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與實踐:國家傳播學發展的新氣象

2017-07-29 18:30何薇張倩
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網絡媒體一帶一路

何薇++張倩

摘要:針對國家傳播的理論建構、全球化時代的“一帶一路”發展以及國家傳播研究等諸多議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中進行了熱烈討論。會議就國家政治傳播與國家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與國家對外傳播、網絡媒體空間中的國家傳播、“一帶一路”建設視野中的國家傳播研究、國家傳播研究的話語學視角、國家傳播研究的修辭學范式等6個維度進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和探討;研討認為,國家傳播的倫理秩序、研究主體呈現多重新向度,應逐漸嘗試去西方化,重視不同范式之間的更替和累積性的理論建構;尤其在全球治理框架下“一帶一路”的媒體合作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地方政府及媒介機構在不同區域經濟發展、跨區域問題解決方面進行深度溝通,還應利用“話語轉向”的建構主義安全化理論來面對國家/國際安全的重大挑戰,為中國敘事全球化架橋鋪路。

關鍵詞:國家傳播;國家傳播學;一帶一路;話語轉向;網絡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3013906

[GK-2!-2]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HJ*2/3][HJ]

[WT4BZ]——a summary of the second highlevel forum 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HE Wei, ZHANG Qi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arly one hundred experts and scholars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highlevel forum 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held b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nference has conducted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following six dimensions: communic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s and cultur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external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twork media spac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discours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hetoric paradigm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discussion holds that the ethical order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subjects appear to be multiple new dimension, which should be gradually tried to dewesternization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alternation and accumulation among different paradigms; especially for the media cooperation problem of “The Belt and Roa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global governance, national governments, local governments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need to carry out indepth communi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regional problem solving, and also use security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of “discourse turn” to face major challenges of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Chinas narrative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national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The Belt and Road; discourse turn; network media

[GK-2!-2]

“大國,應有大國的氣度,應有大國的文化,應有大國的文明,應有大國的學術氣象。國家傳播學正是這種宏偉學術氣象的一面視窗?!北本┐髮W陳汝東教授于2017年3月25日在第二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開幕式上致辭。2017年3月25日,主題為“理論與實踐:國家傳播學發展的新氣象”的第二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在“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成功舉辦。國內近百位學者專家齊聚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為期3天的會議研討中,就國家傳播學理論建構、全球化時代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國家傳播研究等諸多議題進行了多元深入的探討。

一、主旨演講:新氣象·新

追問·新啟迪

北京大學陳汝東教授、浙江大學吳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趙永華教授及杭州師范大學施旭教授,分別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圍繞國家傳播學作了題為《論國家傳播倫理秩序發展的新向度》《國際傳播研究的理論困境與范式創新》《“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與全球治理》《構建國家安全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主旨演講,為與會學者帶來了一場頗富啟迪的學術盛宴。

傳播倫理一直是傳播學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陣地之一。針對以國家為傳播主體的國家傳播學,國家傳播學會會長、全球修辭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汝東教授在大會主旨演講中指出,近年來國家傳播的倫理秩序在倫理主體、領域、形態以及媒介感官等方面呈現出多重新向度。其中蘊涵著國家與個體、政黨與民眾、傳者與受眾、責任與權利、職業與業余、單一與多元、專業與普遍、靜態與動態、結構與建構、規范與實踐、聽覺與視覺、平面與立體、單時空與全時空、現實與虛擬等范疇的對立與統一。而這些范疇演化的趨勢,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全球的;既具有現實性,也具有理想性。陳汝東教授強調,揭示并把握這些范疇體系對闡釋中國國家傳播的新動向具有重要意義。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教授對近年來的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從國家傳播研究當下面臨的困境、線性范式交替研究的反思、從國別研究到比較研究的思索、非西方視角理論構建的意義以及如何重建國際傳播的理論、政策與實踐5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解讀及展望。吳飛教授指出,目前的國家傳播研究主體忽視了社會組織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內容局限于文化研究,很少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國際法等學科領域;研究方法上缺乏不同范式之間的更替,僅從一種理論、觀點與觀察維度跳躍到另一種理論視角,過程中漠視累積性的理論建構。他認為,研究者視角應逐漸嘗試去西方化,結束二元對立,而中國的國際傳播需要將傳統文明的人文理性注入當下西方文明理念。他強調,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未來需要的國際傳播研究的跨文化轉向。

