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無隱私時代”,你正以100元被出賣

2017-10-30 20:59孫然張雨忻
中國連鎖 2017年10期
關鍵詞:黑客用戶

孫然 張雨忻

歡迎來到大數據時代。也歡迎來到個人隱私岌岌可危的時代。

作為普通人,你可能對自己的數據被利用到何種境地還缺乏感受。但警覺的內行人,比如網絡安全工程師魏從,卻感受到了隱私環境的危機四伏。

他至今對去年10月網易郵箱疑似“疑似被黑”的事故印象深刻——過億條用戶名、密碼、登陸IP、生日等信息被竊。盡管網易否認數據庫遭到攻擊,稱是黑客獲得了部分用戶在其他平臺相同的賬號和密碼,撞庫所得。但魏從并不相信這種說法,因為他下載分析了這個被盜數據包,發現量特別大,“超大個兒一個?!?/p>

他的一個同事有個習慣,每次接到快遞包裹,都會用黑色記號筆,逐條劃掉快遞包裹上的鉛字——收貨人姓名、聯系方式、收貨地址等等。她聽說小區樓下收廢品的人,會把紙箱上的信息單撕下來,轉手倒賣出去。不久后這筆數據交易會變成一通推銷甚至詐騙電話,再找上門來。

新聞里的“徐玉玉案”令她不寒而栗——因為考生信息被泄露,家境困難的高中畢業生徐玉玉,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隨即也接到一通電信詐騙電話,被以辦理助學金為由騙走9900元學費,傷心欲絕之下,年輕的女孩心臟驟停而亡。

這些事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平日多做些預防工作總沒錯。但她不知道的是,無論她劃掉多少張快遞單,個人信息泄露幾乎防不勝防。

“收廢品撿快遞單的方法效率太low了,現在都直接從淘寶店主那端買發貨單,5塊錢一張?!蔽簭母嬖V36氪。

世界從未變得如此數據驅動。詐騙只是個人數據的一種小范圍用途。在大家都在談論人工智能、個性化推薦、精準營銷的現在,世界從未如此渴望知道“你”是誰;從金融,到醫療,廣告到電商,各行各業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數據充滿渴求。短短幾年,隨著市場爆發出的需求量,中國已經催生出市值21億元的新三板數據服務商數據堂。

大家都意識到了:數據,這是新商業時代最重要的議題。

一位行業內人士透露,為了描述一個用戶畫像,阿里巴巴構建了741個緯度,來收集數據?!叭鯏祿踔粮?。所有的數據,你買過什么,購買頻率和價格,你住在哪,銀行里有多少錢,它全知道?!?/p>

今年,大公司之間為了爭奪數據,爆發了前所未有之多的爭斗。運滿滿舉報貨車幫盜取6000萬條競爭對手貨運數據;新浪微博訴脈脈過渡攫取用戶數據;騰訊控訴華為Magic手機侵犯用戶隱私……過去則少有這樣的情況。而兩年前,馬云說阿里巴巴要做數據公司、未來最大的能源是數據時,還稍顯空洞。

商業和用戶隱私之間,由此發生激烈對撞。

由于中國數據監管尚且模糊,回國的硅谷技術人才,將中國視為創業天堂。一位從事人工智能+醫療的創業者對36氪說,“算法的門檻并不高,真正稀罕的是用戶的醫療數據。在美國,病患數據的歸屬權是個人,很難拿到,但在國內,只要跟醫療機構合作,就能獲取這些數據來訓練智能診療模型?!?/p>

大數據、人工智能改變世界,提升診斷的效率和準確度,這是一幅美好藍圖,唯獨忽略了一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你的隱私醫療數據正從醫生電腦里流向一家商業公司。

盡管技術無罪,但商業對數據的貪婪難以克制。利益驅使各種諸如網路爬蟲、盜取手機root權限的技術,讓個人隱私數據,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在市場上。

隱私數據與商業的沖撞是如此激烈,連國家也意識到了。5月和7月,公安部和網信辦兩次集中審查大數據企業。首批,包括數據堂在內的15家公司被請去“喝茶”,詢問數據來源和運營模式。掌握大量個人信息的互聯網公司,比如招聘網站,也收到了執法部門的警示。

大數據的交易,一直在黑、白、灰色地帶間游走。

我們正生活在楚門的世界,這毫不夸張。

黑:竊取

數據的大規模失竊,正在一次又一次出現。

最近的一個大案,是2017年5月至7月間,一伙有組織的黑客盜取了美國征信巨頭Equifax的服務器權限,卷走了1.43億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這意味著44%美國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手機號碼、住址、SNN(社會安全號碼,類似于身份證,可以追蹤納稅情況),以及21萬美國人的信用卡號,部分駕照號和法律文件,正躺在黑市上待價而沽。

