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多媒體實現政治課的美感教育

2017-11-14 09:14柴曉玲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7年21期
關鍵詞:政治課多媒體

柴曉玲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實現美感教育。希望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政治課;美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107

一、利用多媒體直現美的形象

美的來源在于形象直觀。黑格爾在《美學》中認為“形象是美的母體”。美感教育離不開形象,離開形象對視覺的直觀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虛無的。在政治課教學中,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展現鮮明形象是滲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媒體的協助下,課堂上學生隨時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會千變萬化美的形態中把握美的真締。

在講授七年級思想政治“我們偉大祖國”這一課時,為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他們對形象美的感悟能力,筆者從美感教育的感性認識角度來設計這一節課。伴隨著柔美、悠揚的旋律,一幅幅畫面通過錄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風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藍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溝;氣勢恢宏、人杰地靈的東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魚肥的太湖美景……隨著學生一陣陣驚喜贊嘆,他們陶醉于我們偉大祖國美麗的大自然風光中,愛國主義情感激蕩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通過現代多媒體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美感教育,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凈化純真的心靈,在美的氛圍里升華質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現鮮明形象,營造審美意境,一方面使學生深入地掌握課本知識,增強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增強他們的美感領悟能力。在這德育、美育雙向交匯過程中,現代化的多媒體起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多媒體感悟美的聲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個多維體、全方位的感知過程。形象直觀作為美感教育的起點必然要向廣闊處拓展,向縱深處深入。對聽覺系統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聲律美,尤其表現為音樂美?,F代化音響系統進入政治課課堂無疑為教學情趣的渲染、審美情感的激發、聲律美的感悟起著極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七年級思想政治“集體力量大”這一課教學中,為了營造團結向上、眾志成城的教學情境,筆者選擇了音樂導入的手法。筆者播放了流行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隨著激昂的旋律、躍動的音符,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在音樂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筆者也因勢利導地引入正課。在教學過程中講述“團結就是力量”這個問題時,筆者又播放了一首MTV《團結就是力量》。明晰的畫面、鏗鏘的節奏、氣勢磅礴的主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結構的理解,同時在雄渾的音樂意境中領略手手相連、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三、利用多媒體剖析美的結構

美感的欣賞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在于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不斷豐富和逐漸積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領悟發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結構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斷深化的表現?,F代化多媒體在政治課教學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體結構起著極重要的負載作用。運用多媒體,在理性剖析層面上,一方面理解審美對象的自然屬性,社會背景和內在結構;另一方面理清學生審美心理結構,激發更深層的審美愉悅感,使美感教育達到更高階段。

在八年級思想政治“奴隸社會科學文化成就”這一課的講述中,為了使學生對奴隸時代文化成就有形象直觀的認識,筆者從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入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古希臘雕塑精品《斷臂維納斯》的圖片。學生掩飾不了失望的神情,顯然他們沒有相應的審美底蘊,沒有找到美感支點。筆者及時通過錄像向學生強調古希臘審美觀點“美的表象呈現人的光輝”。法國羅丹在《藝術論》中強調:“維納斯驚人的美不在于媚俗,而在于清俊的面龐下體現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貴。維納斯的意義對歷史而言不亞于《人權宣言》?!睂W生了解維納斯塑像的內在結構和歷史背景后面又重新注目于圖片。筆者接著向學生分析審美心理結構,美在于無限和有限的統一,在于殘缺和完美的辯證,美不僅在于賞,而且在于想。維納斯臂斷了,殘缺了,但卻給人提供了豐富的想象余地,殘缺的維納斯在學生審美心理中完善起來。筆者用錄像播放了多組藝術家重塑雙臂的維納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澀的、行動的……一千個欣賞者就有一千個心目中的維納斯。利用現代化多媒體對美感結構的分析讓學生由被動的美的欣賞者發展為美的發現者和美的創造者,更深入地體會美的情致。

四、利用多媒體體味美的神韻

美的神韻是內涵與形式共同創造出來的有機結構的靈魂,是審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韻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聯想性、無限性、象征性等特點。在政治課美感教育的協助下,在優美音律、鮮明形象中,美的神韻飄然而出。

神韻美的體味在于想象力的豐富,擴散型思維的拓展。在八年級思想政治“封建社會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這一課中,為體現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在藝術作品中的顯現,筆者通過錄像機向學生放映了著名畫家達·芬奇經典作品《蒙娜麗莎》的專題片。在放映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很感興趣。有學生問筆者微笑中隱含著什么?筆者結合課本內容闡述了《蒙娜麗莎》的歷史意義,指出一位資產階級女市民樸素的衣著,慈善微笑表明新興資產階級的自信和反封建的人文主義精神。當即有學生表示反對,認為答案不僅如此。筆者收集了學生的反饋信息,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認為是慈母的關切,有的認為是思念親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認為是領略自然美景的愉悅,甚至有的認為是達·芬奇變型自畫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針對學生的理解,筆者做了總結,《蒙娜麗莎》為什么魅力永存,微笑為什么永恒,關鍵在于這一幅畫的神韻美,微笑之中留有廣闊的聯想余地,在學生的審美體驗中,結合各自審美心理結構,會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

美感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范疇,對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和啟迪他們具有正確的審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政治課教學中利用現代化電化教學手段作為中介滲透美感教育,是嶄新領域,有待于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奮進和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歡
政治課多媒體
借助多媒體探尋有效設問的“四度”
讓高中思想政治課走進學生的心靈
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美育優化探析
高中政治課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教學策略
多媒體情境下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三個維度
答案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
初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脫節探因
談談“誘思導學”教學模式在農村中學政治課的運用
多媒體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