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音樂的當代境遇

2018-01-24 21:22陳宇思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民族音樂 2018年3期
關鍵詞:粵劇傳統音樂

■陳宇思(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傳統是永恒的話題。我們時常說傳統是一條河流,在匯入江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因素,特別是在經歷兩次工業革命的現在,還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傳統意義的傳統音樂面臨嚴峻的形勢,我們的傳統音樂在被肢解、被打碎、被重塑。中國的傳統音樂不是狹隘的、全封閉的文化系統,它是在不斷流動、吸收和融合中延續著藝術生命的。但在與時俱進的新傳統中,我們應如何來辨別。

■中國傳統音樂的現狀

自鴉片戰爭以來,受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在這一時期遭受沉重的打擊,后雖有楊蔭瀏、黃翔鵬等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挖掘、保存及傳播做貢獻,但我國地域廣、民族多、南北差異大,傳統音樂的形式也豐富多樣。面對復雜的傳統音樂狀況和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不少傳統音樂的品種已經后繼無人、瀕臨失傳。

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科研的學者,逐漸樹立起“多保留,少淘汰”的新理念,這是用巨大的文化丟失和歷史教訓換來的一個寶貴理念,我們應堅守實施。同時帶領著高校的學者走出去,對所在地各類傳統民俗、傳統音樂文化遺產進行更深地挖掘、采集、考查和整理,或者讓傳統文化進校園,更直觀地感受傳統音樂。舉行不同規模的工作坊、研討會,讓高校學者對傳統音樂的了解更系統、深入。

以西方音樂理論為主的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忽略了從音樂本體上培養學生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基礎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基礎。更多的是讓中國傳統音樂在民間自生自滅,高校的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實踐形成了脫節的現象。部分高校開始重視并設立當地代表性的傳統音樂研究機構。有學理研究文本上的傳統,或是學院派高墻之外作為個體經驗的傳統。一個是有斷裂的傳統,另一個是有官方推動的傳統,而且現階段這種傳統是主導力量。筆者進行過兩次田野考查,對此體會頗深。

政府在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政府對傳統音樂確立了自己主導地位,制定相關法律、設立機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項目、建立傳人體系等,政府的介入同時也帶來一些弊病。在一些看似繁盛興旺的“非遺”項目中,還存在著斷層的現象。更多的是注重舞臺化的表演,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加入舞美、聲、光、電,民間音樂的純樸、原生態蕩然無存,僅成了商界和旅游業為謀取利益的廣告。

經濟的高速發展,科技逐漸滲入我們的生活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機器取代了人力,勞動號子漸漸消失,手機的介入讓山歌逐漸被微信代替。民間藝人也逐漸被電子音響、新媒體取代,更多的年輕人選擇走出家鄉,去大城市拼搏,不愿跟師父學一門手藝養活自己。這也讓傳統音樂受到較大的沖擊,沒有傳承人就意味著一門傳統音樂的消失。同時新媒體的介入,給了我們不同的音樂審美體驗。年青的一代更追求新潮的流行音樂,對傳統音樂不再感興趣。

■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

中國傳統音樂面臨的險境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如同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般。在本文中,筆者認為保護包括保存與發展,無論是“博物館式”的保存,還是“移步不換形”的動態保護,都是好的方法。但筆者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應該讓中國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即永續發展。

讓中國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中國傳統音樂的聽眾。在一線大城市,大部分的小孩都會選擇從小學習鋼琴或一門西洋樂器,而選擇民族器樂的,少之甚少,更別說會花時間去欣賞中國傳統音樂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孩子們的耳朵,受到更多的是西方的音樂調式、和聲等體系,受到西方音樂熏陶,在他們的審美體系中,更能接受的是西方的音樂,而對于聽到“陌生”的中國傳統音樂,他們也許更多的是不理解、不接受的態度。因為在他們的音樂審美中,與中國傳統音樂形成了脫節,長期地接受西方音樂體系的熏陶,而忽視了本國的傳統音樂,即使還有一些傳統音樂的形式在,也沒有觀眾、聽眾過來欣賞,沒有市場、沒有需求,那么傳統音樂的消失就是必然的結果。對不同地區、民族的特色音樂實行走進中小學校園等活動。在香港已經開設粵劇進課堂的這種新型音樂課堂形式,且對粵劇掌握情況納入升學的考核中。對于這種粵劇進校園不僅要求音樂教師對粵劇文化的了解,同時需要教師掌握并能教授粵劇。這種課堂的改革,不僅是對音樂教師的考驗(音樂老師接受西方音樂為主,欠缺粵劇的技能),同時也是對高校老師如何培養中小學教師的考驗。教育局對于如何更好地引導粵劇文化在中小學的發展也是令人深思。香港的情況跟大陸的情況基本相似,學生們都是從小接觸西洋音樂,對于粵劇學生的耳朵是抗拒的。但是現在的培養,就是為培養未來的粵劇觀眾、未來的中國傳統音樂的觀眾。不僅如此,香港政府還建立了一套粵劇互聯網系統,有網課討論,分小組工作,瀏覽香港粵劇網站的信息。他們的課程目標是:學生能展示對粵劇音樂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傳統音樂,如贛南的采茶戲、湘西的打溜子等。高??梢猿浞掷米约旱膫鹘y優勢,引進到課堂內,讓未來的中小學老師學習掌握傳統音樂;中小學可以借鑒香港的粵劇引入課堂模式,形成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的課堂模式。

