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說的當代闡釋及對新詩創作的啟示

2017-06-02 18:21左存文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詩歌創作境界

左存文

摘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以獨特的視角創立了新的詞學理論。在詩歌創作漸漸式微的當下,“境界”說的啟示意義不容忽視,在對“境界”做出當代闡釋的同時,探討其對當代詩歌創作的意義也至關重要。

關鍵詞:境界說;當代闡釋;詩歌創作;終極意義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論詞的集大成之作,其思想不但深刻影響了當時的評論界,就連現在的學術界,“境界”說仍被反復引用和闡釋,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熬辰纭币辉~由來已久,從漢鄭玄箋到魏晉的佛經翻譯、從唐王昌齡的《詩格》到明清兩代,這個詞屢屢出現,但其含義都各有所重而不盡相同。王國維所提境界,不但“是指真切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1]21,而且還涉及到了作家本身的素養問題,甚至其所提的三種境界可以看作是對于人生的哲理之思。那么,他的“境界”說對于今天的詩歌創作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一、剝離浮華

繼朦朧詩之后,當代詩歌創作的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像“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顧城)這樣傳遍大街小巷的詩句仿佛一去不返了。王國維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2]6。

(一)為心靈執矛而歌

新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短暫繁榮,并不代表新詩創作已經走向成熟的境地,相反,在其后的不斷實驗性、試驗性探索中,使新詩創作有誤入歧途的嫌疑。王國維以“真景物、真感情”[1]21標舉的“境界”說,正是從詩人的“內省化”視角去分析作品的。在那些優秀的詞作背后,貫穿著一種自始而終的價值維度,無論是個體在茫茫宇宙中的慨嘆,還是人類在審視自我身份時的迷失,都有著人文關懷的深刻主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3]106的幸福也許觸及了每一個人內心的溫軟,所以這首詩才能廣為流傳。這種為心靈執矛而歌的創作方向是當代詩歌走出困境的最好選擇。也就是說,能承受“獨上高樓”的痛苦,有“望盡天涯路”的氣魄,才能有能力審視自己的內心,才能在“情真美幻、悠閑杳渺的藝術境界中安頓靈魂”[1]4。

(二)從形而下到形而上

“一雙溫情的手,在空氣中倒立/靜觀所有的行人/它多像一束花,沖破寒冷的氣流/綻放,綻放……”[3]361,像王西平的《一雙手》這樣的晦澀傾向的詩作,在當代俯拾皆是。如果所有的詩歌都變為語言的游戲,都不知所云而令讀者滿頭霧水,那這樣的詩歌還有什么意義呢?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2]15。就像麥地、少女、村莊這些詩人們常用的意象,它們不但有形而下的生活美感,在詩人們提煉后更有形而上的熾熱。海子將這些意象熔鑄到他的詩中所形成的“滾燙的浪漫主義激情實在令人驚心動魄,那種對史詩的癡迷追求也實在驚世駭俗”[4]311,讀來有蕩氣回腸的感覺但并不晦澀難懂。所以,對宇宙入乎其內才能懂得形而下的真實和詩性美,出乎其外才能剝離浮華外殼而上升到生命意義的追問層面。

二、上下求索

僅僅從浮華中破繭而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從世俗中抽身而出的詩人不但要審視眾人的盲從,且還要訴諸到人的存在意義?!巴M天涯路”的惆悵之后,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6的執著求索。

(一)孤獨者的堅守

“文學是安靜的,它拒絕聒噪,而一個多言者,會將智慧拒之門外”。這種安靜應該是詩人進入沉思狀態的一種審美境界,在這種狀態下,詩人忘卻了現世的蠅營狗茍,而一心投入到為之沉醉的文學幻象中去。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2]14。而在當下,在全民狂歡的表象背后,泛娛樂主義以其摧枯拉朽之勢掃蕩了人的價值觀念。寫詩成為眾人輕視的活動,甚至,被視為無能的表現,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詩人成為孤獨者中的孤獨者。所以優秀的詩歌越來越少,這就更要要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悲天憫人的詩人情懷。在孤獨中的堅守,就是對人類良心的秉承和對內心呼喚的責任。雖然有海子“我站在你面前/不要說我兩手空空/不要說我一無所有”的祈求和質問,但對于詩歌王國的審美境界來說,擔當孤獨并能享受孤獨才是優秀詩歌產生的前提,才是詩人存在的理由及真諦。正如王國維所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2]1。當代詩的走向,不但要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李白)的豪邁,也要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的胸襟,更要經受起“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的孤獨。

