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發展視角下的鄉村規劃

2018-01-25 06:08洪亮平
城市規劃 2017年1期
關鍵詞:鄉村規劃生計村莊

喬 杰 洪亮平 王 瑩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按照人應有的本質,“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①。作為宇宙中最復雜的存在物,人是在社會和自然雙重因素中存在和發展的[1]。物質性、社會性、精神性均是人的基本屬性[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全面發展的內涵是不同的。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的人(群體)發展重點也是不同的,即發展取向應該有主次之分、強弱之別。本文提出從全面發展的視角重新討論鄉村規劃,是相對于過去片面發展觀下我國鄉村規劃的一些誤區而言。鄉村是我國農民聚居生活的基層社區,也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的基礎單元[3],具有重要的物質建設、社會建設、文化精神建設內涵[4]。面對鄉村復雜的系統環境,鄉村規劃應涉及一些深層性問題,不僅是對物質環境的技術關注,更應涉及鄉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5~6]。鄉村規劃的綜合目標既需要應對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技術需求[7~8],滿足人居環境提升的專業要求,更要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創建鄉村規劃工作平臺協同鄉村發展建設各項內容,提升鄉村發展效能;同時鄉村規劃應作為一種加強鄉村治理的手段,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

1 鄉村全面發展的內涵

1.1 村民的生計規劃:改善農戶生計條件

“整個第三世界國家本來就沒有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中孤立存在的農業問題,發展中國家首先考慮的是農民生計問題,其次才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穩定問題”[9]。農戶的生計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與一定的生態環境、社會結構和族群文化相適應,并處于不斷變化中[10]。解決農戶生計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11]。改善農戶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是推進我國鄉村規劃工作落地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當前我國中部地區開展扶貧工作的切入點。目前國內共識性的生計改善策略多采用英國海外發展部(DFID)的生計資本可持續分析框架(SLA)(圖1)[12]。國內相關研究也證明農戶生計特征與不同類資本的占有和缺失情況相關,同時農戶的生計資本在不同地域空間中也呈現不均衡性和差異性[13],其中農戶的生計資本缺乏是農戶貧困的直接原因,不同類型生計資本缺失導致了不同類型的貧困群體出現。鄉村作為非城鎮化區域內以農業經濟活動為典型空間集聚特征的農業人口聚居地,具有很強的人文組織與活動特征[14]。改善農戶農業經濟活動的多樣性以及空間組織的地域性是農民生計改善的基礎和支撐,也是鄉村規劃中推進鄉村空間組織與社會動員的工作基礎。當前中部地區影響農戶生計的要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農村外部政策、市場、區域基礎設施以及農村科技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影響[15],如四化同步、精準扶貧示范區的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區域交通環境的改善以及農村電商的入駐等;(2)鄉村空間組織變化,包括平原地區土地整治下的農地流轉、村莊集并;山區生態旅游下的生態移民、村莊景區化建設、產業空間的轉型等。據調查,山區居民點的集聚程度與農戶生計多樣性往往成反比,過去的“窮奔高山、富奔口灣”的空間分異現象開始弱化。山區發展在交通貫通后仍一味地推進規模經濟導向的土地整治,不可持續的土地利用結構影響了農戶的生計選擇;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村莊土地的過度市場化造成了農戶生計的不可逆性。因此,對于廣大山區鄉村而言,土地固然是農民生計和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的生產要素,但也包含著特殊的社會、文化、生態內涵。應考慮部分地區、特殊群體農戶的生計困境,如快速城鎮化地區、“老少山窮庫”區,避免當前“鄉村空間資源化”條件下,鄉村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持續衰敗。鄉村規劃在落實國家政策、適應市場需求的同時,首先要基于農戶生計的可持續發展需求。農戶生計多樣性的提升以及生計模式的改善應是檢驗鄉村規劃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的重要指標;同時,基于農戶生計提升的鄉村規劃更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1.2 村莊的生境規劃:提升村莊整體人居環境

