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增強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的途徑探析

2018-01-19 04:07劉衛玲
福建茶葉 2018年11期
關鍵詞:適應力跨文化茶文化

劉衛玲

(欽州學院,廣西欽州 535011)

跨文化適應問題長期以來都是困擾各國在留學生教育和管理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亦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這一問題不僅僅涉及語言學,更是囊括多個方面,如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等。從實際看,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所面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亦是如此,背后牽扯到風俗、語言、社會、價值觀、社會、政治等多個方面。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一個很好的嘗試,就是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將其融入到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因為中國茶文化曾經在歷史上先后傳入全球各個國家,并根據不同文化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因此,用茶文化來增強來華留學生的適應力,能夠讓留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契合他們的文化認同、價值追求。

1 來華留學生的歷史發展

我國最開始招收留學生要追溯到建國初期,由于政治形態的原因,第一批來華留學生基本來自于東歐國家。但是由于諸多原因,在改革開放之前,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都不太多,有的話也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目的,民間自發的留學生鳳毛麟角。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來華留學生工作也有了顯著發展。在40年的時間里,不僅為中外政治、文化、經濟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更是為世界各國培養了各類人才。

從時間段上看,我國來華留學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的這二十多年時間里。這一時期的來華留學生,有三個突出特點,其一是來華留學生基本為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如羅馬尼亞等。其二,這些來華留學生來中國接受教育有著很強的政治色彩和外交目的。其三,這些來華留學生全部為公費留學,并且多為各國精心挑選的,政治素養過硬的年輕學生。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后到1992年前后,也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效,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為我國留學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條件。這也讓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留學生的來源國更是有了很大變化。這一時期,政治色彩和外交目的漸漸減弱,個人自主來華留學日益增加。據統計,1990年當年,來華留學生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也是首次突破一萬人大關。這一年的留學生中,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自費留學生人數第一次超過了公費留學生人數。

第三個階段,是1992年至今,這一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步入21世紀后,我國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也就使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有了全方位的提高。一方面,是數量上激增,僅僅是從1993年到2003年的這十年間,來華留學生數量就幾乎增長了十倍。而我國接受來華留學生的學校也增長了將近五倍之多。另一方面,是來華留學生的自費比例大大提升,來華留學生的生源地也是不斷拓展。從曾經的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逐漸拓展到將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一些歐洲發達國家。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專業范圍更加廣泛,不僅是為了學習中文,更是拓展到了醫學、科技、經濟、藝術、體育、農業等多個學科。這不僅反應出我國與全球的交往更加密切,更是能夠體現我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 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現狀

2.1 來華留學生在語言的跨文化適應力存在問題。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是一個群體之間交流的必需品,也是區分不同人群的基本標志。因此,一旦一個人融入到一個新的語言環境,必然會接觸到一個全新的文化。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尤其是來自非漢語圈的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他們是第一次接觸到漢語,即便會說一些簡單的漢語,能夠與中國同學進行基礎的交流,但是漢語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卻非一朝一夕能夠學習和了解到的。從現實看,由于漢語基本分布在華人圈,非華人圈使用漢語的人群十分少,因此很多來自歐美、日本、韓國以及非洲等國家的留學生,會首先面臨語言溝通的障礙。語言上的溝通障礙,會直接妨礙他們的學習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加以改善的話,甚至會讓他們產生消極的心態,對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更加缺乏自信和主動性。根據一組調研數據顯示,不管是剛剛來到中國的留學生,還是已經呆了三四年的留學生,他們都會對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有些茫然,普遍認為這是一件十分難的事情,這極易讓他們產生一些挫折感,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在華的生活。

2.2 來華留學生會在中國地域文化上出現適應力的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省份甚至一個省份的不同地區,都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不同的方言。而中國的大學生群體來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區,盡管它們在上課以及公共場合一般會講普通話,但是在私下場合,尤其是跟老鄉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會講各自的方言。而私下場合是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所以雖然他們在課堂上會學習到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漢語,但是生活中不同的方言,特別是南方一些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去甚遠。這就導致他們在私下里難以真正了解和學習到“活的漢語”,難以真正融入到中國學生的不同圈子里。譬如說,一些留學生盡管普通話說得非常流利,但是他們在私下里跟中國學生交往時,一聽到中國學生講方言,那么會感覺自己之前學到的是“假漢語”。

2.3 來華留學生會在社會生活環境方面存在一些適應力的問題。

近些年,盡管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迅猛發展,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不遜于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一些一線城市,會遠遠超過來華留學生的預期。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我國在社會文化和生活上與一些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就導致很多來自歐美、非洲等國家的留學生在社會生活環境上的適應力較差。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是在飲食文化上存在適應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是以米面為主糧,如大米飯、饅頭、包子、面條等,而菜又基本上為炒菜。這與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的飲食文化截然不同。所以很多留學生會極不適應,出現一些焦慮、思鄉、消沉等情緒。其二,是在住宿文化上的不適應。在很多高校,留學生是單獨住在一起的,是與中國學生分開的。很多學校會將條件較高的住宿樓留給留學生,屋內設施也是要遠遠優于國內學生的,像互聯網、空調、獨立衛生間、電話、有線電視等設施一應俱全。條件固然是不錯,但是這樣極易衍生出一些問題,比如說由于遠離中國學生,他們無法在更好地與同學進行交流、增進友誼。更重要的是,這會讓他們遠離生活當中真實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語言,難以更好地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4 來華留學生在社交文化上存在適應力不足的問題

