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

2017-12-28 14:14蘆燕
教師·中 2017年11期
關鍵詞:校企合作

蘆燕

摘 要: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對設施農業技術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當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設問題也越來越獲得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文章結合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機制的建設現狀,就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進行綜合的論述與探究,以期能夠促進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發展,為我國輸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提供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

校企合作逐漸成為近些年來高職院校強化自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就業率、社會輸送大量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由于能夠順利實現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內部合作,促進人才直接與市場接軌,不但能提升企業培養人才的效率,而且能促進社會綜合資源的利用效率。結合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專業特點來看,由于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一線的建設、服務工作,與其他的農業專業不同,該專業對于學生的實踐性具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內在需求。為了進一步探究其發展的現狀,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淺析當前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機制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機制探究

1.校企合作機制

成熟的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與發展是實現多元化農業技術的前提,也是促進校企合作整體效率的重要保障。通過多年的探索,寧夏葡萄酒與防沙治沙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保┮仓饾u形成了“聯合培育、雙向選擇、雙向考核”的校企合作培育機制,其內部的原理就是根據當前我國的社會就業形勢以及企業對于人才的基本需求作為切入點來培養人才。對于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培養而言,這個階段的學生由于對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往往缺乏主張,對未來的就業環境以及就業形勢的了解程度往往不足,導致在學校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想當然”的情況,教師經常忽視教學的實踐性,會影響學生對其職業特點的判斷,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就業、擇業觀念,也無法順利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轉變,無法適應就業環境,從而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校企合作制度的方式,不但可以實現雙方共同的學生培養目的,而且能夠凸顯出不同的側重點。

2.基地培養模式

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中的一員,與其他的高職院校專業類似,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也必須以體現技能為核心、以知識框架為支持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夠通過將多個教學內容分解為不同的教學項目來逐個實現。盡管設施農業技術的教學課程內容較多,難度也不盡相同,但是近些年來我國高職院校逐漸開始發展基地培養的新模式,與多個不同特點的企業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補充甚至解決。在實際校企合作環節中,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特點,我校找到了相應的企業,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實現了學生的雙向選擇以及資源共享,并逐步建立起多個中大型校內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不但實現了產、學、研的綜合發展,而且實現了技術先進的教學實訓效果以及多樣性的系統結合,為促進職業院校的發展、提升教學水平奠定了基礎與保障。除此之外,基地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這與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專業特點不謀而合,在當地多個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同時也為當地的農業基礎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為實現當地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

3.工學結合模式

工學結合的主體是學生,而高職院校教學的導向是市場與企業需求,所以在進行校企合作的教學培訓環節中,高職院校必須實現以工學結合為具體教學目標的教學管理體系。由于企業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及設備管理經驗,內部還有大量熟悉操作以及行業的市場發展形勢的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實現與企業的良好對接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還可以幫助企業增強科研力量以及人才儲備,從而實現校企之間的資源共享,實現工學結合的良好合作模式。

4.校企共融模式

高職院校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教學能力,對農業技術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框架把握得比較清晰,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原理的教授,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水平。為了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高職院校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去企業內部進行頂崗進修的方式了解當前企業的技術發展特點與現狀,促進自身教學綜合水平的提升。同時,作為技術類專業,農業技術專業的理論知識是學生適應工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規劃的核心,所以高職院校的培養目的除了重視學生的職業教學,還要突出培養學生農業技術理論知識水平的特點。

企業中具有一部分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他們不但理論知識十分豐富,而且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校通過聘請這部分專家來學?,F身說法,進行一線教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擇業觀念,樹立良好的就業習慣,從而使學生對未來進行精準職業規劃,實現人生價值。除此之外,企業由于具有較多的實習實踐機會,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術水平以及專業素質,為學生實現一定程度上的雙向選擇,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5.校政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就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模式來看,一般都是由學校牽頭,由學校進行支持并鼓勵,形成專業與企業以及學校與企業的對接,在提升就業針對性以及實訓針對性的前提下還逐漸開發了課程培訓、實訓基地培訓、頂崗實習培訓以及師資力量培訓等多個環節,為實現雙方共同發展奠定了理論前提與資金上的保障。

二、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1.合作范圍應當擴大

當前我國許多地區在校企合作的體制與機制建設上還處于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由于缺乏機制的建設,對校企合作模式不熟悉,出現了許多障礙。為了突破這部分障礙,學校還應該加強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模式上的開拓,同時也要拓展合作企業的種類與覆蓋面,不再局限于本地的企業實訓,而是逐漸提升合作的層次,實現校企合辦工廠、綜合農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從而擴大合作的范圍。

2.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由于缺乏合作經驗,當前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交叉管理的問題,不但降低了合作的效率與標準,而且出現了工作重復、職責不明確的問題,甚至一些校企合作還會由于校企經濟效益分配不均勻而出現糾紛,不利于實現長期有效的校企雙贏。

3.合作獎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校企合作的經濟效益分配以及獎勵機制的建設現狀來看,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沒有實現充分調動教師創造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的目的,依然需要繼續完善機制的建設,在實現學校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實現教職工自身的價值,為其職業的規劃以及經濟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的建立是促進校企合作效果、促進校企共同發展的重要前提。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需要企業與高職院校做好良好的溝通,以國家相關職業資格的技術標準為基礎來進行通力合作,實現促進教改、確定合作模式、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的社會辦學力量的合作體系。其實現的過程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模式來進行:

