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教學的流派簡史以及對現在英語教學的啟示

2017-07-14 22:19何思儀
校園英語·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教學啟示英語教學

何思儀

【摘要】20世紀是外語教學蓬勃發展,教學法研究碩果累累的世紀。一方面,興起于19世紀的一些教學法傳承下來,不斷演進,日臻豐滿;另一方面,創新的教學法不斷崛起,茁壯成長,形成了多元并存,爭奇斗艷的局面,顯示了外語教學法這門學科的蓬勃朝氣和強健的生命力。本文回顧了過去百余年外語教學方法的歷史變遷??傮w上說,方法的變遷呈現出循環式,大致每25年出現一種新方法,每種方法一方面對前一種方法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又和早期的方法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本文簡述各個流派的發展史以及對現代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語言教學的流派 教學啟示

一、引言

以時間為序,歷史上曾出現過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70年代并存的多種方法(社區學習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應法、自然法)。

在這里要區分兩個概念,method與methodology。結合查理茲和羅杰斯(Richard&Rogers)(1986)的觀點,我們認為,method是“方法”,指教學方法的具體類型,由一系列與理論相符的教學技巧組成。而methodology是“方法學”,指研究具體教學方法的科學,包括教師關于語言本質和語言學習的理論思想、基于相應教學思想的教學計劃和安排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教師對教學的一般思考通常是在教學規律、教學目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之間的來回運動。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關聯的,教學法是隨著社會進步不斷發展的,主導學科的科研進展永遠是教學法研究的推動力。

二、外語教學簡史

五百年前。15世紀以前,在西歐,拉丁語處主流地位,不僅用于日??谡Z交際,而且是教育、商務和政府的通用語言。拉丁語是外語,這樣追溯起來,外語教學的歷史在公元前就存在了。

16世紀到19世紀。從16世紀,法語、意大利語、英語開始受到重視,逐漸成為口筆語交際的主要媒體,但拉丁語仍然處于重要地位,一為學習古典名著,二為分析語法,成為學校一門主課,用于鍛煉學生的心智,提高人文素質。這一期間的教學沒什么理論,因其主要過程是分析語法,進行翻譯,一般稱之為“語法翻譯法”。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國之間的交流需要進一步增強,現代語言的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西歐一些國家已經醞釀著一場外語教學的革新運動,其矛頭直指“語法翻譯法”。

1886年。國際語音學會的成立和國際音標的制定對推動“直接法”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99年。斯威特(Sweet):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 出版,對直接法作了系統的論述。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直接法的局限性暴露出來。改革創新又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英語語言教學流派簡史

1.語法翻譯法。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的心理學依據是起源與三個多世紀以前的古希臘的官能心理學。語法翻譯法認為,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學習語言,讀懂經典著作和文獻資料,從而訓練學生心智,提高人文素養。外語學習即識記語法規則,教學著眼于學習者“讀”和“寫”外語的能里,強調準確性和學習者的母語始終是教學的媒介語,用來解釋,比較語法規則。該學派認為,人的心靈可以分為不同的官能,并且可以單獨加以訓練發展,通過講解,語法規則訓練,閱讀及翻譯原著達到啟迪學生智慧的目的。語法翻譯法的出現,標志著外語教學法作為一門學科已具雛形。雖然語法翻譯法屢遭非議,但它至今對我國的外語教學仍然起著很大的影響。綜合來說,語法翻譯法有如下基本觀點:認為語言是一套通過講解和句子的分析的、與母語相聯系的系統規則;認為母語是外語學習的基礎;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慧為目的;以翻譯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以句子為教學的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教學綱要,采用演繹法;強調語言輸出的準確性。

2.直接法?;诼撓胫髁x心理學的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它認為聯想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外語學習與母語學習一樣,都是形成習慣和自動化的過程,應當注重語音,注重語言與情景的聯系。直接教學法鼓勵學習者直接用目標語思維,而無需借助母語作為媒介。教學過程是逐字逐句地聽、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言習慣是語法翻譯法的對立面,直接法是外語教學法歷史上的一次進步。直接教學法有如下基本特點:十分注重語言教學,務求把學習者的發音練得準確;認為掌握口頭運用目標語的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首要目的;避免使用母語,目標語與客觀事物直接建立聯系;語音教學采用歸納教學方式;采用句子本位原則,以整句為單位,注重對句子的完整理解和表達;先聽說,后讀寫,以模仿為主。