因為保護數據不利,如今懸在Equifax頭上的是一樁700億美元的賠償官司。

在中國,一個涵蓋上千萬條京東用戶數據的12G數據包,去年底成了黑市上的“地攤貨”。知情人士透露,這份數據包囊括了姓名、密碼、郵箱、身份證、電話、QQ等多個維度的用戶信息。已經在黑市上層層售賣轉了上百道手,標價10萬至70萬不等。

數據泄露不僅來自外部攻擊,還源自利益誘惑下的內部泄漏。

今年6月,國內破獲的一起案件中,22名蘋果及相關公司的員工,利用自己的Apple ID進入公司內部系統,盜取了大量蘋果用戶的姓名、手機號碼、Apple ID等數據,并在黑市以每人10元至180元的價格倒賣出去。

一張蘋果內部ID意味著觸及公司全部用戶數據的權利。據《商業內幕》報道,大量黑客愿支付2萬歐元以獲取一張蘋果內部ID信息。

今年3月,京東主動公布:處于試用期的京東網絡工程師鄭海鵬,與外部黑客團伙勾結,盜出大量物流、交易及用戶身份信息。警方介入后,發現這竟是個“職業內鬼”,曾在多家互聯網公司任職,盜竊個人隱私數據達到50億條。

去年,也有3個來自京東物流部門的“內鬼”,盜走了9313條用戶數據,這些信息最后被用于騙取了上百萬用戶的資金。

隱私數據倒賣遠比你想象的猖獗。在已公布的案例中,攜程、圓通快遞、世紀佳緣、當當網、如家酒店……都曾遭遇過類似的數據洗劫。

大型互聯網公司約等于一個又一個肥美的大型數據庫。盜取和販賣隱私則是個產業。

“全世界只有兩種網站:被破解的網站,和還不知道自己被破解的網站?!本W絡安全工程師魏從對36氪說。endprint

魏從這樣的行內人,能看到黑色數據的販賣在“暗網”上持續進行。全球共有7萬個網站在暗網上潛伏,你可以在那找到隱私、軍火、A片,甚至謀殺教程。盡管賣的都是些驚悚的“貨品”,暗網看上去卻與普通電商的貨架無異。

在暗網上,身份證號、社保賬號、電話住址等個人數據被打包售賣,依據詳細程度要價不同。

由于數據是可復制的,一旦流入暗網就會被無限轉手。從深網,逐漸上浮到賣到表層網絡,甚至普通人能接觸到的貼吧、網盤。與此同時,數據的價值和標價也層層稀釋。一家100人體量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數據,在暗網上標注的價格可能是1000元,倒過幾手后,價格也會稀釋到起初的十分之一。

對于有技術的黑客,把幾十萬人的隱私數據偷出來販賣只是分分鐘的事。他們成團伙作案,頂級的黑客會把入侵工具撒入互聯網,自動破解觸及到的網站,一掃“中彈”的可能就成百上千。數據得手后會被轉給專人破解、加工和整理,在由負責銷售的人以不同價格賣給不同的買家。

每時每刻,都有網站被攻破。

瘋狂的竊取,驅動自最強烈的需求。

隔三差五,何崇就會接到客戶買數據的要求。何崇經營著一家用人工智能技術做精準營銷的公司,何崇發現,在移動營銷領域想多賺點錢,幾乎避不開數據購買,廣告主越來越好奇自己的用戶都是些什么人,他們希望何崇不僅僅提供算法,也能一站式補全用戶數據。

精準營銷、人工智能都是大的數據買家。百度一年僅在數據堂購買的語音數據就達到一兩千萬小時。初創人工智能公司的平均購買量,也動輒在30萬至200萬小時之間。數據堂創始人齊紅威回憶,10年前在實驗室訓練機器人時,市面上的購買量也不過一兩百個小時。

但人工智能底層技術離錢很遠,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數據約等同于錢。也因此,“買個人隱私數據最兇的,是金融類企業?!被ソ鸸窘o何崇開出的補全數據價碼最高,是一個人頭100塊錢。

何崇對36氪介紹,中國的金融信貸公司,大致有三條購買數據的渠道:央行征信中心、有公安背景的征信機構國政通、查學生數據的學信網、以及運營商等國有渠道;第三方大數據服務商;精準營銷公司。

白色渠道的數據查詢需求已經在急劇增長。據財新報道,2016年,有公安部背景的身份證查詢中心,一套帶人像照片比對的查詢量共約26億次;而在2012年,年查詢量還不到10億次。查詢量激增主要源于大量的消費金融需求。

但在白色渠道外,絕大多數金融機構仍嚴重依賴來自后兩類渠道的數據。因為“白色”渠道能提供的數據有限。以央行征信中心為例,截至去年下半年覆蓋中國8.8億人口的征信數據,這意味著其余5億人口的信息是一片空白。