生境(habitat)是生物學中環境的概念,指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地區的環境,包括必要的生存條件和其他對生物起作用的生態因素[16]。本文用村莊生境代表由村民、村落、地域空間單元共同構成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包含生存條件和發展要素兩個方面。具體可分為村莊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農業發展水平、居住空間狀態、人口結構、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農業特色、交通條件、經濟基礎等生境因子(表1)[17]。村莊的生境內涵旨在構建以鄉村整體人居環境改善為目標的空間組織框架和空間識別體系,轉變當前鄉村空間組織中片面追求規模集聚效益和行政管理可行的傳統學科視角,強化對鄉村空間的生態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綜合特征的認識。用村莊的生境指代村莊整體人居環境水平,不僅可以反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發展條件,還可以選取村莊生境的構成因子構建評價體系,評價村莊發展的綜合水平。面對當前中部地區人地流動加速背后村莊生境衰敗現象,應提出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生境改善和生境選擇策略。村莊的生境規劃與傳統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的差別在于關注的不再僅是一種物理生存環境,而是更突出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響應鄉村規劃與建設的國家戰略內涵。

1.3 村社的發展規劃:夯實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

圖1 基于SLA分析的我國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Fig.1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Chinese farmers based on SLA analysis

“村社”是一種內生的農村社會經濟組織,也指代一種具有共同體精神的社區基礎。依據我國《城鄉規劃法》的規定,鄉村規劃既涉及到對農村集體土地的使用管理,也涉及村莊各項規劃建設的事物安排②。同時,《村委會組織法》又賦予了村民委員會對村莊公共事務的自主決定和管理的權利③。在諸多事權和公共事務責任下,推進以村社為主體的鄉村規劃,提升村社主體的民主決策和科學管理的能力是促進鄉村規劃公眾參與、有效實施和科學管理的基本前提。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村社主體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18]。鄉村規劃應適應村莊發展條件和人文組織環境,推進以村社為主體的村莊集體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1)挖掘村莊的社會組織基礎。發揮不同歷史階段村莊社會組織的功能特征,突出集體經濟組織下農村社會資源的地域特色;(2)適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八幕蓖降陌l展不僅為村社主體的發展減輕了富余勞動力壓力,同時也提供了技術、資金和組織機制建設的支持;(3)挖掘鄉村精英,吸納現代農民參與村莊管理與建設。通過一批立足村莊發展的現代農民以身示范,在尋求個體發展的同時,也為村莊的發展創建機遇平臺;(4)提升村集體經濟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能力。農村集體經濟是村社成員共同所有、共同勞動的經濟組織形式,其經濟成果應反饋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基本服務保障上。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鄉村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

2 全面發展視角下鄉村規劃的目標

2.1 從村民的視角看鄉村規劃——解決微觀的事情

2.1.1 地情普查和民情調查

城市規劃和鄉村規劃的工作底圖差異決定了兩者工作性質的不同。作為廣大農業人口的聚居地,鄉村的社區單元特征明顯。鄉村個體的行為邏輯以及整體的行為特征決定了土地的現狀分布和發展特征,土地類型的空間分布狀態以及規模集聚程度也通過影響村民生產生活選擇進而改變村民生計水平。因此,面對最小的基層空間單元,鄉村規劃應了解農業、農村的特征(地理空間特征、農業產業特征、村莊社會關系以及人文組織特征),通過微觀的“地情普查+民情調查”,把握村莊發展的人地關系特征(空間特征、數量特征、依存特征),將鄉村空間與村民的生計選擇結合、與村莊生境提升結合、與村社經濟的發展結合。

2.1.2 村莊發展的綜合系統性與村民生計的微觀性

村莊是農民聚居生活的基層社區,也是鄉村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的基礎單元。鄉村發展包含一個綜合的概念,不僅涵蓋國家在處理城鄉關系、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政策內容,也承擔著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村民生活福利水平和提升村莊自我發展能力的新農村建設責任。鄉村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的鄉村發展系統是由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四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各子系統在對立中協同發展,并在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中耦合并尋求高度的統一[19]。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子系統的發展差異巨大。鄉村規劃應推進各子系統在鄉村發展中協同運作,同時又面臨著很多微觀的事情,關系到所有農戶的具體生存選擇和發展方向。因為村莊的每一棟房子、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林子都關系到農戶的生計條件和發展計劃,村莊建成環境的改變對農戶生計水平、生計多樣性、生計風險以及生計可持續性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鄉村規劃應充分尊重村民的選擇,對鄉村規劃常涉及到的經濟性、美學性、便捷性等價值判斷應該站在農民的角度重新審視。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邏輯,熟悉基層組織的制度環境是認識村莊的基礎。在充分理解鄉村文化傳統、社區權力結構、環境與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以解決村莊發展面臨的微觀事件為工作目標,實現自下而上的工作過程。

