家庭觀非常淡薄。而土耳其人數千年來的天然法則是一定要結婚的,無論早晚。結婚就像人早晚都會死亡一樣自然。同樣,土耳其人也喜歡孩子,他們相信白鸛會帶來孩子,但是只有合法的婚姻承認的夫婦才會得到白鸛帶來的孩子。而土耳其人的基因密碼里都可以解讀出要結婚,而且早結婚比結婚晚更好。如果結婚拖得太久,則會帶來閑言碎語。原則上,最晚二十七歲,土耳其人是一定要結婚的。但是主人公二十一歲就結婚了,連她的父母都覺得太早了,在他們心目中,女兒至少要大學畢業再結婚。

而長女的結婚對象是個德國人,這也在這個土耳其家庭里引起了極大的風波。母親一年里病了三十七次。這種病每當孩子們特別是女兒不聽話的時候或者不按照母親要求做事的時候會出現。因為她覺得語言不同、宗教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是不會長久的。甚至于母親一度做夢,夢到在女兒和德國女婿的家里養著豬,冰箱里全是豬肉,讓她吃豬耳朵、豬鼻子。父親則認為那個德國人一定是打算玩弄自己的女兒而不是要正經的談戀愛負責任。之后就是沉默并觀察這段關系會如何發展。次女認為跟德國人交往結婚會帶來很大的壓力。

土豆是土耳其人談到德國人時偶爾會用到的詞匯。原因很簡單,因為德國人吃很多土豆。同樣,也是指德國人像土豆一樣既不性感也不使人感興趣。 因此,長女將德國男朋友斯蒂凡帶回家的時候,造成的震撼無異于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樣大。還在土耳其的菲雅(Ferya)姨母嘴角都要撇到地面上。因為,她認為德國男人沒有醋意,不適合做丈夫。而且德國人還吃豬肉。在菲雅姨媽第一次見到斯蒂凡的時候,她甚至直接湊上前去聞斯蒂凡身上的味道,并為最終沒有聞到什么特殊的味道而感到不解。

(二)婚俗

斯蒂凡初次登門到主人公家,出現了很多的文化沖突。父母對身高一米九五的女兒的男朋友從頭到腳掃描了一遍,然后未來岳父向未來女婿介紹了土耳其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割禮,是土耳其人成年的一個必要儀式,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傳統。這件事讓斯蒂凡極為惶恐。不過在長女和母親的極力要求下,父親并沒有再次強調這一事宜。

關于結婚的婚禮,土耳其和德國也有很多不同。主人公的婆婆向其土耳其女鄰居打聽了一切,包括一、在訂婚之前有一個中間環節——承諾。男女雙方借此進一步互相了解;二、結婚給新娘禮金,三、新郎一家和新娘的父母握住新娘的手。而這些實際上在主人公家里已不再被遵守。

婚禮上,土耳其這方需要祖母講話,因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就沒人提起。而德國這方則認為信仰基督教的祖母在伊斯蘭教徒的婚禮上發言是不可能的,也沒有想到要對祖母說這一問題。幸虧祖母當時講的非常好,挽救了這個婚禮的失誤。

土耳其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誰先踩到對方的腳背,則在家里的地位高。主人公對這一風俗還是很看重的,當時將丈夫的腳背踩出了很大的淤青?;楹?,主人公保留了土耳其娘家的姓,因為她的丈夫姓米勒,對她而言,這無異于一個總稱而不是一個名字,因為米勒在德語的意義是磨坊工人。

(三)家庭觀

土耳其家庭中,子女對長輩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環節。小說中,主人公對自己的父母都是使用爸爸媽媽這樣的稱呼,而不是直接德式的稱呼名字。

在土耳其家庭中,女兒獨自出門是不可以的,即使是結了婚的女兒。每次主人公去跳舞的時候,父母都會問她的丈夫是不是也去。當然,主人公的回答是一直都一起。其實不然。斯蒂凡不會跳舞,對于舞蹈也不熱衷。所以主人公外出跳舞的時候,她的丈夫都是自己在家的。而斯蒂凡并不覺得有問題。但在土耳其父母那里女兒單獨外出是不可以的。

主人公和德國丈夫結婚八年而沒有離婚,但是他們結婚八年還沒有孩子。這是讓很多人覺得奇怪的,特別是夫妻雙方中一方是土耳其人的時候。土耳其人喜歡孩子,并且喜歡大家庭。而這一狀況在孩子這一代這里則發生了變化,并為父母所譴責。 而在德國定居的年輕一代土耳其人越來越德國化,與土耳其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而在土耳其,主人公還有一百二十四個表兄弟,他們中的很多人又繼續生育繁殖,而且也都是多個孩子。這在德國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議的。

五、結語

作者使用幽默俏皮的語言,細膩地描述了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婚俗等人生大事。出生并長于德國的主人公姐弟與來德國謀生的父母以及從未來過德國的土耳其親屬的交往,及對德國丈夫的心理發展,整個復雜的過程充分的描寫出全球化、歐洲一體化、德國融合下的德國土耳其移民在實現文化認同的這一過程中的復雜性和漫長性。雖然路途遙遠,但是只要寬容和放開心胸,美好的未來一定可以到達。

參考文獻:

[1]霍妮, 馮川譯. 我們時代的神經質人格[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第6-7頁.

[2]https://www.welt.de/regionales/nrw/article145398491/Der-albtraumhafte-Abstieg-eines-deutschen-Stadtteils.html 03.01.2017

[3]Sevindim. Asli. Candlelight D?ner[M]. Berlin:UllsteinBuchverlag, 2005.S.61.

[4]wie oben S.8-9.

[5]wie oben S.9-10.

[6]wie oben .S.10.

[7]wie oben S.11.

猜你喜歡
認同
試論現代中國文學認同的價值取向
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認同的崩潰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