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真相時代的信息傳受方式與應對路徑

2017-09-16 07:24王翊朝
新媒體研究 2017年15期
關鍵詞:信息繭房儀式

摘 要 進入后真相時代,事實查證讓位于情緒表達,人們不再關心真相而只在意立場。信息的傳播具有傳播方式的儀式化和接受方式的繭房化兩大特點。應對這樣的環境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發揮好媒體的社會功能,應該從媒體、用戶、技術三個層面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 后真相;儀式;信息繭房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06-02

1 事實讓位于情緒的后真相時代

后真相(Post-truth)一詞在1992年就已出現,2016年11月以后,該詞的使用頻率上漲了2 000%,并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詞匯?!昂笳嫦唷币庵冈谛嗡芄草浾撋?,訴諸情感和個人理念要比客觀事實更為有效。這一概念之所以備受關注,與當年的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有關。兩場政治事件中,事實的查證被忽視,真相在情緒面前顯得蒼白無力[1]。社會化媒體的出現為情緒的宣泄提供了便利,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使人們無暇顧及事實本身,所以在面對公共意見的表達時,客觀事實讓位于情感訴求,人們越來越在意情緒的表達而非事實真相。

不同新聞生產的原則是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原則的變遷也從側面展現出了不同時期各類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與張力。邁克爾·舒德森在《發掘新聞》一書中梳理了客觀性理念的產生與演化歷程,從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客觀性理念逐漸從一種應對現實環境的策略變為新聞界人人都要恪守的鐵律。在舒德森看來,其中的抉擇多少包含了新聞人的不得已?!靶侣剺I還未出現一個嶄新的理想來成功地挑戰客觀性理念,但仍然存在著一線希望,大家暗懷著對客觀報道的不滿,期盼著新事物的到來”[2]。進入后真相時代,大部分的信息是通過社會化媒體進行傳播,新聞的“發掘”也應產生新的法則。

2 后真相時代下的信息傳受方式

1)儀式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傳統媒體的版面和時段均有上限,這就決定其在本質是有限的、封閉的信息空間。有限的空間內,必須提升內容質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受眾的注意力,所以傳統媒體會強調內容為王。而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媒體更多呈現出的是平臺化的特征,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分布式的網絡傳播結構中,最有價值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每一個節點間的連接以及在此基礎上創造的價值。梅特卡夫定律指出,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呈指數增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最主要的價值不在于信息傳播本身,而是通過用戶每一次信息的共享、交流而產生的意義,節點間的每一次連接都會增加信息本身的價值,這為有限的信息賦予了無限的可能。如果說傳統媒體提供的是內容,那么新媒體提供的則是平臺化服務[3],由提供內容到提供服務的思路轉變,也成為當下傳統媒體轉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遞觀”在平臺化媒體面前顯得解釋乏力。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傳遞觀”窄化了對大眾媒介公開生產的產品和通過其傳遞的產品的研究范圍[4]。平臺化屬性決定了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的傳播活動不僅僅是信息的流通,更重要的是在這種信息互動的過程中所分享和建構的意義,傳播本身是“儀式”。

詹姆斯·凱里認為,儀式視角下的“傳播是創造、調整和改變一種共享文化的過程”[4],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是意義建構的介質。近年來經由AcFun、Bilibili等視頻網站流行起來的彈幕就是一個典型。用戶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進行趣味化解讀,在此過程中,會形成特定群體專屬的符號系統,并通過符號互動使成員會獲得對集體的歸屬感。這種儀式化的互動頻次越多,歸屬感就越強,用戶對彈幕本身就越狂熱,由此形成的意義也越發多元。對用戶而言,視頻本身的意義并不重要,自己所屬群體對意義的解讀和這種解讀意義的過程才重要。

2)繭房化的信息接受方式??陀^性理念要求事實與觀點相分離,新聞報道中應摒棄個人情感,不能因個人好惡而影響真相的表達。即使記者需要在報道中傳達自己的立場或觀點,也應該采取“用事實說話”的報道方法,即對事實材料進行恰當的選擇與表述,通過事實之間的邏輯含蓄表達傾向與觀點。這種報道方法的前提,在于建構意義的材料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事實,即觀點建立在事實之上。

依托事實闡述觀點,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種認知模式的基礎是事實,在此之上才能對公眾事物進行理性的討論。而這與人們普遍的認知模式卻是相悖的。李普曼用“成見”(stereotype)一詞來描述人們的認知心理,“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我們會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外部世界[5]。成見不但會影響我們對事實的態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們對于事實的選擇。對于那些與既有認知相沖突的信息會自動被我們的選擇性心理機制所屏蔽。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內容。