在當今國家之間傳播日趨頻繁的全球治理背景下,中國人民大學趙永華教授對中國應該如何進行“一帶一路”的媒體合作問題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設計。趙永華教授認為, “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應該成為當前國際交往的主導模式,并認為在這個全球治理平臺上的媒介合作績效應該基于媒介合作機制的透明、完善、權力制衡及國際問題的解決、公民社會之間的認同這幾大方面。值得關注的是,趙永華教授從全球治理框架下的“一帶一路”角度出發,完整構建了一個媒介合作的路徑框架:從價值、主體、主體所發揮的作用、治理對象、內容及績效評估5個維度,探究了國家政府、地方政府及媒介機構如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行不同區域經濟發展、跨區域問題解決方面進行溝通交流。

隨著近年來在世界舞臺上的迅速崛起,中國作為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在中國人民奮力實現“中國夢”的關頭,中國的國家安全也受到了國際輿論、國際戰略、國際秩序的嚴峻挑戰。杭州師范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注意到國家/國際安全研究中“話語”所起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建構主義安全化理論——“話語轉向”。施旭教授認為國家安全研究和實踐的新視野、新方向應是話語研究,作為由主體、言說、渠道、效果、歷史、文化等多元因素交織的交際實踐,與國家/國際安全辯證相聯;面對國家/國際安全的重大挑戰,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國際傳播話語研究應該成為國家安全研究的一個重要支柱。他建議,國家安全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應該基于3個相互聯系方面工作:構建中國國家安全國際傳播話語研究框架,解析中外國家/國際安全國際傳播典型話語實踐和謀劃國家安全國際傳播話語的戰略與策略。

4位嘉賓視野宏闊的學術演講,以鮮明的問題意識為導向,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啟發意義的反思、追問和學術圖景的理論設計,從不同維度豐富和充實了國家傳播學的內涵和外延,引發了與會學者的濃厚興趣。

二、百花齊放:多向度探究國家傳播學

(一)國家傳播實踐之一:國家政治傳播與國家文化傳播

中國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大國文明的根源和資本。自“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時成了各方熱議的話題。在“文化自信”的燈塔下,此次會議中有不少學者將國家的藝術文化作為傳播的切入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從中國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策略(王思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到中國舞蹈傳播的國家價值(何薇,北京大學);從蔣彝《中國書法》的域外跨文化傳播(梁雪梅,紅河學院)到如何打造國際影視之都(惠東坡,北京聯合大學)……,涉及了較為豐富的藝術文化領域。這些研究豐富了國家傳播中傳播主體的內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國家傳播學的研究內容,成為了此次會議的一大亮點。而北京工業大學馬寧及國際關系學院盛靜則從新媒體入手探討了文化創意產業及文化全球化下的身份認同、傳播策略。

在對內傳播形態方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王彥《中國文化自信的社交媒體傳播研究》一文采用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方法,基于新浪微博相關貼文中呈現的互文性和超文本多模態的理論框架,對社交媒體用戶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看法進行了分析。而在對外傳播方面,更多的學者關注了與跨文化傳播理論相關的領域,例如從第63屆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孔子學院的制度建設、性別視覺符號等從微觀現實案例出發,探究跨文化交際中的傳播效果及傳播模式。

陜西師范大學朱清河從更廣闊的視域重新解讀了跨文化傳播存在的核心障礙與挫折,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中的“隨鄉入俗,推己及人,親仁善鄰”尋繹出“普適性”的應對理路,用中國文化的智慧為跨文化傳播與和諧世界的構建提供資鑒與啟示,頗有新意。

(二)國家傳播實踐之二:國家形象建構與國家對外傳播

在對外傳播中,國家形象的構建一直是各方學者探究的熱門議題。國家傳播學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在國家對外傳播中如何構建傳播主體形象、引導輿論、傳播意識形態、獲得身份認同等相關維度的探討。在本次會議的分論壇中,有不少學者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圍繞該類問題發掘了新的視覺和領地,進行了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

眾所周知,社會組織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組織形象的構建入手,可以從不同維度解構國家形象的成分。成都理工大學王菁從十八大以來《環球資訊廣播》《人民日報》《新民周刊》《央視新聞》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的微博廉政宣傳報道勾勒政府廉政形象;廣東警官學院馬建文把國家執法主體——公安機關作為研究主體,指出了涉警新聞的部分報道在主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詆毀、誹謗、貶損公安機關名譽,丑化公安機關形象等侵害公安機關名譽權的行為。

中國農業大學李煥征、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陶賦雯、南京曉莊學院梅瀟等學者以影像構建為路徑,分別探索了視覺傳播中如何借助影像重塑新中國“十七年”(1949~1966)鄉村生活的艱辛歷程;如何在電影中以敘事編碼傳達“戰爭記憶”,再現國家歷史形象;如何在電視節目中宣傳對外政策,建構執政黨形象。這些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視覺傳播形態,更豐富真實地把國家傳播的宏偉藍圖解碼在大眾的生活周邊,使得國家形象的構建更加具象、更接地氣。