保護傳統音樂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博物館式”的保存,宗旨是準確地保存傳統音樂的原貌。后人從這種保存中可以耳聞目睹已消失的傳統音樂的音容聲色。主要針對那些瀕臨失傳又具有特殊價值的傳統音樂。我國地域遼闊,傳統音樂豐富,時至今日還有尚未發現的傳統音樂品種,而這些傳統音樂又在加速消失,說明我們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力度還不夠,應發動各部門、各機構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傳統音樂保護到最大值。除此之外,還有近代音樂史料的問題。如湖南省檔案館存有已消失的湖南音專的全部檔案,在廣東省檔案館中也寸有馬思聰所主持的廣東省藝術??茖W校全部的檔案。這些檔案都是我們應傳承下去的寶貴財富、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其二是存活在現代音樂生活之中。即存在于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生活中,也存在于現代專業的音樂舞臺中。說到動態的傳統音樂保存,不得不提到作曲家。讓傳統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適應當代年輕人的審美,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追求,創造出新的音樂模式,將傳統音樂要素與現代音樂相互融合,努力做到“移步不換形”。這樣有效地保留了傳統音樂的精華,同時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受、欣賞到傳統音樂的美?,F如今已有很多作曲家開始從傳統音樂吸收靈感來創作。鋼琴曲就有儲望華移植的《二泉映月》、陳培勛移植的《平湖秋月》等作品,歌劇有《花木蘭》,流行歌曲更有《青衣》等諸多作品。這些作品雖有些沒有把傳統音樂的要素放到更主要的地位,沒有更好地展現傳統音樂的亮點之處,但這起碼是一個好的現象,作曲家可以按著這個模式更好地平衡傳統音樂與其他音樂要素的主次地位,讓傳統音樂活起來,被更多的當代年輕人理解、欣賞,立足于本國傳統文化,實現真正的民族自信。

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讓我們不能忽視現代傳媒的作用。我們的傳統音樂需要傳承,同時也需要傳播。傳承與傳播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中移動傳遞信息的行為。傳承是信息沿時間軸的傳遞,傳播是信息沿空間軸的傳遞。民俗文化是傳統音樂最重要的生存土壤。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的傳承危機,跟這個生存土壤快速的蛻變甚至消失脫不開關系。媒體的介入其實是把雙刃劍,直接導致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被排擠掉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主流媒體。包括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及其他新媒體等,對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播機會上受到排斥。當代的大多數中國人,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偏遠的鄉村,都被眾多近現代媒體緊緊包圍,我們獲得的大多數信息都來自于媒體,并且這些信息都是被媒體出于各種目的而有意篩選過的,年青一代看不到傳統音樂的內容,與之脫節,年長的一代想要觀看相關信息,又找不到。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者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將傳統音樂用紀錄片的形式傳播開來,不僅讓傳統音樂進入大眾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當代年輕人認識、接受,也可以將一些即將消失的傳統品種以這種方式保留下來。筆者在不同的音樂軟件中發現,對于一些傳統的音樂,比如京韻大鼓、京劇的選段等曲目其實有不少年輕人在欣賞,贊揚我國的傳統音樂的優美韻律??梢?,我國的傳統音樂并非沒有市場,而是傳播得太少、太窄。若是能夠充分利用好新媒體互聯網,加大我國的傳統音樂的傳播力度,相信傳統音樂傳承和傳播,都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顯著效果。

■面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心態

中國傳統音樂這條長河,黃翔鵬先生提過一個觀點,即斷層。他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經過三大階段:以鐘磬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伎樂階段和以戲曲為代表的近世俗階段。但這條河流的水,始終是這些水,只是變換了形態。這當然跟當時朝代的統治者也有密切的關系。比如《荀子·丞相篇》就是說唱音樂的鼻祖、唐朝的雜戲就是元雜劇的前身等。表面上看,傳統音樂像是歷經了幾個階段,但其實都有其各自的來源、發展、興盛最后到衰敗。大自然的規律仿佛沒有任何事物能逃避,都在其中。面對現在各種傳統音樂品種的逐漸消亡,我們能做的是盡量讓它以最原始的樣貌保留下來。而每個事物都有各自的期限,如同適者生存,符合當代審美的傳統音樂,可以原模原樣地保存下來,跟當代審美相違背的傳統音樂,強留也不會長久。傳統的這條河流永遠不會消失,逐漸從人們眼前淡去的傳統音樂品種也不會消亡,它們只是以一種更適合當代的形式,換上了新的衣服,重新出現在了世人面前。我們沒必要太為淡去的傳統音樂品種感到憂傷、感到無力,而應發現和挖掘新出現的音樂中傳統音樂的因素。

■結 語

中國傳統音樂歷經波折和磨難,直至今日,傳統音樂無論是理論著作,還是傳統音樂品種,都逐漸完善、保存、傳承下來。但傳統音樂的現狀仍令人堪憂,無論是從事傳統音樂研究的學者,還是各大高?;蚴堑胤秸畽C構都還有待各自完善的地方。對傳統音樂的保護無論是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還是讓傳統音樂“移步不換形”的傳承,培養未來的傳統音樂聽眾和充分利用好新媒體互聯網等傳播工具等都是現階段需要重視的。同時,我們面對傳統音樂應該充滿信心,傳統這條河流不會消失,它們只是用不同的形式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不掉以輕心,不緊張過度,做好我們現階段能做的,相信傳統音樂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粵劇傳統音樂
SINGING THE CHANGES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音樂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