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傳統文化探析

2017-09-02 02:30葉夢云葉靈云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7年7期
關鍵詞:理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葉夢云+葉靈云

摘 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思想來源,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里豐富和發展。自強不息、因時而變、以人為本和貴和持中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自信,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積蓄力量。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途徑,同時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的總結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迅速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黨領導革命的初期頻頻犯了“左”和“右”的錯誤,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了中國文化。毛澤東思想正是克服了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錯誤,在“左”和“右”的斗爭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對傳統優秀文化的揚棄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來源。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同意,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1]。

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次強調他們所提供的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中也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2]因此,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更應該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血液中,防止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中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凝聚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開展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進行的,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西方的文化中生長起來的,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烙印。在馬克思的理論的著作中,為了起到批判、諷刺的作用,馬克思常常引用西方文學中的文學典故來闡釋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多都是通過俄國傳播進入,使得帶有西方文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加入了蘇俄的文化因素。這讓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向廣大民眾傳播的時候,遇到了困難。

毛澤東思想已經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階段,但是要真正實現中國的發展,必須更加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中國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來豐富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自覺地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納入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也為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中蘊含著深厚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了源頭活水,同時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改造,繼續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推動力。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融合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主導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主張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最早倡導剛健品質的人是孔子,孔子認為臨大節而不奪的品質正是剛毅的表現。孟子也曾經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論語·泰伯》中曾提倡有志之士要“弘毅”。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沉淀在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不僅沉著應對中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更是強調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傳統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依舊大放異彩[3]。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這都體現出了鄧小平對振興中華民族的剛毅有為的堅定信念。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什么威脅也嚇不倒我們?!盵5]科學發展觀中的第一要義也正是發展,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內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繼續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力,發展也成為現階段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二)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積淀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價值取向

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論語》中孔子曾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富民思想,孟子更是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思想。這些都說明了以民為本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內容,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文化的首要因素。

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時期,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展成為了現代的以人為本思想。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之家”這樣一個“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全新概念。小康社會正是延續了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民本思想,更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期,以人為本,才能更好的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貴和持中的傳統文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主基調endprint

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文化積淀的精華,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達人的必要準則,《中庸》道,“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泵献犹岢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其次,在個人發展方面,也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重和求同的思想。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講過,“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中和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鄧小平正是繼承了“和為貴”的思想,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在外交方針上主張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七大將“和諧”加入基本路線,由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變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2004年9月19日,中國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

貴和持中的思想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一直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持續發力。近年來,中國不斷注重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驅動,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些做法都是以中華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思想為基礎演變而來。

三、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自信的“養分”

新時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積極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并以自身實際行動將中國特色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扎根民族文化,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一)因時而變,深化改革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中國社會的發展一直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延續了因時而變的傳統文化思想,縱觀中國發展態勢,決斷性提出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十二屆全國人大上,習近平指出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的講話,引用中國文化著名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敝赋鲋袊仨殘远ǖ刈咛厣鐣髁x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F階段的改革必須“敢于啃硬骨頭”、攻堅克難,也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表現。

(二)以人為本,注重民生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句話充分表現出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出了要在中共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追求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五位一體”總布局,新納入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樣蘊含著深刻民本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盵6]更加注重自然環境、注重生態文明等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讓傳統文化更加鮮活,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思想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離不開中華優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復興的進程里,必須把文化之根留住”[7]。因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民族力量,注入民族文化,才能夠更好地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742-743.

[3]趙微、李學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58.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7]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EB/OL].http://cul.china.com.cn/zt/2014-12/12/content_7439035.htm,2014-12-12.endprint

猜你喜歡
理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含義層次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從馬克思主義角度解讀中國道路的普遍性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