(三)國家傳播實踐之三:網絡媒體空間中的國家傳播

隨著網絡媒體的普及,當今社會已經全面步入了網絡時代。網絡空間或虛擬空間早已成為國家傳播實施的新疆域,因此網絡媒體空間中的國家傳播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特別是網絡媒體空間中的國家數據主權和國家話語權。吳衛華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數據主權戰略》中提出,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應該把維護數據主權放到國家戰略高度,多層次多部門聯動,做好頂層設計、法律制定、技術研發、政企互動等多方面工作。肖琳《現實與虛擬的融通: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公共話語空間建構》認為,現實和虛擬交織的新媒體公共話語空間推動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變革。政府公共話語空間建構必將推動一個健康積極的理性社會建構,同時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公民參政意識與網絡媒介素養。王璐《控制論視閾下搶占網絡話語權路徑初探》解析了搶占網絡話語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以“反饋濾波法”“主觀干擾法”“變送器”3種思維為基點,介紹互聯網時代搶占網絡話語權的具體方法。徐利德《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國家話語權提升策略》著眼于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形態及其帶來的影響和中國國家話語權歷史和現狀,從國際受眾、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4個方面分析了話語權提升的策略。

此外,還有學者從網紅與網紅經濟、宗教知識話語權威、臺海網絡互動“帝吧遠征”“小粉紅”的網絡政治參與等視角,闡述了網絡媒體空間中涌現出的新興國家傳播實踐議題。

(四)“一帶一路”建設視野中的國家傳播研究

在“一帶一路”建設視野中如何進行國家傳播,也是此次會議的一個熱點議題。學者主要從幾方面加以探討: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與傳播理念研究。張勇鋒《“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傳播理念重構研究》在對傳播學功能主義范式進行反思的同時,重新思考和分析提煉了“傳播”“媒介”“研究范式”“傳播共同體”“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以及“國際傳播新秩序”等一系列傳播“元問題”,進而提出能夠有效回應當下中國社會大潮和傳播實踐的理念重構之策。雷力《視覺傳播倫理研究初探》從視覺傳播倫理角度分析了“一帶一路”開展過程中的視覺傳播倫理風險。

第二,“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文化傳播研究。趙旭《“一帶一路”下的文化自信與傳播》指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加快構建政府社會聯動、文化資源共享、各方優勢互補的協同體制;應注重將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等與提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認同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伍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離岸文化中心與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離岸文化中心,對于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文化融合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都有積極意義。金強《加強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版文化傳播的創新性研究——基于“民心相通”的戰略考量》主張,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版文化傳播,應采用平等合作的邏輯。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與實體行業傳播。李寧《“一帶一路”視閾下烏茲別克斯坦旅游業發展及其與中國的合作》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烏兩國旅游產業合作是人心相通的重要溝通方式。張艷《“一帶一路”下民營企業的海外傳播戰略》認為,民營企業的海外傳播面臨諸多困難與瓶頸,需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合理的路徑選擇,對接國內供需產業鏈,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商業共同體,抱團出海。劉洋和楊雷《速度與穩定:“一帶一路”視角下的高鐵外交戰略問題與對策分析》梳理了“一帶一路”與高鐵外交的辯證關系,闡述了高鐵外交的合理性。

第四,國內外媒體“一帶一路”報道的研究。郝源《第三媒介時代下——“一帶一路”國家政治話語微博中傳播效果研究》分析了關于“一帶一路”話題的微博,發現政治話語傳播雖然呈現出不同樣式的表達,但是未能全方位體現出國家傳播層面的認知多元和豐富內涵。周宏剛《從國際輿論的形成機制看“一帶一路”的傳播策略——以印度主流英文報紙的報道為例》提出“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應該積極回應輿論關切,爭取多方支持,弘揚絲路精神,增強對外傳播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感召力。陳欣《淺析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形象構建》主張要把握國外媒體輿情,為中國媒介更加主動地設置參與國際話語議程。

(五)國家話語:國家傳播研究的話語學視角

近年來,“國家話語”作為一個新范疇被廣泛提及并接受。國家話語從話語學角度為國家傳播研究提供了理論滋養。在此次會議上,學者分別從國家新聞話語、國家話語口語傳播、中國人權話語、中國文史哲學術話語、中國慶典話語和國家體育話語等方面研討了國家話語和國家傳播議題。

