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澄江太平花燈的傳承與發展

2018-01-24 21:22吳劍峰澄江縣文化館
民族音樂 2018年3期
關鍵詞:旦角花燈太平

■吳劍峰(澄江縣文化館)

澄江松元彝族太平花燈主要流傳于松子園和石門兩個彝族聚居村,鄰近的草格村也有活動。據松元太平花燈藝人李國貞講,一年終結和新春伊始,兩村均要演唱太平花燈以祈求清吉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故稱太平花燈。太平花燈傳入松元具體時間不詳,據當地老輩藝人講,最初是從漢族地區傳入,約清嘉慶年間(1796—1820),請十幾千米外一個叫舊村的漢族教燈師傅來教的,當時因交通不便,據說每次接送教燈師傅均由人背。據太平花燈藝人張繁盛和李高德的祖輩推斷,松元太平花燈傳入沿襲至今約兩百年左右。

■太平花燈概述

(一)演出習俗

太平花燈一般在每年秋收秋種結束的冬月初二燈班集會,聚餐打牙祭,由燈班中年紀最大的師傅親手供奉燈神,玩燈的人衣冠整齊地一起參拜后開始排練,至正月初二開始至二月初二在本村演出,也應邀到外村演出,根據觀眾需耍也可延長至二月十六。

歷史上,每年唱燈時主持人產生的程序如下:冬月初一供奉燈神時,按燈會人數每人煮一碗數字相同的湯圓,誰吃到包有銀毫的湯圓,誰就當這一年玩花燈的管事,吃到包有骨頭的湯圓的人當二管事,這種推選管事的形式到新中國建立前后已停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太平花燈的演出活動從未間斷,現在多由村領導或有名望的老藝人主持。

排練和演出前后有一套嚴格的一成不變的祭祀燈神的儀式,燈神是女神,太平燈活動開始時,燈神出現,隨后每演一場都要供燈神拜燈神,全部演出活動結束后,把燈神燒掉。燈神一年一請,一年一送。

燈神系一尊木雕女性偶像,高約20余厘米,身著布衣,五官墨繪,當年的燈神在演出結束的正月16送燈神后燒掉,次年再新刻一尊。燈神背面墻壁上貼紅紙,上書“樂王祖師、鼓板琴師、花燈小姐、花燈娘娘、太平花燈之神位”;兩側書“清吉平安、牛馬興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吉語;供桌擺一個高約25厘米的竹編紅紙裱糊的方形印燈。

近些年來,隨著群眾文化的廣泛開展,松元男女青年又組織了一支演現代花燈的業余文藝組織,稱為新燈班。新燈班和太平燈班均獨立活動,互不搭班,互不干擾。村、組領導都同樣愛護,給予支持。

(二)演出程序

演出前,演員們化妝穿戴好后,首先敲鑼打鼓列隊穿村到上寺請“燈神”。隊伍由一對長號和大鑼、大鈸、小鑼等在前開道,隨后1人抬印燈,兩邊4人持8根短木棍保護,接著是4筒秧老鼓,一邊1根霸王鞭,最后是4個男扮的燈姑娘、1個花燈老倌、1個花燈婆婆,整個隊伍約24人,請出燈神后要由燈婆婆背著,來到空場上準備演出。

太平花燈演出不需要搭臺子,選一塊寬大的場地便可。正面擺放1張桌子,供奉燈神,其他三面是觀眾。燈神離開寺廟和回歸寺廟,都由《大鳳陽》中的旦角演員背著。

太平燈演出的節目,有歌舞、小唱和戲劇3類。獨臺戲的故事、人物、情節并不復雜,矛盾沖突也不激烈。演唱的曲調多種多樣,其中既有松元彝族的山歌小調,又有漢族地區流傳的戲劇唱腔,演唱時可靈機變換。

太平花燈演出每次都是從花燈歌舞《正月燕子報春早》開始,松元人稱“團場燈”這個節目完后,才可隨意演出其它節目。演出結束要演《收場調》(據說這是消災免難的節目)才算有頭有尾,皆大歡喜。

每天一般只演二至四個小節目,中間還會穿插彝族的跳樂,讓觀眾也上場,開展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太平花燈白天在廣場上演出,晚上也會被請去“踩家”“踩地盤”。

松元的太平燈,除在松元彝族村子演出外,還到周圍的苗族、漢族村子去演出。如大塘子、???、官莊及華寧縣青龍鎮一些村子,宜良縣竹山鄉的一些村子,最遠的地方還去過建水縣的龍潭村一帶。出村去外地演出,一般2月初2結束回來。有時已經到2月初2,還有人請他們去演出,也可以延長,但時間不能超過2月16。