(二)求索者的執著

在詩意的世界里執著地游走,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創作動機和靈感。無論是生活困境,還是創作困境,亦或是才思枯竭的嚴重情形,只要能固守心靈維度對詩歌的向往,就為詩歌的發展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雖然,部分詩人會在“環境和時代的氣氛發生變化,或是失去寫作的歷史壓力之后,他們的創作就顯得難以為繼,暴露出窘迫和創造力明顯不足的征象”[4]260。但對于詩意世界的執著,是詩人成其為詩人的首要標志。當然,對藝術世界的執著,不是深陷于文學的幻境而無法自拔,而是對“人的靈魂定向,對生活世界的意義真實的普遍內在要求”[5]19。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一定能看懂的詩才是好詩,但好的詩一定是能看懂的詩。正如童蔚所說:“不怕具體,就怕抽象的危險”[4]383。

三、洞燭幽微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2]6。

(一)詩意的“尋根”

既然詩歌所構建的文學幻象是對生活的審美把握,那么如何將詩意在詩歌中表現出來?從接受論的角度講,如何去挖掘一首詩的審美屬性,是讀者所要必然面對的問題。反過來看,從讀者的角度去將意象藝術地組合,從而構成境界表現為整體性的詩歌文本,那么詩意也就自然成為詩歌的靈魂了。把握住詩意,才能達到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詩詞皆然”[2]14。但是,詩意僅僅是詩成其為詩的要素,不是詩歌的外在形式,只有將詩意熔鑄為境界之后,才能“使人注重于之所以產生‘興趣、‘神韻的美的本質屬性,使人從觀賞‘面目而深入到追究本質,使空靈蘊藉的回味找到具體可感的形象實體”[1]24。所以,境界才是詩意的出發點,也是詩意的目的。換句話說,詩意就是“境界”所承現出的詩歌的藝術之美,是審美之所以產生的根本。而審美是不完善的生活在完整和諧的形式中的自救”[5]39,所以,當下詩歌創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重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支撐。詩歌所表達的真景物、真感情不但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詩人對宇宙實底、人生本質、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和體悟”[1]21。

(二)終極的追問

當下詩歌的創作走入了一個誤區,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語言迷宮,就是絮語式的無關痛癢的言說。不用說對于人的存在意義的終極追問,就連心靈的渲瀉共鳴也很少出現?;蛟S,除了后現代主義思想的沖擊之外,新詩本身的價值定位還有待酙酌?!霸姷募记珊托问蕉际侨藗兊膬r值存在的確定方式,尋求存在透明性的表達”[5]32。所以,將詩歌的終極追求化入到詩歌創作中去,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就都有走向大作的可能,就才能在驀然回首間瞥見詩性的光輝。同樣,詩人要“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讓自我去面對注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作暫時的人格分主義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基性的命數”[1]5,才能將詩歌的發展引向繁榮,才能出現凡井水處都吟詠著的杰作。正如劉小楓所講,“人的精神存在恰恰在于能超越一切自然性的束縛,真實的意義才是人的最終歸宿”[5]20。在剝落虛幻的表象后,在困境中堅守和追尋之后,詩人才能找到人類精神的真實所在,才能構筑起時代的詩意“境界”。

參考文獻:

[1]黃霖.王國維《人間詞話》導讀[M].《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徐敬亞.中國詩典(1978-2008)[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4]程光煒.中國當代詩歌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龐德等.眾樹歌唱(歐美現代詩100首)[M].葉維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6]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修訂本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詩歌創作境界
境界
學習算法的“三種境界”
最高境界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獨特性略析
偏愛這不息的變幻
淺論龔自珍詩歌中的愛國主義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響的比較分析
最高境界
最高權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