對于廣大的來華留學生而言,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遙遠的中國,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都只能通過電話或是網絡進行聯絡,因此他們必然會對社交有極大的渴望之情。但是盡管學校會給他們提供相對優越的軟硬件設施,但是在社交文化上,他們會面臨陌生的社會文化、語言環境和生活習慣,因此其社交的難度也就會相對增大。如果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到中國學生的圈子當中,真正融入到學校社團以及當地社會當中,那么對于他們來講,是一件很苦悶的事情,無論對于他們的學習或是生活,都有著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

3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及其對來華留學生適應力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兩千年前就開始形成,在唐宋達到了巔峰。中國茶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從其他思想流派和知識領域汲取營養,補充和豐富自己,使自己能夠在不同的時代里煥發出新的生機、新的活力。有人會質疑,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怎么能跟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聯系在一起呢?其實,中國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先后多次通過貿易、文化、政治的聯系,從多條線路傳輸到世界很多國家,并且在一些國家落地生根,跟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如英國茶文化、西亞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南亞茶文化等。盡管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茶文化有了新的特色,但是在很多方面卻跟其鼻祖,也就是中國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很多共同的內涵特征。因此,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口,增強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中國茶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知識文化上的內涵,二是藝術審美上的內涵,三是精神思想上的內涵。我們先來看中國茶文化在知識文化上的內涵特征。中國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這一方面源自于其自身的知識,如茶葉的種植、生產、種類、茶具、飲用方法等等,另一方面更是源自于其與其它諸多領域的融會貫通。譬如說,茶與歷史的結合,讓茶文化跟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像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歷史知識,茶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另外,中國茶文化的知識體系,還體現在建筑、美學、藝術、文學、詩歌、音樂等諸多方面,像采茶舞、中國園林、茶詩茶詞、茶畫等領域,無不閃爍著茶文化的身影。由此而言,將茶文化的知識文化內涵融入到來華留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工作當中,能夠讓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加形象而深刻的了解,從而打破書本的局限性,認識到一個更加美麗而感性的中國,這也會極大提升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力。

再來看中國茶文化在藝術審美上的內涵特征。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跟其所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密不可分。比如說茶歌茶舞、茶藝表演、茶道演示等,都是茶文化審美內涵的具體呈現。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盡管他們或多或少接觸過本國的茶文化,但是中國茶文化的這一內涵是他們茶文化所缺少的,因此必然會讓他們感到新鮮而好奇,必定會給他們帶去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將茶文化的藝術審美內涵融入到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能給他們帶去極大的精神享受,讓他們的留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第三,我們談一談中國茶文化在精神思想上的內涵特征。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民族性格和審美理念,主要是因為其有著很深厚的精神思想內涵。譬如說,茶文化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能夠勉勵人們錘煉自己,并且將自己的理想抱負與國家和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所以,將其融入到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當中,可以讓留學生從單純對漢語的認知,上升到對我們民族精神思想和價值追求的認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學生的人生態度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從而可以更好的跟中國學生進行交往,也能讓自己更好地融入到中國的學習和社會環境當中。

4 用茶文化提升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力的途經分析

4.1 要把茶文化融入到來華留學生的課堂教育當中

從實際看,來華留學生必然會接受漢語教育和中國文化、社會方面的教育,因此就不妨在這些課堂上,多傳播和講解一些茶文化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要結合課本內容,從茶文化中汲取和提煉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從而讓茶文化的融入更加巧妙,更加不動聲色。在教授過程中,還要創新和豐富手段,比如說可以利用多媒體,為留學生播放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電影、歌曲、戲劇等,讓他們對茶文化的學習更快,也更深刻。

4.2 要充分發揮中國茶文化的社交功能,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社交。這一功能其實與西方茶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高校就要充分利用這一功能,通過舉辦茶話會、下午茶等活動,讓中國學生和來華留學生歡聚一堂,在一起飲茶聊天,通過茶來增加了解、增進感情,讓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學生有更深的認識。另外,還要舉辦一些茶藝表演、茶道演示等活動,讓來華留學生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更好的認知。

4.3 要組織來華留學生去茶鄉體驗和實踐

我國很多高校尤其是南方的一些高校,其實就地處產茶區,如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四川、云南、湖南等等。這些地區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這一優勢,多組織來華留學生去茶鄉體驗茶葉的種植、制作等過程,并要參與到當地人們的采茶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如此,一方面能夠讓來華留學生對我國茶文化有直接的接觸,讓他們對茶文化的了解從課本走到現實當中。另一方面更是能讓他們接觸到一個鮮活而生動的中國,對中國人的生活與價值觀有更好的了解。這樣,不僅能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而多彩,更是能讓他們在增進與中國學生和中國老百姓感情過程中,大大提升自己的跨文化適應力。

猜你喜歡
適應力跨文化茶文化
高職生生涯適應力與求職主動性關系實證研究
預初學生生涯適應力:現狀、特點及社會支持的影響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以積極行為引導膽怯型智障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
以積極行為引導膽怯型智障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適應力的內涵、測量及實證研究——基于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數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