(三)表演形式

太平花燈的劇節目原來有30余個,現經整理還保留24個,其中戲劇占絕大多數,以悲喜劇及鬧劇為主,內容與外地同名花燈劇類似,劇目有《朱買臣休妻》 《大鳳陽》等15個;歌舞有開場曲《正月燕子報早春》和收場調《打扮真打扮》2個,每場演出開始和結束時都要表演;小唱有《祝英臺》 《栽秧鬧五更》等7個。

在戲劇表演中,旦角多使用折扇和手巾,生角使用折扇、蚊刷,用枝條作馬鞭。男女身段多用崴步,手臂上下翻舞,有時矮步轉身,不停地穿梭走動,以增強動感,走步特征是生角以腳尖點地為主,旦角以腳跟先落地為主。在表演、唱詞、對白、人物交流上沒有傳統表演程式,只是旦角要求用小嗓道白和演唱,嗓子實在翻不上去的也會使用大嗓,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很易吸引觸動觀眾。

在舞蹈上,有“秧老鼓”“霸王鞭”“短棍”“趕毛驢”等,多是集體舞,隊列的變化有“雙龍抱柱”“白馬分繫”“滿天星”“勾錢”“龍擺尾”“散蜜蜂”等組合。

秧老鼓:四面筒鼓,每人一筒夾在腋下,以手擊鼓由園場、前跨步、蹲步、轉身時對跳組成舞蹈。另有2人持小鑼、大鈸,與鼓配合,節奏激烈。

霸王鞭:即金錢棍,單人或雙人舞。以棍拍肩擊腳,撫胸敲背,采用跨步、蹲步、騎馬樁、小弓箭步、轉身等幾個動作,節奏平穩。

短棍:動作簡單,一上一下,擊肩、平伸四個動作,不斷反復。

趕毛驢:太平燈的“驢”是用蔑扎成驢頭,戴在人的頭上,扮演者身穿長袍,兩手各執一根短棍杵在地上,以保持扮演者四肢著地的平衡,另外一個演員在一旁揚鞭趕驢。

曲調保留了傳入時的特征,具有顯著的個性。在所有曲調中僅有《螃蟹歌》 《十二屬》等少許曲目與外地花燈類似,個別劇目或曲目唱腔吸收了少量彝族音樂元素。

(四)表演用具

1.服裝。旦角上裝為紅色綢質繡花裙襖褲。老旦為青色滿襟裹邊寬大上衣,下著褶裙;旦角穿鑲紅邊無袖布褂,前胸后背各用白布鑲一圓形,前胸書“太平花燈”,后背書“松子園”;生旦均不著靴子和彩鞋。旦角頭飾有小生巾、烏紗帽、菱角形黑色和尚帽,老生家院戴筒形折疊氈帽,最簡單的是用紅綢扎一繡球拴在遮陽帽正中;小旦頭飾是“勒子”,周圍鑲嵌各色亮光小珠,正面系5串20余厘米長的絲線彩旒,如簾子垂下遮著演員的臉;腦后多扎一假發髻,老旦只系一黑色“勒子”和假發髻。

2.道具。表演中旦角使用折扇和手巾,生角使用折扇、蚊刷和用枝條做馬鞭。生旦身段多用十字崴步,手臂上下翻舞,有時矮步轉身,不停穿梭走動以增強動感。

3.伴奏樂器。伴奏樂器有月琴、小胡琴和簡單的打擊樂;歌舞及祭祀活動用打擊樂加長號,演出戲劇時不用打擊樂,起止由弦樂指揮。樂器定弦,月琴定2-5弦,小胡琴定6-3弦,從不變弦。一般先調月琴的音高,再按月琴的6音或3音,調小胡琴的內弦或外弦,從不變弦。調高多定在1=G至1=bB調,弦調好后一般不變調。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在太平燈表演間歇要插進彝族的歌舞活動,則月琴要另調為2-6弦伴奏,小胡琴可以跟著湊熱鬧。

在戲劇表演中,還穿插著一些烘托性或過場式的器樂曲,常用的有《八譜》《跑譜》 《大開門》 《水撈月》 《小鷓鴣》等。這也是由漢族地區與劇節目同期傳入的,多數都是嗩吶演奏的戲劇曲牌,可太平花燈只用月琴和小二胡演奏。