3.聽說法。聽說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其教學理念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又吸收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它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種習慣的培養過程,學習是一套習慣的建立,因為強調反復模仿、記憶和操練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外語學習中的困難歸咎于不同語言體系之間的沖突,借助于母語與外語的對比分析,可以預測外語學習的潛在問題。聽說法認為任何語言都是先有聲,后有文字,口語是一切語言活動的基礎。反應在教學活動中,就是嚴格遵循聽說讀寫的自然習得順序,提倡聽說領先的原則。到20世紀60年代聽說法發展到鼎盛時期,被廣泛應用與外語教學。聽說法的基本特點如下:以句型結構為提綱,注重句型操練;先聽說后讀寫,反復模仿,強化記憶;避免使用母語;強調語言輸出的正確性,有錯必糾;通過歸納類推法進行語法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充分利用語言實驗室和視聽教具。

4.自然法。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以著名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 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基礎,即“習得與學習假設”、“監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輸入假設”與“情感過濾假設”,主張以培養學生的基本交際能力為語言教學的首要目標。該方法認為外語學習應該強調隱形教學(implicit instruction),而顯性教學(explicit instruction)只是起監控器的作用,即檢驗和修正語言輸出,有意識的學習難以促進語言習得的發生。在語言輸入方面,自然法采用克拉申的“i+1”原則,即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上適度增強可以理解的知識技能,強調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性,教師可借助所處教學環境中的物品、圖片等展示語言。自然法的特點如下:強調自然習得;語言功能與話題和情景相聯系;重視語言意義,輕視語言形式;先聽后說,先讀后寫,認為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口語輸出以前存在一個以聽為主的“沉默期”;不苛求語言輸出的準確;降低學習者的焦慮程度,提高其自信心。

5.社區學習法。社區學習法(th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強調群體的動態性,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該方法認為,真正的學習是認知和情感的統一,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完整的人的發展觀。同時,社團學習法認為,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對應的目標語和供模仿的語言表達。隨著學習者的不斷進步,教師要對學習者的交流和討論起監督作用,并及時提供幫助。教師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圍,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依賴的人際關系。

6.沉默法。沉默法(the silent way)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獨立、自主和有責任心的學習者,學習是具有創造性的發現過程,如果學習者主動參與,通過解決問題學習,而不是記憶和重復所學知識,學習就變得輕松容易。沉默法強調學習者的自主能力,認為教學僅是輔助手段。教師的角色就是通過對學習者的研究,提供各種學習上的挑戰,借以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7.全身反應法。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強調語言和動作之間的協調,認為語言活動伴隨動作能夠增強記憶。另外,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全身反應法強調情感因素對學習的作用。該方法認為伴隨語言學習的行為動作可以舒緩學生的緊張的心理狀態,創造愉悅的心理環境,有助于學習者從自我約束的緊張狀態下釋放出來,將注意力聚焦與語言意義而不是語言形式。

8.暗示法。暗示法(suggestopedia)認為,在適當的條件下,人的大腦能夠加工處理大量的材料信息,因而它強調學習條件或學習環境在學習中的作用,提出只有在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環境下,人類大腦才能有效地學習和記憶。暗示法提出,教師應為學習者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如學習環境布置優美,活動設計和材料選擇既能體現教育性又能體現藝術性。同時,暗示法成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表現為學習者對教師能力的認可。

四、教學法的比較與評估

從20世紀的情況看,教學法的理論走向包括四個方面:結構、認知、社會、情感。各種教學法都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其側重點;如果進一步比較的話,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些是“對立的”,如翻譯法與直接法;一些則屬于發展的關系,有些則是共存的關系,有血肉聯系,如全身反應法、沉默法、暗示法和社團學習法。

從設計層次看,比較是為了找出差異,即在教學目的、聽說讀寫順序、師生的作用、活動的類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沒有差異,就不可能成為獨立的教學法,但差異有全方位的,也有局部的。一般說來,差異越大,其創新價值越高。

五、英語語言教學法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傳播涉及到哪些因素,在多大的程度上這些因素是歷史的偶然或者是刻意制定的政策,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的觀點。然而,有一件事似乎是確定的:英語已不再是霍恩比時代,甚至臨水平時期的語言。英語已發生變化,而且變化非常之大,無論是好是壞,不僅僅成為了一種國際語言,而且是無可替代的國際語言,廣泛交流使用的語言,全球語言以及全球化的語言。

這顯然對我們語言教學的設計有許多啟示,包括為學生設計什么樣的課程目標。有人可能極端的認為,英語教學法發展的歷史乃是對誘使學習者透過他們所學習、操縱或者在課堂活動中使用的語言現象做出概括的各種方式的描述。在交際語言教學中,重點轉移到非常接近實際語言使用的樣本的教學,其背后的假設是,學習者會在沒有明示知道的條件下根據所提供得樣本推斷出其他用例。

參考文獻:

[1]Brown,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Richards,J.C.(2004).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魯子問,康舒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教學啟示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中對任務的幾點思考
將“課程思政”融于小學英語教學實踐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語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英語教學設計——詞匯教學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基于學生發展視角的中考試題分析
口譯大賽選手心理壓力分析及教學啟示
大學英語學生作文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尊重差異 別樣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