表1 村莊的生境因子構成及評價指標體系Tab.1 Composi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abitat factors of villages

圖2 武陵山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小流域空間單元特征(全縣由85條大小河流域構成)Fig.2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units of small watershed in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the whole county consists of 85 basins and small watersheds)

2.2 從村莊的視角看鄉村規劃——促進“三生”空間融合

2.2.1 城鄉空間的構成特征與結構差異

鄉村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農業人口聚居地。鄉村和城市不僅存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其空間構成邏輯也不同??ㄋ固貭?Manuel Castells)認為,城市空間是人類根據一定的生產方式創造出來的,內在于經濟活動的四個層面:生產、交換、消費和管理,并且體現在工業區位、住房、交通設施和都市治理這四個不同的維度[20]。如果按“三生”空間理解城鄉空間差異,在城市空間中,生活和生產空間是底,生態空間是構圖;在鄉村,也就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生態空間是底,生活和生產空間是構圖。從城鄉空間構成的邏輯差異看,“空間在其本身也許是原始賜予的,但空間的組織和意義卻是社會變化、社會轉型和社會經驗的產物”[21]。鄉村空間是鄉民長期生產、生活勞動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最大程度地利用資源和最小限度地耗費人力的理想性生存方式的基本模式④。鄉村空間在人地關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生長和演變。人地關系是鄉村生產、生活空間形成的基礎,其內在邏輯決定了鄉村空間的社會性表征。受人地活動的影響,鄉村空間的三個層次(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有強弱、主次差異,不同類型的鄉村空間構成邏輯有差異,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社會角色也不同。鄉村規劃應適應不同類型的鄉村發展,促進鄉村“三生”空間融合。

圖3 以小流域為空間單元構建“三生”空間的規劃組織與管理框架Fig.3 Plann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constructed with the small watershed as the spatial unit

圖4 小流域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融合與互動特征Fig.4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production space, living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 in villages of small watershed

2.2.2 適應“三生”空間融合的規劃創新平臺構建

從行政管理上看,縣級政府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管理和組織的最基本行政單元[22]??h域空間是以集鎮為紐帶、以鄉村為基礎的區域空間體系。鄉村的發展在縣域經濟發展和空間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城鄉空間環境上講,鄉村空間應包括村莊和集鎮共同組成的非城鎮化區域整體,是反映非城鎮化地區農村社會、文化、生產、生活、生態整體特征的空間場域;從規劃實踐要求來看,《城鄉規劃法》明確了鄉村規劃包括“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其中鄉規劃空間區域為鄉域(包括集鎮)。因此在鄉村空間組織上將集鎮和村莊發展納入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可以整合資源文化特色,有效地把握發展重點,提高建設和管理效能。如應對山區鄉村居住空間、農業產業、生態空間(文化旅游資源)的空間組織時,通過破除鎮、村行政界限,建立(小)流域空間規劃平臺以及行政管理機制,組織產業、生態、居住等空間層次,統籌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置,構建適應“三生”空間融合的空間組織、空間動員和空間管理平臺(圖2-圖4),有利于整合空間資源,協同空間發展差異與特征,把握空間發展重點和整體效益。

2.3 從村社的視角看鄉村規劃——提升鄉村社會資本

2.3.1 鄉村社會資本形成的基礎

社會資本是一個人在組織結構中,利用自己所處的位置優勢獲取資源的能力[23]。最樸素的中國場域解釋就是中國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這種“關系”進行互惠交換,是獲取幫助和支持的重要資源形式。鄉村社會資本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村民主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民階層經歷了封建社會時期的依附地主階級到建國初期的個體勞動者,再到合作化時期的集體農民,最后通過1978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向獨立生產經營者的轉變。上述三次歷史性轉變深刻影響著當前鄉村社會關系的發展,改變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我國鄉村社會也因而逐漸由傳統的基于血緣、親緣、地緣的“關系”社會向基于村民之間的網絡、信任、規范的公民社會轉變(圖5)[24]。