■太平花燈的特征和價值

(一)主要特征。太平花燈在演出習俗、傳承方式、遵照原樣、生活化的表演等方面,有著明顯的特征。

演出習俗如每年唱燈時主持人的產生、接燈神、拜燈神、送燈神、燒燈神等;傳承方式主要由父子、叔侄、翁婿等家族式相傳,傳男不傳女,故又稱“家燈”或“子孫燈”;仍沿襲云南花燈早期的戲劇、歌舞、小唱“三渠并流”模式;嚴格遵照傳入時的原樣排演,不增不減不改,只演傳入時的30余個劇節目(現僅保留24個);戲劇表演生活化,無程式化動作,不用打擊樂;歌舞節目融入了彝族民間秧佬鼓、霸王鞭等傳統藝術;演員均為男性,表演中生角足尖先落地,旦角足跟先落地,旦角演唱或道白均用小嗓。

(二)重要價值。太平花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太平花燈的24個劇節目至今仍基本保留云南花燈早期形態,對研究云南花燈的形成、發展與演變具有較大參考價值;表演中涉及的道德規范、習俗風尚、生產生活知識等,是當地歷史和文化的積淀,起到對本土文化的教化和傳承作用。

由于它適應人們傳統的娛樂方式與審美情趣,群眾樂于參與,并在其間找到自我表現的空間,滿足自身審美需求和參與欲、表現欲,具有普遍的愉悅功能;表演形式率真淳樸,內容大多真誠善良,能產生感化作用,其親切熟悉的唱腔和生活化的表演,讓人在自娛和娛人中享受情感快樂,喚起共鳴,具有明顯的宣傳教育及審美教化功能;傳授、排練和演出中貫穿的祭祀儀式和習俗活動,如自帶酒菜、集體聚餐、結隊繞村、接送燈神等,具有增強團結、凝聚族群的潛在功能。

太平花燈的音樂(含曲調、曲牌、演唱、演奏、伴奏、樂器等)有鮮明個性及特征,對研究云南花燈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發展以及和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結合與演化,提供了較好的研究實例;獨特的傳承和演出習俗、質樸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表演如何貼近生活提供了借鑒參考。

■太平花燈的保護與傳承

松元太平花燈傳承方式比較獨特,主要是父子、叔侄、翁婿等家族式相傳,傳男不傳女,故又稱“家燈”或“子孫燈”。不傳女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最初教燈的祖師爺是女師傅,被奉為燈神,為了尊敬她故而女的不能扮燈;二是姑娘遲早要嫁出去,教會走了班子湊不齊人。其實,真正原因聽有的老藝人講,是太平花燈燈神供在本村上寺,過去觀念落后,歧視婦女,怕女性入內褻瀆神靈,給村寨帶來不幸。為此,太平花燈演員的兩個行當生角和旦角均由男性扮演。

太平花燈所有演唱劇目或曲目無文字資料,全靠世代口傳心授,因而形成了學唱太平花燈只有用心記才會唱的信條。

(一)瀕危狀況。松元和石門兩村現在基本還能按傳統習俗開展活動,但燈班藝人中年齡最大者八十余歲,年齡最小者也近五十歲,平均年齡約六十歲,年齡嚴重老化,全面掌握太平花燈藝術的師傅大多已屬高齡,傳授困難。

由于太平花燈演出內容長期不變、表演形式相對簡單,年年照樣,服裝道具破損嚴重,再加無文字資料,全靠口傳心授,又是家族式傳承,年青人不愿意參加,近幾年演出逐年減少,面臨失傳危險。

(二)保護與傳承。澄江縣和玉溪市文化職能部門始終關注和扶持著太平花燈的演出與傳承活動,經常前往發動組織,多次深入調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1.1985年玉溪地區文化局在搜集整理戲曲時,已將太平花燈曲調收集整理編輯為資料冊《澄江松元太平花燈資料》。

2.2005年在搜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已將太平花燈申報批準定為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電子文檔和書面文字資料。

3.縣文化館經常協助當地村委會組織演出活動,并幫助鼓勵中青年學習并參與太平花燈的演出活動。

作為保護單位,澄江縣文化館制定了保護計劃:組織專業人員對項目分工負責,對太平花燈進行深入普查,并將普查成果歸類整理,研究存檔;編輯出版有關太平花燈的宣傳畫冊、劇本及戲劇音樂書刊以及電子音像制品;添置服裝道具和樂器,籌建太平花燈傳習所,收集整理和保存有關太平花燈的劇本、音樂、服裝道具,錄制影像資料;定期或不定期對外展演,向群眾傳授太平花燈表演藝術,發現和培養青年太平花燈表演愛好者,使之后繼有人。

猜你喜歡
旦角花燈太平
看花燈
探究戲曲旦角身段藝術特征
太平風俗美
掛花燈
守正創新讓“太平泥叫叫”叫得更響
勸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灣上的“不夜城”
做花燈
梁素珍廣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特色簡析
賞花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