其一,建立對于企業員工的知識能力的要求,實現動態調研與分析。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環節,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實踐現狀的調查、分析以及數據的整理對于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實現以企業化制度要求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作為企業自身而言,通過校企合作和員工專業技術水平的調查分析和整理,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克服和解決,對于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也具有一定的幫助[2]。

其二,建立考核的標準化、操作技能的實訓化。高職院校的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以及較為完整的職業規劃,同時還要為社會輸送大量綜合素質較強的技能型人才,而實現考核的標準化以及實訓化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擇業觀念,而且能夠通過標準化考核來提升學生對職業的良好認知。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要經常去田間地頭進行設備的維修、調研工作,對于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格要求較高。而一些學生由于在學校期間對職業了解不透徹、規劃不清晰,出現就業后反差較大、無法適應工作甚至躲避就業的現象,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許多困擾,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其三,突出實際操作的重點、難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校企合作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而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在進行合作時,過分注重實踐的形式化,忽略了理論知識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從而造成了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時沒有與理論知識形成良好對接,只是“為了實踐而實踐”,脫離了理論知識體系框架,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以及提升工作的主動性,逐漸被實踐的傳統環節束縛,對我國農業設備的技術開發、研制以及推廣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實現校企合作的基礎之上,還應該由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梳理,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論知識與操作實踐之間的聯系,針對重點、難點進行講解,讓學生真正了解其所學內容的精髓,為后期創新性的工作提供基本條件[3]。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養機制

校企合作的人才共同培養機制的建立需要雙方良好溝通與協作才能夠逐步實現,其具體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根據學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企業的正常工作流程來實現共同制訂培訓班的管理辦法,包括制訂具體的項目質量管理手冊以及具有較強針對性的企業員工培訓手冊等。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學校的要求以及企業的基本需求設定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從而實現校企合作辦班辦學的整體實效性,確保培訓的質量[4]。

其二,制訂相對完善的頂崗實習生的學習、實習管理辦法,這方面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設定。比如,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學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要嚴格遵守企業的相關管理規定,從基本的穿著、行為舉止甚至到技術規范性都要按照企業的基本流程,同時也要建立一套針對學生的績效管理制度,從而在調動學生實習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其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掌握水平,從而實現良好的實習效果。

其三,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嚴格執行。對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的方案,無論是頂崗實習還是企業員工教學等活動的開展,都必須以學校為主導,參考企業的規章制度規范以及具體要求來進行設定。設定的內容也要全面覆蓋學生的考核學習成績的方式方法、管理學生實訓教學內容以及共同評價的教學質量體系,等等,在進行人才培訓制度建設過程中,尤為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突出企業的制度性以及規范性,這也是未來學生進入社會后必須遵守的制度與規范。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有利于學生迅速融入企業,與企業員工打成一片,盡快完善自己的職業技能,實現良好就業的目標。

3.提升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運行工作效率

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運行效率的提升是保障校企合作效果、實現雙方共贏的重要保障。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大多數校企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溝通與了解,特別是學校在與企業進行聯合人才培訓的項目開設上,往往缺乏理論指導,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化的管理體系,從而降低了校企合作體制的運行效率,不利于實現長期有效的校企合作。為了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其一,實現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校企合作項目獎勵辦法。從本質上來看,企業發展的目標主體是經濟效益,而學校發展的目標主體是綜合辦學能力以及影響力,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建立必須具有一定的聯系性才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就目前來看,校企合作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術的開發、研制以及人才的定向輸送。學校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以及人才儲備,同時還能夠實現一定的培訓機會,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而學校則是通過企業來幫助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擴大院校的影響力,同時還能夠通過企業來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與動態,有利于提升教學的實踐性效果。

其二,建立雙師制度,建立成果共享制度。成果共享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也是優化學校教學資源、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必要途徑。通過在高職院校內部建立雙師制度,企業幫助高校建立信息基礎平臺,由雙方共享基礎平臺的建設成果,共同制訂和修改人才培養的方案。同時,高職院??梢詾槠髽I員工提供再教育機會,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實踐培訓的場所與機會,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作為當前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重要發展途徑與方向,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術水平以及就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而對于企業和高職院校而言,由于校企合作在機制上逐漸成熟,不但實現了學生的雙向選擇,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的人才招聘效率,實現了快速發展,同時還為高職院校教師熟悉實訓實踐環境、了解企業發展狀態、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提供了機會。綜合我國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建設現狀來看,其運行機制也應該通過以學院董事會的相關決議為標準,實現建立校企合作辦公室的規程、制度,提升校企雙向管理的效果與水平,同時還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制訂相應的年度工作計劃,做到獎懲兼顧,從而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實現良好的約束與激勵條件,促進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艷玲.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探究[J].農技服務,2015(6):214-215.

[2]劉 勇,王敏軍.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模式研究——以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4):27-31,106.

[3]徐艷玲,祁連弟,袁曉霞,等.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機制初探[J].現代農業,2016(1):112.

[4]王甲云.我國農業技術服務模式與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作者單位:寧夏葡萄酒與防沙治沙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校企合作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職土建類專業產教創深度融合機制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