2.3.2 鄉村社會資本運作:“鄉賢引導+技術指導”模式

圖5 鄉村社會關系從傳統血緣社會向現代公民社會轉變Fig.5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al relationship from traditional kindred society to modern civil society

圖6 鄉賢(士紳)在傳統中國鄉村治理結構中的位置Fig.6 The squire’s role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a

201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在“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通過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自古以來,鄉賢文化是中國鄉村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千百年來中國鄉村無為而治的社會基礎(圖6)。鄉賢在基層社會的“天然”權威性,使其在鄉村社會建設、風俗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⑤。面對基層特殊的社會環境,我國《城鄉規劃法》也提出了發動和利用村莊社會資源的構想,規定鄉村規劃的實施應“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村民意愿,體現地方和農村特色”,為將民間智慧、基層經驗和規劃技術整合到鄉村規劃工作平臺中,推進鄉村全面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當前受“鄉愁”經濟的影響,各級政府從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對鄉村發展提出了保護和控制性要求,但面對基層自治的鄉村社會環境和世代繁衍生息的基層生活環境,農民更多合理的經濟發展權、生活環境選擇權、村莊發展意愿的話語權應該得到尊重和重視。借助“鄉賢引導+技術指導”,實現對基層社會資源的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鄉村社會資本,規避不必要的社會風險,是鄉村規劃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在促進鄉村全面發展中所應起到的重要作用。

3 中部貧困山區鄉村全面發展實踐過程

3.1 我國貧困山區發展的一般過程

我國是多山國家,山區受垂直地帶性規律的影響,自然、社會、經濟以及人地(山)關系有明顯的特征。山區的整體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農業社會山區和平原相似階段;工業化后的衰退階段;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資源開發后的轉機階段;交通干線貫通后的繁榮階段[25]。我國中部貧困山區(大別山區、武陵山區)是集山區、老區、貧區為一體的特殊地區,在區域城鎮化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富有特色的經濟功能、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⑥。貧困山區鄉村的發展可以用“靠山—吃山—用山—養山”的人山關系過程來形象概括(圖7)[26]?!翱可健笔巧矫裨紦窬拥睦硇赃x擇,體現了山區的農業生活的自然地理特征?!俺陨健笔巧絽^空間資源利用的階段,山民通過改善人居環境,發展農業產業,利用山林土地資源尋求自身生計,展現著鄉土社會樸實的人居智慧?!坝蒙健笔菓獙κ袌鲞x擇的山區發展階段,用好山不僅需要理性和長遠智慧,更要滿懷對大山的親情和責任?!梆B山”是一個回饋自然的過程,是山民在生存和發展中積累的最高智慧?!叭损B山”也是“山養人”的自然教化過程,是建立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山區鄉村的發展應是村民從生計到生境(宜居)改善再到村社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然過程。鄉村規劃實踐既應遵循自然教化和民間智慧,從全局性和長遠性戰略考慮,也需要具備鄉土情懷,從農戶的基本生計著眼。

圖7 我國貧困山區發展的一般過程Fig.7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 areas in China

3.2 基礎:從漸進式的空間集聚到村民的生計轉型

3.2.1 案例村莊發展概況

百丈河村位于鄂皖兩省三縣交界處,地處大別山區核心腹地的湖北省英山縣(圖8)。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748人。全村勞動力人口483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口達208人(2015年數據)。村域版土面積2.38km2,其中耕地面積372畝,山林面積3000畝,平均海拔600m。村莊空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格局特征明顯(圖9)。全村近2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村集體負債50萬元的全縣有名的后進村,到2012年村集體年收入達50萬元、村集體積蓄150萬元的先進村的變化。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060元。據調查,從2001年開始,百丈河村早于國家政策的提出推進了新村建設,分階段、有序地實現了遷村并居(圖10、圖11);同時,村民推進村社經濟發展的意識提升明顯,村集體經濟發展經歷了茶園改建、養豬場、鞋廠、茶廠等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轉型,同時相關農業產業規模擴建、標準提升等充分考慮到全村村民的生計改善與村莊發展的生態容量。集體經濟發展保障了村莊整體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的改善,進一步推進了村民生計的轉型(圖12、圖13)。