這5億人口,多是藍領、大學生或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尚未在任何銀行留下信用記錄。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如今最時髦的現金貸、消費金融公司、以及陷入轉型危機的傳統銀行緊盯的用戶。

現金貸的風險控制方式,正是大數據新時代的典型案例。網貸之家CEO徐紅偉告訴36氪,小額貸款的現金貸與傳統十幾萬貸款的風控方式完全不同,后者采用線下盡調,而前者則是完全自動化在線上完成,依賴于智能手機中產生的用戶數據和行為軌跡。

借貸給這類高風險人群,最關鍵是要能收得回帳,預先識別出好人壞人。做好風控模型、預判違約成本,是這門生意最關鍵的命門,而養模型的前提就是先拿到用戶數據。

風控對數據的渴求沒有邊界:身份證、學歷學籍、信用卡和銀行卡號、設備指紋、消費情況、LBS數據及手機中的使用行為數據,乃至你銀行卡的金額和收支信息。每增加一項數據,壞賬就少了一些,利潤就多了一些。

出于風險考慮,何崇不愿意自己買數據,他管這叫“臟活”。一般做數據購買的是數據代理商,通常由數據服務公司、咨詢公司來扮演。

這些數據服務公司通過自己的門路,找到上游或黑或白的賣家:盜取數據的黑客、通過在APP中植入SDK插件來獲取數據的工具類公司、沉淀了大量用戶數據的電商公司,甚至想偷偷賺上一筆、有用戶系統權限的手機廠商。

據財新報道,一家叫做“聯動優勢”的公司提供的數據詳盡得可怕,包括:個人開卡銀行張數、借記卡張數、信用卡卡齡、賬齡,近三個月到一年的賬動筆數、出入賬總金額,銀行卡消費總額(包括線上消費)、當前余額、手機號入網年限、手機號是否實名等。一家叫百融金服的公司,產品清單上也有銀行卡月度收支數據。

聯動優勢的關聯方公司與運營商長期合作,為十余萬家客戶提供短信群發服務,包括政府機構、互聯網、商業企業、金融保險、銀行、物流等。與其有業務往來的人士認為,聯動優勢加工數據后,“將金融有關的信息,比如銀行發給客戶的交易信息,賣給金融行業有風控需求的公司,以及貸款催收部門?!?/p>

從黑灰色渠道購買,也是為了省錢?!盎疑赖馁u法無非是拷貝一份數據,所以可以賣得很便宜。去白色渠道國政通查詢一次身份證需要5塊錢,但很多互聯網公司其實都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開價2毛錢,甚至幾分錢就可以查一次?!比谥褻EO張建梁告訴36氪。

企業對隱私數據的貪婪和越界獲取,終歸引發了政府的關注。是6月1日新出臺的《網絡安全法》,首批打擊目標就是黑客、數據交易公司,互聯網公司“內鬼”。

根據最高法、最高檢的司法解釋,“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征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即屬情節嚴重,可入刑。

整肅開始了。

今年的網絡安全大會,魏從看到臺上罕見的出現了“藍帽子”嘉賓(即公安背景的“黑客”),演講的核心就是不同程度的盜取數據行為,將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

9月的一宗判決起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地產經紀楊某,因侵犯個人信息罪被法院判決拘役三個月,并處罰4000元人民幣。起因是,她通過微信給上級主管發送了113條某小區業主的個人信息。其中包括房產面積、門牌號、樓棟號、樓層、姓名、電話及樓盤名稱。這些信息,是她所在的公司準備用來“拉客戶”的。

鑒于“買房、借貸、孩子上學”,是中國騷擾電話的永恒的三大主題,個人隱私信息在房產中介圈的瘋狂流轉,早已成為潛規則,行里人常在QQ群中交換和買賣業主的信息。如今,地產圈風聲鶴唳?!艾F在風聲太緊了,前兩天剛有同事被抓,”36氪接觸的十幾位房產中介,皆以太過敏感為由,拒絕了采訪。

為了規避政策風險,在《網絡安全法》實施前,同盾停掉了“失聯人修復”服務。因為這項服務涉及為有的銀行提供用戶的聯系方式,在新規之下頗為敏感。

“過去我們給一些銀行提供過這項服務,但對方具有完整的用戶授權,”同盾科技副總裁顧威對36氪解釋稱,“我們并不靠這項邊緣業務賺錢,只是為解決客戶針對其惡意逾期用戶的催款需求?!?/p>

據他估計,“至少80%沾染黑產,從事征信和反欺詐數據交易的公司會倒閉?!?/p>

未完待續。

(文章首發于36kr,版權歸36kr所有。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何崇、魏從為化名。36氪作者林渟對此文亦有貢獻)endprint

猜你喜歡
黑客用戶
歡樂英雄
多少個屁能把布克崩起來?
歡樂英雄
網絡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河神與頭腦黑客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Camera360:拍出5億用戶
100萬用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