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云南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說起

2018-01-24 21:22云南省文化館
民族音樂 2018年3期
關鍵詞:民俗風情舞臺藝術民族民間

■付 彬(云南省文化館)

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邊疆地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怎樣繼承和弘揚?來自于民間的民族藝術資源怎樣完成舞臺藝術的轉換和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應怎樣展示個性風采?“民族民間歌、舞、樂調演”已是多年在實踐。

民族文化凝聚著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意志,熔鑄著民族之魂,它包羅萬象,異彩紛呈。僅就歌、舞、樂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民間藝人也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從民歌上看,其唱法恐怕有上百種調式,諸如“玩調”“采花調”“敘事調”“打歌調”“大調”“小調”之類,民間藝人可以用某種調式演唱適宜不同場合的唱詞,即興創作,詼諧風趣。

民間舞蹈則與民歌密不可分,“逢舞則歌、每歌即舞”,按“自娛性”“祭祀性”“表演性”三大類分,尤以自娛性舞蹈最為豐富,僅佤族蘆笙舞一項就可以列出幾百個舞蹈組合。民間器樂曲若以雅、俗兩類區分,以“俗”的豐富多彩,它與民俗風情關系密切,僅嗩吶曲一項恐怕就可以奏出幾百種調式。許多民間樂器還屬我省獨有,諸如葫蘆絲、巴烏、竹琴、獨弦琴、“嘮嘞”“畢糯”“竹筒鼓”等之類,這些樂器所演奏的曲目自然也就屬于唯我獨有。

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繁榮了文藝舞臺,出現了許多上乘之作,這些來自于民間而又銳意出新的舞臺藝術佳品在省內外文藝舞臺上很有影響,甚至帶到了國外,向全世界散發我們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名片。

許多民族民間歌、舞、樂節目,有的已經通過多年的展示和修改提煉、有的是第一次上臺與觀眾見面就深深打動人心,編導者都試圖在繼承與創新上有一些突破,且逐步打破程式化進行一些提煉和出新的嘗試。譬如佤族的《木鼓铓鑼舞》,在多年舞臺實踐的基礎上,摒棄了木鼓的祭祀性質的原始文化形態,擴張了熱鬧喜慶的“娛神娛己”的意蘊,將木鼓、铓鑼、甩發等樂和舞糅合在一起,借以擴大傳統藝術的張力,以適應現代審美的追求,不失為一出好的情緒舞蹈節目。還有許多云南少數民族舞蹈將一種普通的民俗活動舞臺化、戲劇化,在保持濃郁鄉土氣息的同時,通過抽象的動作將民俗風情提升為一種舞的動律,是將民俗事象轉換為舞臺藝術的一種探索,來自于民間則又有一些創意,在情緒的渲染和傳導、民風民情的藝術顯現、形神兼備的表現力等等方面,我們的本土藝術家們都做了許多努力和探索。

如果我們組織民族民間歌、舞、樂調演,缺乏這些民間的特色,與一般的文藝會演就無什么兩樣。如果有的節目是多年出現在舞臺上的為大家所熟悉的節目,僅做了些簡單加工和替換些演員;又如有的節目“創作”的成分很濃,“民族民間”的意蘊淡泊,那么我們民族民間歌、舞、樂感覺與普通歌舞就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歌曲,如果找不到民間歌曲的蹤影。有些反映民俗風情的歌舞也沒有做到土風歌舞的自然流露和藝術升華,顯得牽強而又無奈。因此我們的民族民間歌、舞、樂雖然有十分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怎樣發掘和利用還值得研究。

首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發掘利用不是原汁原味的舞臺仿生。發掘的目的是利用,利用的手段是提煉和加工,切忌把原生的文化形態認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樣品,盲目地照搬照套。甚至把“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和“狩獵穴居”的生存環境當作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不分場合、不加修飾的大肆張揚,好像舞臺上只有出現些赤身裸體的狩獵者才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源,我們的民族進步了,文化卻返祖了。我們的節目是給誰看的,是給古人看的么?在現代舞臺上展示原汁原味的原生文化形態,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種什么精神?還有一種誤區是認為越土越有特點,越能討人喜歡。在過去的會演中,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沒有經過提煉加工的民間舞蹈在臺上亂轉,或者幾個人站在臺上伊哩哇啦唱一通,臺下觀眾聽得云里霧里,主持人說什么民歌便是什么民歌了,反正大家聽不懂。更有甚者到農村找幾個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地地道道的民間藝人上臺表演,“走南闖北”到外地去“文化交流”,可憐我們這些“民間藝術家”習慣了明月之下的浪漫,適應不了舞臺燈光的耀眼,站沒有“相”,舞沒有“姿”,唱沒有“調”,土倒是土了,與時代的審美追求則背離了??磥?,就舞臺藝術而言,繼承傳統不是簡單的舞臺仿生,發掘利用不能缺少具有前瞻意義的藝術創意。

其次,藝術創意不能脫離民間藝術的土壤。藝術創意不是與民間藝術割裂的“文人之作”,它應在保留民間藝術的質樸和純真的基礎上,通過刻意修飾來增強傳統藝術的魅力,也就是在發掘整理的基礎上提煉和拔高。如傣族舞蹈的《馬鹿舞》,將一個民間傳統舞蹈通過藝術加工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傣族文化基因,又有了藝術感染力。再如《月高升起來》,雖然從詞到曲均有很大的創作成分,但它置于佤族“月下梳頭”這一民俗事象的特定環境,詞曲均貫穿了佤族民歌的文化意蘊,加上佤語、漢語對比重復唱,則顯得優美而富有特色。拉祜族歌曲《快樂拉祜》,將拉祜山寨的生活細事進行夸張和修飾,貫注了舞臺藝術的神韻和意蘊,“神”“意”積聚,讓人在看到一方水土風俗快樂民情的同時感受到一種美的動律。許多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往往是與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有著密切聯系的。藝術創意如果離開了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提煉,就難以把握原生文化形態和現代文化需求的脈搏,往往會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東西,甚至用機械的動作排列來展示刻板的思想內容,也就顯示不出“民間藝術的獨特形象”和“唯我獨有”的個性風采。

簡言之,繼承不等于簡單的舞臺仿生,創新不等于脫離本源的藝術創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利用、繼承與創新,可謂任重而道遠。

猜你喜歡
民俗風情舞臺藝術民族民間
“校團”協同背景下推進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高職音樂教育發展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研究
新時期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探究
冬奧背景下我國民族民間冰雪運動傳承研究
嚴鳳英舞臺藝術整理研究及當代意義
2019年上海市舞臺藝術作品評選展演獲獎名單
清末民國戲曲票友舞臺藝術摭論
舞臺藝術閃耀“文華”
知青文學中的陜北民俗風情
電視劇《三國》中的酒韻與民俗風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