3.2.2 生計轉型過程

山區農村居民點從分散到集聚應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應在尊重村莊社會發展階段、農業產業結構、村民生計水平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百丈河村的實踐經驗包括:(1)漸進式的遷村并居工程有利于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發展條件改善,進而促進農民生計轉型(表3);(2)生計轉型讓村民擺脫土地依賴(對于非農區的山村,口糧田一直是農民生存的保障),閑散的土地通過整合可以作為推進山區特色農業產業規?;l展的資源基礎;(3)山區農業產業發展應尊重地域空間特色,因地制宜,適應村莊人口結構和勞動力水平;(4)通過構建生態農業循環(圖14),持續推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以應對山區人多地少的結構性問題;(5)發揮村民共同體和集體經濟優勢,培育鄉村社會資本,不斷提升個體和集體發展能力,克服貧困山區發展的路徑依賴。

3.3 提升與發展:鄉村治理+村社主體

3.3.1 案例村莊發展概況

圖8 百丈河村在大別山區的空間區位Fig.8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Baizhanghe Village

圖9 百丈河村地理空間格局Fig.9 The geographic spatial pattern of Baizhanghe Village

圖10 百丈河村2001年村民聚居空間狀況Fig.10 The inhabitation space of Baizhanghe villagers in 2001

圖11 百丈河村2013年村民聚居空間狀況Fig.11 The inhabitation space of Baizhanghe villagers in 2013

鄭家榜村位于武陵山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沿頭溪小流域,全流域16900多人,其中鄭家榜村2264人(2014年數據)。流域范圍內土家族和漢族混居特征明顯。武陵山區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貧困山區之一,長陽縣更是被列入國家“老少邊窮庫”重點扶貧地區。作為國家多部委重點扶貧對口地區,長陽縣基層社會管理工作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描述極為準確。作為沿頭溪小流域上游的盡端村(圖15),在2009年流域鄉村公路以及村組路貫通前,鄭家榜村全村560多戶村民散居在地形高差1300多m、地域面積41.21km2的村域空間內。受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社隊空間單元劃分以及山區交通條件的影響,鄭家榜村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生活水平低下,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嚴重不足。2009年以后,新的村委班子立足山區生態資源富集所具備的后發優勢,充分發揮基層村委的能動性,以貧困山區政策資源優勢為基礎,有選擇地發揮市場資源優勢,克服基層行政管理諸多壁壘,帶動基層群眾有責任、有共識地推進鄉村建設。

3.3.2 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

受限于山區地理不均衡性,鄭家榜村所在的沿頭溪流域鄉村發展呈現時空分異的特征,奠定了鄭家榜村鄉村社會發展的基礎。(1)在山區進入交通干線貫通的繁榮階段時,全村仍保持完整的自然經濟特征,跨過了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和治理階段,生態環境和田園經濟保存完好;(2)村莊在自然農業條件下形成的純樸社會關系和村莊文化生態,為新時期鄉村社會資本的積累奠定了基礎,有效地應對了市場經濟沖擊下鄉村社會價值和共同體精神的嬗變危機;(3)村莊的后發優勢不僅使村莊發展規避了眾多市場選擇的風險,也獲取了更持續的政策、制度和資金支持。

圖12 百丈河村農戶生計轉型過程與鄉村發展建設Fig.12 The household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Baizhanghe Village

表2 百丈河村遷村并居歷程Tab.2 Village relocation and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Baizhanghe Village

圖13 2013年百丈河村鄉村人居環境發展狀況Fig.13 The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f Baizhanghe Village in 2013

圖14 百丈河村基于茶產業的全產業鏈開發帶動村民的生計轉型Fig.14 The transformation of Baizhanghe villagers’ livelihood through developing the tea-based industry chain