林援森《從人民幣消息看國家新聞話語權》指出,人民幣報道的不足不僅是一個財經貨幣問題,更是涉及結構性的媒介議題。何海翔《后危機時代:媒介話語表達風險及其治理》主張必須加強媒介話語的互動議程設置,完善媒介對話機制,加強媒介話語自律,促進媒介話語之間的融合與互動,提升媒介話語治理能力建設。李亞銘和白鈺《言立功成:論國家話語中的口語傳播》著重從修辭學、語言學、話語學等視角就國家話語中口語傳播的形式、主體、特征、問題及對策等進行探討。金茹花和歐陽護華《中國政府人權話語的語用論辯分析——以國新辦“評美國〈人權報告〉”為例》分析了中國人權話語,表明語用論辯學所兼顧的論辯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中國政府改進在國際傳播中的理性話語。龐雯《論春節聯歡晚會“ 零點時刻” 中主持話語對國家意識的建構策略——儀式情境下的符號學解讀》指出:在春晚“零點時刻”,主持人通過話語向受眾傳遞國家主流價值觀、塑造大國形象以及強化大國公民的身份認同等內涵。馮美《奧運媒介景觀中的國家話語與體育敘事》認為,大眾傳媒與奧運體育的聯姻,使奧運會超越了單純的競技比拼和體育精神的傳播,成為強化國家民族身份話語的重要機制和力量。

(六)國家修辭:國家傳播研究的修辭學范式

國家修辭,既是實現國家話語轉型的新基石,也是國家傳播的重要途徑。學者圍繞國家修辭范式下的國家事務、提升國家國際地位、協調國際關系、解決國際爭端為目的的修辭行為和現象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

丁云亮《媒介化社會國家認同的修辭建構》提出,借助修辭學理論、批評工具,審視國家認同的話語流變、實踐策略,有助于把握國家認同構建的社會文化屬性,拓展相關研究的學術維度和知識空間,應對全球化潮流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徐同林《強秦之言:反復的力量——以秦三篇公文為例》認為,語言在強秦之路上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反復修辭格多用于秦國的經典公文。張倩《皇室“戰名修辭”:二戰后的日本國家傳播策略》從國家修辭角度梳理了日本皇室的“戰爭名稱修辭”脈絡,提出“戰名修辭”既折射了日本官方的認知錯亂,也反映了日本的國家修辭傳播心理。印心悅《“生活政治”中的國家修辭:中國夢是如何實踐的?——基于央視網〈圖說中國人的生活〉欄目的內容分析》強調了“中國夢”這一宏大敘事與微觀層面行動主體“實踐者”之間的關系和互動。

臺灣省學者從修辭學研究范式闡述對國家傳播的理解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夏春祥《書寫傳承與記憶銘刻:二二八事件的修辭敘事》一文分析了二二八事件的修辭敘事。劉怡伶《傳統倫理觀念與現代國家傳播:蔣伯潛〈初中新國文〉教本的內涵分析》聚焦蔣伯潛傳統文化觀念的取舍議題,考察其編纂思維、注解特色,揭示教科書對形塑臺灣省人民品格、語文能力表達的影響。蔡鴻濱和郭曜棻《華麗的告解:臺灣小英時代之語藝采探》分析發現蔡英文演說采用一種類似教徒向神父告解的敘事策略。

三、結語

中國的發展、崛起與騰飛引起全球矚目。中國已成為引領世界發展,促動全球前進的一面旗幟。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中國話語、中國故事正在成為全球敘事的主旋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翹楚與業界精英此次聚首漢唐福地,就“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話語傳播、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傳播、新媒體與國家傳播、國家傳播與社會發展等進行研討,深入拓展國家傳播學的范疇體系,揭示國家傳播的規律,為中國敘事全球化架橋鋪路,這必將對國家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展現了國家傳播學發展的磅礴氣象,映照了廣大學人蓬勃的文化情懷,意義十分重大。

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創立的宗旨在于推動以“國家”為主體和內涵的傳播現象、問題、挑戰、戰略及規律的學術研究,服務國家利益,助推社會發展,推進文明創新,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學術平臺。首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于2016年7月在安徽師范大學召開。

為繼續貫徹大會宗旨,繼續推動以“國家”為主體和內涵的傳播現象、問題、挑戰、戰略及規律的學術研究,本次大會決定,第三屆、第四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將分別于2018、2019年在河北大學、上海大學召開。

猜你喜歡
網絡媒體一帶一路
網絡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探究
商業新聞
試論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網絡媒體公信力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