傳統媒體時代,由于信息的巨量性和傳播渠道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產生了對新聞信息進行把關的需求?;ヂ摼W使個體得以崛起,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新媒體的出現,信息爆炸的同時傳播渠道也層出不窮,每個人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任何信息都能廣泛傳播,傳統的把關變得缺乏意義。傳媒行業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稀缺資源由渠道變為注意力。

為爭奪用戶注意力,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服務成為所有內容服務商的著力點。一方面,用戶會基于個人興趣選擇信息,另一方面,內容提供者會基于用戶的興趣提供能夠取悅用戶的內容,久而久之,個人的信息接受會變得窄化,人們會被囚禁在自己所營造的“信息繭房”之中。

新媒體技術加劇了繭房形成的進程,這種現象在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兩個新媒體平臺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微博上,用戶基于興趣關注特定內容,由此形成以興趣為基礎的組群,這也是社交媒體的基本結構方式。同一組群的人擁有相近的價值,組群內部的互動又會使既有觀點得以強化。今日頭條則通過技術手段為用戶營造“信息繭房”。用戶的每次點擊、每篇文章的瀏覽時長都會被后臺記錄,經由算法分析,系統便能自動識別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使用時間越長,推動就越“精準”,久而久之,人們的認知視野就會被局限在繭房之中。endprint

3 后真相的應對路徑

1)媒體:平衡服務意識與底線意識。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信息傳播本身帶有商業化的屬性,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要在市場化的環境中求存,于是流量成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獲得流量的前提是提供迎合用戶的口味的服務,以“服務為王”的理念為用戶提供“你最關心的”內容代替了曾經媒體的社會職責。這種理念在商業邏輯下無可厚非,但是媒體還擔負著建構社會現實的功能,正如普利策那個著名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后真相時代下的媒體應該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一方面,以做產品的心態來做內容,為用戶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對用戶注意力的引導,以適應社會化媒體傳播的方式提供客觀報道,培養公民的理性意識。最好的方式,是將“你想知道的”和“你應該知道的”兩類信息相結合,既符合受眾接受旨趣,又能潛移默化地對議程和態度進行引導。

2)用戶:開放的心態與批判性思維。新媒體技術所營造的信息環境看似開放實則是密不透風的繭房。在這種環境下進行信息的選擇,人們應該努力走出自己的認知舒適區,要有打破“信息繭房”的自我意識,放開自己的眼界,經常性地去接觸一些陌生的信息,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網絡素養,自覺地將這類小圈子的資訊疊加進大社會的

資訊[6]。

在信息接觸過程中,還應該心懷警惕,不要輕易進行價值判斷。對事物的定性應該建立在對事實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以批判態度對待認知“成見”,對觀點先于事實的情緒化表達應該冷靜看待。

3)技術:機器識別與謠言庫。后真相時代的種種傳播亂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媒體技術所導致的,由技術所導致的問題,自然也應從技術的層面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很多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尋求解決之道。

其中一種是通過計算社交賬戶的傳播歷史、認證信息、傳播特性、評論語義等方式,構建機器學習模型來自動判別。另一種方式則是建立謠言庫,根據語義相似度判斷某個論斷是否已在謠言庫中,再根據謠言的領域分類在社交媒體中尋找該領域的專家尋求幫助[7]。

參考文獻

[1]周睿鳴,劉于思.客觀事實已經無效了嗎?——“后真相”語境下事實查驗的發展、效果與未來[J].新聞記者,2017(1):36-44.

[2]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M].陳昌鳳,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6.

[3]譚天.媒介平臺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10.

[4]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紐博爾德.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M].王凱,劉曉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62-63.

[5]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2.

[6]喻國明.“信息繭房”禁錮了我們的雙眼[J].領導科學,2016(36):20.

[7]董晨宇,孔慶超.后真相時代:當公眾重歸幻影[J].公關世界,2016(23):90-93.

作者簡介:王翊朝,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網絡傳播。endprint

猜你喜歡
信息繭房儀式
讓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伴隨孩子成長
當代年輕人儀式感行為大賞
儀式感
儀式感
流絢夏日
微時代大學生“信息繭房”效應干預
社交媒體時代下新聞產需變化芻議
“信息繭房”禁錮了我們的雙眼
“信息繭房”禁錮了我們的雙眼(觀察家)
Talking strategi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