3.3.3 村社主體形成的過程

鄭家榜村擺脫貧困山區發展的“扶貧”路徑依賴,實現自主發展、建立村社經濟主體經歷了4個主要階段:(1)“政府+開發商”的扶貧攻堅階段。政府借助鄉村的資源優勢,引入市場主體,以國家政策和資金作捆綁,推進村莊的原始開發。(2)“開發商+村集體”的市場引入階段。市場主體擺脫基層政府的利益捆綁,適應基層自治環境,實現了村莊空間資源開發收益與村集體社會福利雙贏(村民得到集體分紅、實現就業,村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得以改善)。(3)“開發商+農戶”的小農市場風險盛行階段。開發商通過基層運作獲取了村莊土地使用權,村集體“虛位”導致開發商可以繞過村集體,通過村莊代理人的方式直接與農戶進行村集體土地經營權的交易。該階段面臨很強的市場風險和農業風險,若市場主體增加,村莊發展將面臨散亂缺乏統籌的局面。(4)“村集體(村社企業)+農戶”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境提升階段。逐漸形成的市場環境和資本介入培育了村集體的自主發展意識。在此過程中,村民的經濟理性與身份認同加強。村集體通過村產業(旅游)公司、農協或高級社等形式,將村民生計、村社發展與村莊整體開發與建設捆綁(如鄭家榜村推進的“景村共建”發展戰略,有效地協調了景區、村社與村民的利益關系),讓村社真正成為村莊利益代言人,保障村莊整體利益,規避個體市場風險。

4 結語

鄉村規劃的綜合目標應是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從農戶生計的改善,村莊生境的提升,到推進以村社為主體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治理。全面發展視角下的鄉村規劃改變了傳統鄉村規劃只關注物質環境建設的片面發展觀。筆者認為鄉村規劃不僅包括城鄉建設內容和政府管理內容,鄉村規劃應成為適應鄉村發展環境、尊重農民價值判斷、滿足農民生計需求、促進鄉村社會資本提升的工作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國家的政策、技術、資金能真正惠及村莊、村社、村民;通過這個平臺,農民能夠更好表達發展訴求,參與和主導鄉村建設;基于這個平臺,能更有效地提高鄉村發展的綜合效能,提升鄉村社會資本。因此,促進鄉村全面發展的鄉村規劃應是新常態下城鄉規劃改革的重要方向。

圖15 沿頭溪小流域地理空間格局Fig.15 The geographic spatial pattern of Yantouxi Watershed

[本文在第八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論文競賽獲獎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感謝參與中部貧困山區調查工作的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郭紫薇、薛冰,碩士研究生謝智子、宋迎穎、姜文欣、張寶方以及英國倫敦大學(UCL)研究生陳筎歆、南京大學研究生柯磊等同學!同時感謝在本次調查中給予全力支持的縣、鎮、村各級干部與廣大村民!特別感謝英山縣百丈河村王金初書記(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鄭家榜村(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鄭金鵬書記對本次調查的支持和幫助!]

注釋(Notes)

① 源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②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十八條和第四十一條,源自http://www.gov.cn/flfg/2007-10/28/content_788494.htm。

③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第二條和第八條,源自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29/content_21226000.htm。

④ 引自2015年1月同濟大學舉辦的“鄉村發展與鄉村規劃學術研討會”中戴星翼教授所作的題為《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環境治理:五個關鍵詞》主題報告的觀點。

⑤ 參見中國政府門戶網站2010年3月10日全國“兩會”新聞,《陳世強:發展大別山區域合作 實現革命老區新騰飛》,源自http://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2647.htm 。

⑥ 王先明.鄉賢:維系古代基層社會運轉的主導力量.北京日報,2014-11-24. http://bjrb.bjd.com.cn/html/2014-11/24/content_235055.htm。

References)

1 鄭永廷.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6):53-59.ZHENG Yongting. Boos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Human Beings[J].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2004(6):53-59.

2 李錦坤,楊立新.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的全面發展[J].理論學刊,2004(6): 4-7.LI Jinkun, YANG Lixi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in the Vis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J].Theory Journal,2004(6):4-7.

3 張琢.中國基層社區組織的變遷[J].社會學研究,1997(4):15-25.ZHANG Zhuo.The Changes of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J]. Sociological Studies,1997(4):15-25.

4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主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2006(50):2-27.Research Group of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y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everal Problems About China’s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Main Research Report)[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6(50):2-27.

5 張尚武.鄉村規劃:特點與難點[J].城市規劃,2014(2):17-21.ZHANG Shangwu. Rur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J].City Planning Review,2014(2):17-21.

6 葛丹東,華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鄉村規劃新方向[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48-155.GE Dandong, HUA Chen. New Directions of Rural Planning: A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3):148-155.

7 葛丹東,華晨.適應農村發展訴求的村莊規劃新體系與模式建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9(6):60-67.GE Dandong, HUA Chen. Research on New System and Model Construction for Rural Adaptable Planning[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9(6):60-67.

8 王德忠.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農村經濟,2012(11):18-22.WANG Dezhong.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J].Rural Economy,2012(11):18-22.

9 溫鐵軍.我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J].紅旗文稿,2009(2):15-17.WEN Tiejun. Why Can’t China Put Rural Land Privatization into Practice[J]. Theory Guides,2009(2):15-17.

10 呂俊彪.“靠海吃?!鄙媰群难葑儭獜V西京族人生計方式的變遷[J].東南亞縱橫,2003(10):52-56.LJunbiao. The Evolution of Livelihood Connotation of“Living near the Water Live off the Water”: Changes of Means of Livelihood of Jing Ethnic Group of Guangxi[J]. Around Southeast Asia,2003(10):52-56.

11 李茜,畢如田.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生計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7(5):509-514.LI Qian,BI Rutian.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Livelihood of Farmers in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7(5):509-514.

12 蘇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1):61-69.SU Fang,XU Zhongmin,SHANG Haiyang. An Overvie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9(1):61-69.

13 何仁偉,劉邵權,劉運偉,等. 典型山區農戶生計資本評價及其空間格局——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 山地學報,2014(6):641-651.HE Renwei,LIU Shaoquan,LIU Yunwei,et 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in Representative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China[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4(6):641-651.

14 劉彥隨.中國新農村建設地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4-15.LIU Yansui. Geographical Theory of China’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2:14-15.

15 何仁偉,劉邵權,陳國階,等.中國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進展及趨向[J].地理科學進展,2013(4):657-670.HE Renwei,LIU Shaoquan,CHEN Guojie,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Tendenc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or Peasant Household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4):657-670.

16 任義科.社會小生境的概念、特征及其結構演化[J].廣東社會科學,2015(3):181-188.REN Yike.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of Social Niche[J].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15(3):181-188.

17 喬杰,洪亮平,王瑩. 生態與人本語境下鄉村規劃的層次及邏輯——基于鄂西山區的調查與實踐[J]. 城市發展研究,2016(6):88-97.QIAO Jie,HONG Liangping,WANG Ying. The Hierarchy and Logic of the Rural Planning Ecology Concept and Humanistic Though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ous Area[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6(6):88-97.

18 彭海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江蘇農村經濟,2011(1):25-26.PENG Haiho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J]. Jiangsu Rural Economy,2011(1):25-26.

19 劉曉艷,楊印生.新農村建設系統耦合仿生與協同管理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5):532-536.LIU Xiaoyan,YANG Yinsheng. Analysis 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ystem’s Coupling Bionics an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11(5):532-536.

20 高宏宇.社會學視角下的城市空間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07(1):44-48.GAO Hongyu. Urban Spatial Research in the View of Sociology[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7(1):44-48.

21 蘇賈 E W.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SOJA E W.Postmodern Geography: Reaffirming the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4.

22 毛漢英.縣域經濟和社會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理學報,1991(4):385-395.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1(4):385-395.

23 吳光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社會資本納入分析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07(2):36-40.WU Guangyu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 Bring the Social Capital into the Analytical Visual Angle[J].Modern Economic Research,2007(2):36-40.

24 洪亮平,喬杰.規劃視角下鄉村認知的邏輯與框架[J].城市發展研究,2016(1):4-12.HONG Liangping,QIAO Jie. Logic and Framework of the Rural Cognitive i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6(1):4-12.

25 胡兆量.山區人地關系特征與開發的階段性[J].經濟地理,1991,11(2):10-12.HU Zhaoliang. Characteristic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J].Economic geography,1991,11(2):10-12.

26 費孝通.志在富民: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FEI Xiaotong.Aiming at Enriching the People: An Investigation from Coastal Areas to Border Areas[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7.

猜你喜歡
鄉村規劃生計村莊
BY THE SEA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貴安新區葵林村鄉村規劃探究
休閑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
關于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深入思考
冰天雪地的生計與浪漫
村莊在哪里
2月2日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未來——可持續生計
農戶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的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